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瞿是一个古姓,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中就有“瞿父鼎”。据考,是居于瞿上城(今四川双流县东)的居民,以地为姓。最早进入上海地区的瞿姓,据史志记载是参军瞿桧,宋靖康末年,瞿桧从康王南渡,自汴梁举族迁上海地区,定居鹤沙(今南汇下沙),这是浦东翟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干,他们后来棋布奉贤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马山、高桥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从严陵(今浙江桐乡)迁居龙华,与张、沈、赵三姓,世代结义,休戚与共、有“四姓墓”留为海上名迹。尔后,陆续又有迁入,如无至正间,瞿信由昆山避乱青龙江,同时期,任青龙镇教谕的瞿智也留什定居。 清嘉庆年间瞿中溶纂辑的《鹤沙瞿氏族谱》。
瞿氏是宋末至元代浦东地区最富有的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随宋室南渡。 从1208年的南宋嘉定年间瞿榆维任下沙盐场盐监开始,世代相继,主持上海和浙西盐政达150年之久。他的儿子瞿哲、孙子瞿君用就一直做着下沙盐场的官。后来南宋政权虽然为元朝所更替,由于其曾孙瞿霆发率下沙盐场盐民归附元朝有功,瞿霆发继续做着官,曾先后被任命为上海县盐局副使,并提举上海市舶司,后来又被升任为两浙都转运副使。元代是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作为下沙盐场世家的瞿氏家族并没有放弃对盐场的控制。瞿霆发的弟弟震发、电发,儿子时学、时懋、时伦,孙子先知等都曾先后在下沙做过盐官,成为当时浦东乃至松江府的首族。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盐场,产量盐赋均为“两浙之最”,见自《熬波图》中所总结的制盐技术,所订刑纪,归倂灶座、建团立盘等系列整顿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为,遂使“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从而使盐场地区的下沙“商贾咸集,遂成都会”,新场“歌楼酒肆,贾街繁荣,虽县亦未之过也”。元初,瞿霆发还兼领上海市舶司。煮盐、海运、棉织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经济支柱,宋元际盐业尤为发达,瞿氏世掌盐业,聚集了大量财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翟氏占地达7300顷,构筑了当时江南最大园林瞿家园,该园占地2顷,仅园内琴轩中收藏的名贵古琴就有百张,百客堂终日丝竹不绝,宾客满座。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下诏族灭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诏令明文规定,仅留长子“以存宗桃,余皆抄没”,下沙瞿氏“其族数百家”,“歼之殆尽”。据记另有两仆各负一幼儿逃出,其中之一即传高桥界浜一脉。瞿姓遭此大劫,人员大减。明后期,瞿姓复起,隆庆、万历年间,武进士瞿彦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氏与李、周、曹等姓同为上海望族。瞿彦威子骞廷,明末为膝县令,抗清牺牲。
================================
那么朱元璋为啥要族灭松江巨族包括瞿氏呢?根据本糕考证,基本上有三个原因。
================================
第一,要从另外一个有名的上海人钱鹤皋说起。元代末年,朝庭无道,百姓遭难,各地群雄起反,天下大乱。首先有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平江(今苏州),自称周王。钱鹤皋生性豪爽,广结侠义,被人们视为豪杰,不少人争相归附其门下。当地有翟仁、诸某以及陆家巷罗德甫三人,原先是钱家佃户,生性奇勇。那诸某人尤其骁猛,每年交租时,他总是用两只三石簿筐装满了稻谷,双肩掮到钱家,令众人吐舌称奇。钱鹤皋就招他们为将。钱鹤皋还通晓经史,熟读兵法,经常率众在上马墩、箭墩一带(今虹桥机场内)操练武艺。他自信钱氏家宅有王者之气,曾当众指定宅前河池称作王湖。钱鹤皋闻风而动,推荐家乡子弟投奔张士诚。同时,他与好友再三商议后,立即散尽家财招募人马,很快就聚集起了上万人马。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开始实行“徙苏州富民,实濠州”政策。朱元璋为了稳固所夺取的江山,极力镇压敌对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张士诚的旧臣故友。许多富室、大户,因为与张士诚的关系而遭到严厉的打击。张士诚诸臣之地产,在明初“一入版图,亦按其租簿没入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命徐达分兵取松江,下令征砖筑城。上海县豪绅“元末三高士”之一钱鹤皋聚众占城抗命,徐达派部将葛俊讨平,修城事未果。徐达率兵东进,攻占松江府之后,下令要各县查验民间田地,并征收城砖九千万块。松江府各地人心动乱,钱鹤皋见人心动乱,即竖旗举事,任全、贾两友为参议,姚大章为总兵,结张士城故将韩复春、施仁济,发动聚集起三万人马。他在王湖桥北堍挖了一个大坑,占地有二三亩,深有二丈多,用砖石砌成洞窟,洞里内放了大量柴和米,将自己的妻妾、女儿都藏到洞里,还吩咐说:“举事成功,生返团聚,否则,自行封洞,尽为忠义鬼。”集众三万人,发兵进攻上海县城。夺取县城后,又于四月初攻克松江府以及华亭、嘉定县城,杀了知府老爷,抓了华亭知县和嘉定知州。而朱元璋见此局面,生怕钱鹤皋势力扩大,抢了自己的天下,就急令徐达引兵数万,水陆并进,前来决战。钱鹤皋自知兵力不足,难以与朱元璋对抗,就派儿子钱遵义率领几十只小船急奔苏州,向张士诚告急救援。天晓得,钱遵义刚赶到莲湖,就遭遇了朱元璋的部下,结果被一阵乱箭射死了。不久,松江城被朱元璋重兵围困,钱鹤皋只得率领残兵退回家乡,可是朱元璋还不罢休,一路杀来,钱鹤皋被逼得在横沥港与他们背水一战,结果全军覆没。鹤皋死里逃生,隐匿在上海县城,后来被知县派人抓获,押送到金陵(今南京)斩首。钱鹤皋临刑时,白血喷注,使朱元璋大惊失色,怕他变为厉鬼作祟,只得发令要各地设坛祭祀。因此,明、清时历朝不变,各地每逢清明 、七月半和十月朝,都要点香烛,化冥财,读祭文,使钱鹤皋等无祀鬼免受饥寒,而求得一方平安。虽然历史没有记载瞿氏等有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他们曾拥戴张士诚,附和钱鹤皋起反,与朱元璋对抗多年。因此,朱元璋一向认为“海滨之民好斗”, 始终切齿腐心。只是当时天下未定,不好出手而已。
第二,元末时期大土地占用和租佃关系在江南依然发展。譬如延祐间,松江下砂场瞿某“括田定役,榜示其家,出等上户,有当役民田二千七百顷,并佃官田共及万顷。浙西有田之家,无出其右者”。当时明朝刚刚开国不久,百废待兴,朝廷的财政极为拮据。连重修南京城墙都拿不出钱来。有大臣就想到了从民间筹募资金这一着妙棋。议来议去,富可敌国的财神沈万山自然成了屈指可数的肥羊,于是便有了沈万山被抄家。松江巨族们包括瞿氏自然也不例外。
第三,在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其实在明朝建立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民间出海贸易。当时,刚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即为“海疆不靖”,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余势力时刻威胁着明王朝。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的领袖,占据东南沿海地区。在与朱元璋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时候,败下阵来,其余部大都逃往海上,他们仍有相当的势力,给新建立的明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时他们的活动不仅仅限于东南一带,甚至蔓延到山东沿海,时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如上海人钱鹤皋就结交张士诚元帅府副使韩复春、施仁济,聚众三万余人,攻击州府,掠夺财物。朱元璋很是震恐,立即派徐达亲去镇压。但是张、方余部在海上神出鬼没,巧与明军周旋,难以剿除。为了对抗明军,张、方余部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的海上势力相勾结。例如,他们就经常和倭寇联络。“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他们不仅在南洋一带建立了许多据点,而且和国内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威胁明政权的稳定。明成祖即位后这些反明势力还相当活跃,为此,明成祖特地发了一道敕谕,只要这些人回乡为良,便赦免他们的罪过,不予追究,但这种招抚政策收效甚微。另外,这时的倭寇也威胁着明朝的安定。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就频繁活动在沿海地区,数次攻占苏州、崇明岛等地,杀害居民,抢夺财物。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为明初重臣,时任明朝的左丞相,位高权重,有人告发他与倭寇勾结欲图谋反。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愤怒,诛杀了胡惟庸,受牵连的达到几万人,为明初大案。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决定与日本断交,专以海防为要务。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又派大将军汤和巡视海上,围剿倭寇,修筑城堡。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又派人在辽东大败倭寇,此后,倭寇在中国沿海的扰逐渐减轻。但是到嘉靖年间,倭患又成为举国震惊的大事。为此,明朝政府多次下令实行海禁,严禁海外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所以在朱元璋眼里,松江巨族们不但占有大量财产土地,个个都像是跟张士诚、方国珍余党乃至倭寇勾结的贼党。
======================================================
以上为百度得到,稍稍加了点自己的修正。下面是自创的野史 :
======================================================
瞿氏自从被抄家灭门之后,幸有两个孤儿逃出。自此之后家训:粗衣服,莫贪钱。 意思是以前因为家里排场过大,钢琴就有几百架,锦衣玉食,挥霍无度,招致百姓乃至皇帝不满,以后凡瞿姓人,只能穿粗衣服。又钱氏造反,祸及瞿氏。家训自此不能与钱氏通婚。甚至钱都尽量不碰, 以艺防身。作为瞿氏第一代精通互联网的后人,网名取粗衣服(trueif) 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粗公公的来由。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6,奖励楼主8分以及12华新币,时间:2013-04-04 22:00:00。.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闭关当中,偶尔梦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