续“狗仔”后又一只“猫”
所在版块:文学艺术 发贴时间:2006-12-16 01:10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续《老九》的“狗仔”(九仔谐音)后,这次又听实践说了个寻找“ngeow”(猫,福建发音)的故事。剧评就提不上了,我只不过是不揣冒昧,分享一些我看戏时记下笔记吧。

《寻找小猫的妈妈》最巧之处莫过于剧名了。刚听到剧名时,我确实一头雾水。是“寻找,小猫的妈妈”,还是“寻找小猫,的妈妈”?但看了戏后,我才惊叹这剧名精巧之处:妈妈因为寻找小猫而失踪,孩子一口咬定是黑猫所害,却不知自己就是肇祸的黑猫。这么一来,“寻找小猫的妈妈”又似乎可译成“寻找孩子的妈妈”。这几点表面上看起来格格不入,但看完戏后这强烈的中心思想却呼之欲出,环环相扣。罪魁祸首就是妈妈辛苦养大却不懂珍惜妈妈的小猫们,相信这也是这剧魅力所在。

《寻》简单来说,是探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发展和演变。母亲劳心劳力地带大孩子,换来的却是一种似乎徒劳无功的感觉。这课题虽然并不新鲜,但丝毫没有陈腔滥调之嫌。剧中所使用的新加坡各种特色语言暗喻了这问题的普遍性。剧中的孩子并称不上是真正的“不孝”,只是把自己人生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忽略了母亲要求的小小关怀。其实,笔者相信新加坡现况也如此。真正不关心父母的人不是没有,但大多数还是属于以上这类,会定期看父母,给父母钱,以为奉养父母就只是单单给予他们衣食住行,但却无法真正了解父母所要。

除此之外,两代之间的代沟也显而易见。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上一代的方言,这一代的中英文,两者在这步伐迅速的社会里好像真的没有共存的空间。方言在衔接两代之间的诧异里扮演了很重要的工具.(笔者在这里用了‘工具’二字,并不是否认方言的重要性,只不过想带出新一代对方言的看法,只把方言作为一个工具使用,而不是语言来了解)不过,随着方言在新一代的生活中流失(因为他们的方言的不苟同,不兴趣)也渐渐凸显了要逾越这鸿沟障碍却是愈来愈难。语言是一个人的灵魂,失去了方言的驾驭能力,也就是放弃了通往上一代心灵之门。

另外一点是我个人非常惭愧的是国语:马来语。戏中有一段马来对话,我周围的人笑得很开心,唯独我这“马来文盲”暗自苦笑。虽然我相信这不是戏的主要中心思想,但我决定刻苦一点,自修马来文。(没理由修了7年的日语,半年的韩语,却对马来语无动于衷对吗?)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次《寻》跨时代的演出概念,尤其是剧中穿插了当年《寻》的一段印度福建对话。这手法不但新颖,又节省人力,更象征了《寻》穿越两代的主题。《寻》也注入了很多“新时代”的元素,如Skype,MSN等。尤其是Skype这颇新的科技玩艺,放在戏剧里让人耳目一新。但美中不足之处可能就是少了“旧时代”的相映。

看完《寻》后,我对几个地方想提出建议:
(一)当雁雁在帮妈妈翻译福建话发电邮时,妈妈最后一句关于周遭的大伯大婶都病的病,去世的去世可能可以翻译成:“everyone going one by one”。一来表达了这世间的残酷,二来也显出这女儿的不体谅。
(二)我一直期待麻将能有更大的用处,但觉得有点没有充分利用叻。
(三)有时穿插的影片拖缓剧情节奏。
(四)孩子也可能倒跟妈妈要钱,我相信这情况也并不罕见。
不揣冒昧,若有冒犯,敬请原谅。

其实,即使撇开这些戏剧之论,《寻》还是成功的。因为演出完后,我回到家就立刻对妈妈说了声:“妈,我爱你。我不会让你去养猫的。”

最后,我想分享我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个短片,相信多少也含有《寻》的韵味,这短片也带有了浓浓的民间风情,还有厚厚的讽刺。但注意哦,必须听懂方言哦。http://www.youtube.com/watch?v=yHVobYxdgmw&eurl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原创文学】★★★ 第一届华新原创剧评比赛――《寻找小猫的妈妈》★★★ 雁南   (1040 bytes , 1527reads )
Participants fool   (306 bytes , 270reads )
《寻找小猫的妈妈》中寻获了更亲近的母子关系 阿里山   (1607 bytes , 570reads )
续“狗仔”后又一只“猫” n光   (2835 bytes , 400reads )
终于不奖励huasing分数了~~支持一个~~ 小雪   (0 bytes , 242reads )
读成了:寻找|小猫的妈妈 simomo   (0 bytes , 326reads )
勘误:结果将在2006年12月18日公布。 Anglican变种   (22 bytes , 301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