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古代冷兵器杂谈--日本太刀
--------------------------------------------------------------------------------
日本民族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善于模仿吸收,实用性极强,奉行拿来主义。日本天皇的象征是勾玉,铜镜,铁剑。这分属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三种象征物品,显然日本的文明进步是跳跃式的,甚至曾经有一阶段是三种相差千年的文明共存,这只能是从外族照搬先进文化时遗留的痕迹。
反映在武器上,就是日本武士博采众家之长的太刀。仰木弘邦所著《古刀铭尽大全》一书所示名刀剑均带中国色彩,如龙型、唐剑型、神像型均受我国影响,至于梵文与佛像则受印度影响。唐以后日本刀仍不断向各国学习,当西方工业文明逐渐昌盛时,日本又迅速汲取了其中先进的部分。
从古坟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已经开始包括有铁制的刀剑。那个时候的日本刀,并不象我们现在在各种游戏中看到的那样有挺拔的弧线,相反刀身很直,与其说是刀,倒不如说是模仿中国的剑。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可说是照葫芦画瓢,而中国的剑文化唐朝正是顶峰。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刀线条几乎全部是笔直的,这种刀现在被称为上古刀。
平安时代以后,因为马上战斗的增多,直刀在这种场合下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了,于是出现了刀身弯曲的太刀。日本武士的招牌武器就此诞生。和别种刀剑相比,太刀最大的特色是锋利。史载丰臣秀吉征高丽时,高丽武士及中国军士之刀剑悉被日本刀削断砍折,并非虚言。《明史》也提过戚继光兵士之刀剑常为倭刀所断。这是因为它的含碳量高,硬度极高,常看到武士有事没事拿着白绢在拂拭太刀,这是因为它含碳量高,不擦若受潮会变黑。太刀制造工艺极为繁复,光是第一步制刃,就要将钢料加热至赤红进行锤锻,多达二三十次,每一次均锤打数百锤,务必要求析出所有杂质,淬火对刀剑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道工序,而太刀在淬火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吸收了东西方的各种先进经验,加温前涂'烧刃土'于刃上,可以使刀身韧性提高,加热时若土层剥落将会在刀身上留下致命缺点,严重者使淬火失败,这是很难掌握的技术。当刃体烧至正好(什么叫做正好?全凭锻刀者的经验了)时,便从炉中将刀抽出,入水之瞬刀工大喝一声,将刃体全没水中,爆燃之响大作,白雾蒸腾,又因太刀淬火均在深夜进行,万籁俱寂,十分神秘。淬火最关键的三点:时刻、水温、水的成分。这些都是口传心授的不传之密,外人不得而知。据说三条流的制刀淬火时用的液体除了水,还有动物的血液,非常类似现代淬火工艺中的双液淬火。刀剑淬火后由刀工开锋,锋刃薄厚与使用者有关,锋口薄利于砍切敌人身体,但遇厚重甲胄易缺口,锋口厚可劈甲,但对敌人杀伤力减小。这样来说,《侍魂》游戏中牙神幻十郎的刀锋口一定很薄。
日本刀的寸法,即是指刀的长度。这里说的刀的长度只计算刃长,并没有将刀柄包括在内(日本刀为方便劈杀时发力,多以双手握为主,刀柄奇长)。一般来说,刃长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肋差的长度在30~60CM之间,超过60CM的,就是刀或太刀了。那么太刀和普通刀外观上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一般来说,太刀比普通刀大一点(拆字来看,太刀毕竟是'大一点的刀'),但是这只是一般来说,不排除有比太刀更长的普通刀。太刀和普通刀的区别在于铭文:带刀时刀铭应当向外,此时,若刀刃向上,就是普通刀;若刀刃向下,则是太刀了。说到铭文,这也是太刀很有趣的一点,刻铭也是制刃的最后一道工序,均由刀工刻上刀工之铭,如果说伤疤是武士的勋章,那么铭文就是刀工的荣誉。常常在各类日本战国游戏中见到XXX文字的名刀,那就是以铭文命名的太刀,如一文字流的(一字铭文),左文字流的(铭文靠左)。铭文从一字到十几字都有,字体各具特色,多以书法入铭。
最后再说说我国影视中对太刀常见的两处无知错误。第一是日本武士切腹自尽的时候用的并非太刀,而是30厘米左右的肋差(前文说过太刀刃长超过60厘米,但刀柄常常有40厘米左右,读者不妨自己找根木棍来试试,很不方便的),而且动作也非扑哧一声插进去了事,刺入后横拉或者直拽,形成所谓一字腹、十字腹等。第二就是刀在刀架的摆放,如果是摆放在普通刀架上的时候(略摆法),应该刀锋向下,刀柄在左边,刀尖方在右边,而我看到的几乎全部国产片中,刀柄一律朝右。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