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
许久以来我都想把“书屋”好好说一下,却被生活的琐碎不时冲淡,迟迟未动。心里的坚定划落到行动上是有差距的,在我越来越明白要做什么时,思潮涌动,脑海中每每浮现出了这点那点甚至一幅画面,然而零碎着不知写出来值不值得,或者蔚为大观时又多的力不从心了。是你们,在我彷徨徘徊之际不时地出现在我面前,好奇地认识我也好,还是久违的叙旧,或者知心交流畅谈理想,虽然不多,却显得惊喜,更像火苗一样重新点燃我消磨的意志,让行动的这条路又一次照亮了。终于我提笔了,虽然说的不见得周全,就作为细水长流,以后不断补充吧,当然,我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回应,让我们结伴在这条路上,没有孤单,只有充实与精彩。
我个理科生,从小玩到大,没读多少书,清晰记得在大学时,即2007年忽然爱读人文书了,至今持续了13年,每年平均阅读50本左右,算个书虫吧。写作伴随阅读,其实它更早开始,大概从2002年就有想写点什么释怀的冲动,零散写点日记。因为笔工不够,就不说成写作了。有底气的写作应当是有深度有体系且对他人有益的,那就从2016年的第一本书开始了,即: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理想国》同名 –或者说是为了纪念柏拉图 –副标题为“论理念会社的崛起”。写作时我正与一些伙伴们经营读书会社,这本书是理念与实践的交合下产生的。在这本书里,我用了一个篇章详细讲述我的读书启蒙和如何开始建立会社的,与之相比,这一段的开篇摘要就无足轻重了。在这本书我提出了“理想会社”的概念,至今依然是手稿,除了身边仅有的几位好友读过,压箱封存。
写作是持续的,第二本书依然与《理想国》同名,副标题为“探索”,至此才把第一本“论理念会社的崛起”定为第一卷,“探索“定为第二卷,读者自然会猜想:会有同名第三卷的吧。是的,这个计划虽未落实,却在第二卷的结尾交代了。此刻,我模糊地感到,现在就为之准备着。这本书起初没打算单独成书,而是作为第一卷的修补,然而过程中发现已形成其独立的体系,因此独立成卷。可想而知,它的架构和一些思想与第一卷联系密切。因为第二卷在笔工上的自信和思想的积淀,便有了出版的念头,相信会有益于公众,所以成为了至今唯一出版的实体书。另外,它也是为了纪念与之平行的生活,写作之际新家落成,我将其装修成书屋的样式,收藏并扩充着我认为的好书乃至一个思想体系,于是第一卷的“理想会社”从理念变成了现实的“理想书屋”。这个名字不仅在书里,也贴在我的家门上,并统一成为我各个手机交流应用的头像。
“理想书屋”,我的新家,于2017年6月落成,起初接着崭新的装修与积极的热情,书屋举办了若干聚会活动,尤其在2018年初的“探索”出版后,书屋正式举办了发布会,并在之后的几次聚会侧重对它的导读。这样的热闹持续了一年多。从2019年起,伴随生活,家里的格局不断变化,起初的会客模式耐不住现实的实用目的,会客的空间被孩子的学习桌椅和电脑设备占据了,失去了雅致便失去了门面的自信。当然,这是次要,读书聚会的时间慢慢被教育孩子所代替,而自己的读书心境越来越内敛,不屑于热闹的聚会了。
老书友们还在,家也在,书也在,但“书屋”又退回了理念的状态,凡是想参加的新朋友我会建议读我写的第二卷,这是书屋的由来,也是是否能在书屋耐得住寂寞的保障。这个建议多以销售方式,除非遇到十分投缘的,我也会赠送,然而素未平生的我们,怎么算投缘呢?或许我的年龄也大了,交流越发直接,凡是没有意愿购买阅读的,均错过了与书屋的缘分。
从2019年到现在的两年多,书屋表面上看似沉积,但我的阅读和写作从没有停止,读者们不要把这看的怎么高尚,生活是两面的,压抑了某种形式的放纵,自然在其他形式上要释放的,况且生活的主旋律还是忙碌苦闷的。这期间我写了第三本书《我的幽默》,这是我对自悟出来的人文理论在幽默学上的实践,而这个理论在第二卷的篇章里已见端倪。如第一本一样,这本书至今依然是手稿,除了身边仅有的几位好友读过,压箱封存。2020年赶上疫情,更加特殊,为此我写了第4本《札记2020》,多是为了纪念的目的,但随着这几年的笔工臻于完善,又有了要出版的念头。写过书的人会明白,书是个整体,如果确定了目标,从开始的序言就铺垫起来,并贯穿始终。可以说,我的第一本和第四本起初都有出版的打算,渗透到字里行间,事实未果不免遗憾,除了再次补充说明外,日后会弥补回来的,即:将它们都做成电子书 (实体出版的“探索”待售卖清仓后也会整理出电子书的)。
读者或许有疑问:电子书与实体书并不冲突,第二本在实体出版之际为何没有电子书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书本身的理念了。我所写的有些“返古”,依据我所阅读的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贤人的书,将其理念幻化到现代生活中的。退回几年前,在网络信息和手机应用已普遍流行时,我依然不热衷,所谓微信支付、微博、公众号、网店等均没有考虑,我也在书里点出“不走网络销售”的。这种传统的 –如果大家给我留面子不说成老土的话 –读书交流模式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大的瓶颈。以上已说过,书屋曾经的热闹有赖于实体互动,然而在最近两年多的沉积中如果没有科技的辅助宣传来维持形象,恐怕消亡也不无可能了。
如今,你们既然在网络平台看到了这篇文章,或者看到我某个角落的宣传慕名而来,可见我开始应向科技了,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一日生活在社会中,就断不得基本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已被科技渗透的无处不在了。
2021年1月30日,”“理想书屋” 网络上线,我准备陆续上载读过的收藏的几百本好书,其中第二本实体书和第四本电子书是本店主打,自产自销,独家售卖。以后,其他两本也会整理为电子书上线的。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必刻意扩充了,在维持之际一些好书也没有再看的必要,可以一直收藏着,也可以交给有缘人共赏。读书的人,除了内敛,也希望交几个灵魂朋友啊。我不认为用过的书比新书差,或者说,书较之其他产品是与众不同的,用过的书如果记录了学习的痕迹,而拥有者能一一解释这些痕迹的由来,通过读书笔记也好、读后感也好,这对接手的有缘人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也是起初书屋的理念之一,较之图书馆庞大的资源,私人书房虽然不可比,但较之某个领域和思想体系的连结上,私人书屋却容易促成深度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团体,这种书屋不是一个人的事,而应该如鲜花遍地开放,当知识的美好和深度的友谊被广泛认同时,另一种如网店一样的扩散效应便会出现。这个时代,什么不可能呢?缺少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网店对我这传统的人这么新奇,我知道刚开始的这些天不会有多少人光顾,可我依然不时去查看浏览量,期待有人下单做成第一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其实是有的,我上载的孩子读过的漫画书几天后被购买了,这是个鼓励,但我很平静,售出得书是热门英文书,买家不是因为想深度连结,而是对子女教育的普遍需求,我所渴望的交易是这样的:你看了书的简介,了解了不只是书,还有书屋,但萍水相逢,你依然按照网购流程点击付款,而我除了寄给你书,也附上了我的感谢,如这封信一样。假如你和我事先交流了,随着对你的了解,或许我能写出专门属于你的信,和着书寄给了你。于是你我不是交易,而是结缘。假如更有幸的话,那本书或许有我曾经为之写的读后感,我便一并奉送,并希望你看过了也写封读后感。此刻你我已知道了彼此的名字和地址,更有趣的是依然用邮寄的方式,让网购的快递为我们当邮差,彼此回到了传统的笔友。我想这是很美妙的,这种人不需多,也多不了。
网店不是商业,虽然它以商业运行,交友不为热闹,而是结缘。我们希望遇到了解彼此的,而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期的观察,动的、静的、欢的、悲的,我能做的就是通过写作,剩下的交给缘分吧。希望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此致
敬礼
lazy tiger (wechat: lazytiger1983)
2021.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