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事实未必是真相,“真相”很可能只是“假象”。
一位太太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过去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太太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太太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的床上干什么?”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如果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这。。。。很难相信,对吗?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非常的“主观”,因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批判事情,以为“事情就是那样,绝对错不了的!”却很少静下心来思量:“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则发生在中东的故事:有一次有位道德家路过一座森林,他看见一个人在河边,摇摇晃晃地走着,看起来像是一名醉汉,他身旁带了一个女人,所以道德家立刻断定,为什么这个人会带女人到这里?他带着那个瓶子里面一定是酒。酒加上一个女人,又在荒郊野外。经过分析,事情已经非常清楚,他认为他已经非常了解眼前的情况了。
然后就在此时,河边正好有一艘船不慎翻覆,那个道德经没勇气跳下湍急的水中救人,但是那个“醉汉”马上就跳下河去救那些人,最后他把所有的人都救上岸。
这时,道德经开始觉得困惑,他本来认为这个人是一个醉汉、一个不道德,一个下流的人,但是他却做出如此良举来,甚至连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
接下来,他看到那名女子揭下面纱——她是一个相当年迈的妇人,这才意识到她可能是那个人的母亲,而“酒瓶”其实原来是空的,他们是到河边来汲水的。
人是经验的动物,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经常是被我们过去的经验系统所限制或扭曲,所以许多被我们“认定”的事实,往往只是个人的偏见罢了,主观愈强的人,偏见就愈深,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猜忌,于焉而生。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相当具有借鉴作用。
话说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则热情款待。
待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传来磨刀霍霍声,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接近后院,进入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
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
事实未必是真相,“真相”很可能只是“想象”。
有个妻子喜欢慢跑,但常有些狗向她乱叫。丈夫非常贴心,每当妻子跑步时,就会骑着自行车尾随在后,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以便打狗。
一日,一位司机看到这一幕,看见前面跑着的妻子,又看到手持木棍的丈夫,不禁叫道:“这是家暴呀!”
没错,事情常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我们曾经听过:
1)某某比赛的日期,是特别为了迁就某位棋手而定的;
2)某个棋赛的代表,为什么又是那位棋手代表?是不是有内幕啊!;
3)某位棋坛的前辈,出钱出力,劳苦功高,那些人竟然因为党派的斗争,在选举中把他滚出局外,真不是人,太过份了;
4)还有。。。。。
这些传言,有些可能是事实,有些可能不是。有兴趣知道真相,“客观查证”,不要主观认同;没兴趣,听了算了,不要人云亦云,加盐加醋。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