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最近看到一个理论,大概就是说,婚姻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男女互相合作育儿的机制。
冷酷了点,但不无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心灵交流ms没有那么重要。
男人需要保证的是女人愿意生(自己的)孩子并且愿意抚养孩子。
女人需要男人具有优良基因,or帮助自己抚养孩子。
但是我们很难这么理性看待问题。一个男人,你知道他是个不错的育儿伙伴,你就能接受和他共度此生么?总还是会觉得感情,感觉和爱,也是走向婚礼的重要条件,并且是维系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女性在婚姻里付出更多,失去更多。换句话说,你受过良好教育,外形条件不差,有赚钱能力,娘家条件也不差,那么除非你找个高富帅,否则结婚一定会让你的生活质量下降。生育后代的负担,男人是永远不会懂的,有时候是他们没法理解,有时候是他们压根不想去理解。他们从婚姻里得到更多,一个整洁(或者没那么整洁的)家,一个性伴侣,还有孩子,所以他们更想结婚。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只考虑到社会属性,那么考量一个男人作为一个经济合作的partner,作为一个育儿的partner是不是合适,就足够决定是不是要走进婚姻了。如果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属性,那么就需要考量,一个女人有多么爱一个男人,才愿意走进婚姻,拼着自己生活质量下降,用一生的劳碌辛苦,一生无法摆脱的负担(娃是个甜蜜的负担)去换一个婚姻承诺。.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