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在政府工作,但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可以时不时了解政府政策研究,制定,执行和回顾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路。基于我的了解,我认为新加坡政府的能力是很不错的,所以多数时候我会认可政府的政策,包括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的政策。
讲一下我对不带口罩的政策理解。政府反复强调不病不用戴口罩。如果房间里面有100个人,1个人带病毒。如果政策是人人戴口罩,当然传染的风险是最低的。但是需要100个口罩。如果强调生病的人戴口罩,其它人注意个人卫生,传染风险会高,但是口罩的需要少了99%。目前新加坡有一些口罩储备,很多部门也在尽力采购,但是总量是不能够支持中期或者长期的人人戴口罩政策。在口罩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需要保留一些为更坏的情况做准备,也需要照顾社会中更为弱势的群体(低收入,健康条件低于平均 etc)。不用戴口罩不只是宣传,实际执行上政府官员身体力行,同时继续平时的工作(接见选民,开会,下访 etc)。这个政策,是在实际条件下最符合效益的,不是效果最大化,是效益最大化。不是最低风险,是可控风险。
同样的,基于数据分析,如果接下来确定新冠肺炎的传播效率高,但是致死效率低,那么应对政策向登革热,流感,而不是SARS靠拢应该是更符合经济社会成本的。不看成本只看收益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且不可持续。
是的,新加坡政府是超级理性而且算计的政府,且在计算中倾向于选择在可管控风险区间的低风险区域,在规划时间段区间里面的偏长期区域,在收益率区间里的较保守区域,在成本区间里的较激进区域。因为这样的计算,有时候得出的结论和人群的短期的,局部性的,情绪化的感觉相左(比如,新加坡的民用垃圾回收采用用户端不强制,大致分类,而是在回收工厂再细分类。一般人感觉新加坡在垃圾分类比日本差很多,但是新加坡的实际垃圾回收率(包括工业垃圾)是不错的。我没有现成的数据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新加坡的政策制定除了理性,基于数据的特点,还有一个灵活并持续可调的特点。基本上随着政策的执行,数据会被持续不断的收集,分析,然后作为政策调整的依据。因为新加坡的精简的政府规模,而且对公务员和政治职务者长期的绩效评测,政策调整是被鼓励而且迅速的。
所以,在论坛上大家可以各自发表意见。但是到政府整体考虑的政策制定,我会对新加坡政府更有信心。这个,是用脚投票。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1,奖励楼主25分以及37华新币,时间:2020-02-09 22: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