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睡了,我继续写——顺便说一句,因为离开新加坡已经7年了,虽然经常回去走走看看老同学,但是毕竟熟悉程度有所减弱,如果什么地方说得不准确,各位看官原谅则个。
事业发展:
1 工作和待遇
新加坡 85 宁波 70
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工作机会显然更多,待遇也更优厚。虽然更多的跨国集团把总部迁到了上海,但是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中心城市的地位还是不容否定的。
之所以给新加坡85分而不是95分,是因为觉得受限于自然条件,新加坡能够发展的行业有限,基本上就是:金融、IT、航运、物流、石化等——政府虽然大力鼓吹了多年的生物科学,但是似乎没有听说有什么很有名的公司出来。
相比之下,上海则更加全面,从钢铁、汽车、造船、化工、机械、金融、纺织、IT——甚至到篮球和110米跨栏,各个行业都有光明前景,所以上海应该有95分。
至于宁波,不幸之处也在于距离杭州和上海太近,很多行业的重心都放到了沪杭两地。宁波的地理优势是亚洲最好的深水良港北仑港
这里顺便提一下港口排名——以货物吞吐量来计算,宁波舟山港自09年超越新加坡后,目前稳居是全球第二了(第一上海)。以集装箱吞吐量计算,新加坡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宁波全球第六。
地理优势加上国家政策导向,2000年前宁波的经济还是以港口经济和民营制造经济为主导,当然也产生了一些行业巨头,比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基地雅戈尔,全球最大的注塑机集团海天等等。
但是整体上看,大型跨国企业相对较少。
事实上,我在国内的高中同学在外企或民企工作的不多,大约有一多半当了公务员或者在学校、医院、银行等。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基本上集中在企业方面,好像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当公务员的没怎么听说。当然极少数勇攀科学高峰的同学拿到美国PHD后可以有机会进大学当老师(我们这届最后进入NUS和NTU的大概就这么两三位牛人吧)
2 工作氛围
新加坡 75 宁波 85
在新加坡三家企业工作下来的感觉是,大家各自把事情做好就OK,职业道路中规中矩,但是飞跃式提升的机会少,能够和本地同事深交的机会也少。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干过的三家公司里的politics也不见得少,只不过中国人基本上属于干活多,话语权较少,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派系斗争的,所以也乐得清静。
以我曾经工作过的某报社为例,一些来自新华社的老编辑再牛也就是个副主任的头衔,当不了正职,更不要说染指总编了——10多年过去,据说现在终于有一位来自中国仁兄当了主任,可喜可贺。
其实这也很正常,比如温州的很多企业做到很大,但是核心团队的要求之一就必须是温州当地人。
相对而言,作为宁波人在宁波工作,先天上总是要占一些便宜的,比如语言沟通、风土人情等等方面,加上留学背景多少还能唬唬人。
在宁波说起来,我是“从新加坡回来的”——而在新加坡说起来,我是“从中国来的”。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了。
3 展望与创业
新加坡 75 宁波 85
保守估计,目前人均1万$的宁波未来十年的经济总量至少增长100%,而新加坡的增长幅度恐怕就要少得多。这一方面是新加坡的基数大,人均4-5万$能保持住就不错了,另一方面宁波的一大优势是有土地,随时可以引进大型制造业,(例如宁波的杭州湾新区刚刚引进了上海大众建立分厂,年产量要达到80万辆汽车),加上辐射整个中国市场
高速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国内同学中除了安居乐业打工的选择外,由于有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创业的机会更加多了。大学毕业十多年了,有一部分人事业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在反观新加坡同学中,更多是安居乐业埋头工作,相对而言创业的机会与环境则逊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