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一
《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在本质上是一首诗。而林黛玉则是整部《红楼梦》的诗魂。从三生石到离恨天到灌愁海,从太虚幻境到烟花扬州再到大观园,林妹妹所到之处都像中了符咒似的笼罩着一屡缠绵不尽的哀愁。宝钗是群芳之冠,而黛玉却是群芳之魂。
这屡魂却并没有游离于千红万艳之外。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能体会到的唯宝玉宝钗黛玉三人而已。宝玉虽与众女儿同悲同喜,而作为男子的他却仅是“千红一哭”的见证者。宝钗作为“万艳同悲”中的一艳,却对此悲哀视而不见,将自己的内心埋藏于冰雪。真正对“群芳碎”的悲剧感同身受并如杜鹃啼血般发出哀鸣的,唯黛玉一人而已。王国维有一首词这样说道: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林妹妹岂是在顾影自怜?她分明冷眼看到了“红消香断”,“众芳摇落”,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她能做的,只有在女孩子们花枝招展送花神的时候,独自躲在“埋香冢”,为飘去的飞花,流去的华年,唱一曲挽歌。
这便是“葬花吟”。
二
在黛玉之前哭花葬花的是江南才子唐伯虎。俞平伯先生曾举《六如居士外集》一段:(唐伯虎)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黛玉所作《葬花吟》与《桃花行》中的句子也多脱胎于唐伯虎的诗句。如“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已开《葬花吟》先声。
而众所周知的《葬花吟》的另一个来源是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些诗句简直便是林妹妹的哀音。
唐伯虎名气虽大,诗却并不甚佳。刘希夷才高八斗,在唐诗人里却也算不得大家。林妹妹何以独引此二人为知音?盖因他们皆是千古伤心之人。即贾雨村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雨村所举此种人的例子中恰有刘希夷和唐伯虎。
被黛玉引为同调的正是这些聪明灵秀而又不近人情的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奇优名倡。
林妹妹曾说“我最不喜李义山”。按说李义山身世与黛玉颇为类似,该是知音才是,因此这句话最为人所不解。窃以为李义山虽身世坎坷,却怀有用世之心,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志,其诗则珠圆玉润,没有棱角。而林妹妹偏爱的,却是有艺术气质的痴人狂人,于诗也喜欢杜鹃啼血似的哀鸣。
再以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为例。东坡之诗行云流水,山谷之诗凿山而出,有宋一代诗名最盛。但二人皆颇为自负,怀有士人之心态。独秦少游更有诗人气质,是哀吟“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情痴。因此雨村所举“正邪两赋而来”之人,独列少游于内。
唯有此种人,才能做出不为世人理解却惊世骇俗的哭花葬花之举。
三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而《红楼梦》中所标举之人物,亦大多是心中有不平之气,或莫可名状之情,或哭于内,或泣于外。尽管有些表面上看来潇洒出尘,内心之痛苦却非常人所能理解。这种痛苦未必如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那般深挚,却更加近于人情。他们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却如风刀霜剑一般刺入心中。流于世俗来消解这种矛盾,是减轻痛苦最简单的方式,但他们不能为也不屑为,因此只有痛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国五千年以来才子情人之痛哭才是红楼梦中所谓“千红一哭”的真实象征意义。《红楼梦》的作者在悼红轩中以自己的血泪为这“千红一哭”作了自戕似的的总结。那片片红色的飞花飞满天,岂不是一粒粒的血珠贯穿于五千年的历史?
说得太远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并非象征意义,而是要进入《红楼梦》本身,去看大观园里真实的悲剧。林妹妹眼里看到的悲剧,也许更加近于人情。
她埋葬的是花。
四
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盖言人生百年,不过是一座孤冢。但这种比喻没有时间的参与,少了流动性。更恰当的比喻来自于《牡丹亭》。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结尾,(林黛玉)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请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大观园在外人看来仿佛是女孩子们快乐的天堂,但在林黛玉看来,不过是一座埋葬青春的坟墓。沁芳溪就像那无情的流年,将大观园的青春日复一日的流淌出去。
请看她对宝玉说的这番话: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原来落花随水流出,便被脏的臭的糟踏了。这不正与宝玉所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遥相呼应么?
花一旦谢去,或随水流出被糟蹋,或落在地上被践踏,林黛玉却将它们扫起来埋了。这等于宣告,只要青春不再,与其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如将自己与那些逝去的年华埋在一起,这样岂不干净?不幸或是万幸,这《葬花吟》一诗成谶。
五
黛玉在花冢吟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钗却在滴翠亭扑一双玉色蝴蝶。此段是她少有的流露出小女儿气的一个情景。宝钗是牡丹花,群芳之冠,是大观园所有女孩子中的顶尖人物。但她最大的缺憾却是近乎主动地放弃了女孩子应有的一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似乎她比其他女孩子看得更高更远,一直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但她到底在追求着什么?那一双玉色蝴蝶给了我们答案。到头不过是一场空。沁芳溪流淌着的也有她的年华。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人物论》中说:黛玉没有金锁锁住,被抛到时代外边去了;宝钗死抱着自己的项链,却被活埋在时代里面。
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宝钗的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但宝钗离弃了自己的芳龄去扑那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蝴蝶,结果反被年华抛弃。黛玉将自己锁在花冢葬桃花,她埋葬了青春,也活埋了自己。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花气薰人欲破禅,
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
八节滩头上水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