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
除了工作和生活指标外,社会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分下面几点谈一下:
1. 人际关系圈
新加坡 50 宁波 85
这里面没有贬低新加坡的意思,因为到新加坡后,基本上的交往圈子就是大学同学,加上工作后的同事。因为当过几年记者,还算是认识了一些本地社会人士,但都没有什么深交,能聊得来的基本上还是要好的中国同学,谈不到有多少社会关系。而且大家基本上在企业工作,属于职能机关,也帮不上什么忙的。
所以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了,不要说国会议员了,大概就是学校老师也不认识几个。后来自己想想,和本地人交往不深,可能还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关系。
这一点回到宁波后立刻改观。因为当时在高中比较活跃,回国后正好是毕业10周年,大家搞了年级聚会,一下子联系到了很多老同学。就像我前面说的,公务员居多,包括海关、公安、经贸、劳动局、商检、税务、银行、学校、医院、电信、石化等等,真的是五花八门,而且大概因为我的高中母校还是很出人才,大家基本上在各部门都混得不错,工作十来年,大都做了各类的小头头。
一位做了初中副校长的同学(当年我在班级里说相声的搭档)拍着胸口说:“将来你小孩只要在海曙区读书,初中小学包在我身上。”心里听着热乎乎的。
有这么一帮同学在,平时组织个烧烤、聚餐、搓个麻将、搞个郊游,随时能叫一帮人。这种老同学的感觉真得很好,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麻烦起来,也都是尽心尽力的。
而且宁波因为城市小,很多人一聊发现都认识。上次去二院检查腰椎,和医生一聊原来是同校的师弟,和我老婆同届,他在医院的师傅又是我隔壁班的,所以一来二去自然很熟了,为我检查也格外仔细负责。
说明一下,我这里不是说不认识医生就不给你好好检查,但是所谓“熟人好办事”,“是亲三分向”,人家本来给你服务个70分就是合格了,现在格外仔细,服务达到90分。我想这个道理到了美国也是这样的。
至于借助父母关系再拓展的社会网络,目前还没怎么用过,暂且不提。
2 社会归属感
新加坡 50 宁波 95
说实话,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也没把自己当作新加坡人看。事实上,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就像李佳薇入籍这么多年了,奥运拿了奖牌也还是会被一些本地人争议。
至于说,本地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反感,有人觉得严重,有人觉得无所谓,但客观的讲,多多少少总是会在社会角落里存在吧。
想起一位大学同学,入籍后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我在上海和他吃饭。他儿子因为生在新加坡时已经拿了公民,现在上海只能读国际学校。我说:“你儿子在国内长大,爷爷奶奶都是中国人,对新加坡有认同感么?”他说:“我自己都没有认同感,他怎么会有?”我开他玩笑:“你入籍的时候,是怎么宣誓的?”他也笑了:“当时出差了,没宣誓过。”
现在很多同学选择入籍,原因主要是几方面:1 经济上的,政府对公民的若干补贴; 2 身份上的,出入境方便,可以比较容易去欧美发展。
其实欧洲俺去过(法国、意大利),也没觉得那边人过得多好(酒店硬件条件简陋,地铁老旧不堪,特别是吃不惯,唉——真是吃不惯),加上现在经济形式不好,本国人失业率都那么高,我也确实没打算去发展。
美国没去过,不好说,金融危机前应该很不错的,现在。。。。事实情况是,我不少在美国的高中同学现在回国发展了。
到了宁波,自然是“阿拉的地盘,阿拉自己做主”。至少不会遇到像在牛车水买东西的时候,小店老板一本正经地教训你:“我们这里的东西和你们那里是不同的”。
3 舆论自由
新加坡 60 宁波 65
都是一党专政,大家差不多的,和欧美有差距。但是感觉中国国家大,政府相对宽松一些,所以加5分。
在中国,网上发发牢骚骂骂娘,也没人太把你当回事儿,报刊上对政府部门的批评也不可谓不犀利,当然底线是“只反贪官不反朝廷”。这个和新加坡官方媒体上一片颂扬之声还是有不同的。
4 政府机关效率
新加坡 90 宁波 80
我等小民,和政府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比如领公积金,给女儿上户口等等。说实话,宁波政府机关的效率在国内算是不错的,但是和新加坡还是有差距。新加坡的美中不足是太死板,不懂得变通,但是其高效廉洁还是值得称道的。
(本来想把家庭生活一并写完,但是没时间了,暂时到这里吧,待续。大家午餐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