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与其他
所在版块:摄影旅游 发贴时间:2004-11-23 02:25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我把这段文字贴来边走边看,因为这不是一段真正的影评。关于《可可西里》的评论已经太多了,民族主义,意识先行,文化符号,甚至政治宣传片。什么样的帽子都扣了上来。我想说的,是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

(一)

这部片子讲人和人,人和自然,自然和自然。

藏羚羊不是大熊猫,藏羚羊在这片土地上本来就是优势动物。没有人类的出现,在那片无人区上,藏羚羊是自由的。奔跑,修葺,繁衍,生息。如果没有人类的出现。

事实上,在自然面前,处于劣势的,是人。无论是吞没在流沙中的刘栋,或是吞没在暴风雪中的偷猎者。人和人的战争,变成了人与自然的战争。无论是对掠夺者或是守护者,自然都是平等的残酷。荒野无言。它只负责选择。对被选择的物种,它是平等的。对于地球上大多数人来说,自然,只是一个相对于社会的概念。而真正置身其中时,人,不过是自然选择中的一个环节。

我一直在想日泰,或是索南达杰扎巴多杰们的真正想法。“环保”,“生态”这些词,是被后来者加到他们身上的。那么究竟为什么呢?以生命为代价的使命?

藏族是一个如此单纯的民族。在我所接触过的民族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藏族那样接近自然,接近自然的仁慈及残酷。磕长头的朝拜者每一次五体投地的虔诚,遍布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的神灵,无不体现了这种以自然为最高的崇拜。包括人所共知的天葬和水葬,我相信这些葬礼的本源,是对于自然界生生相克的本质-----生命将以另一种生物的形势存在和流传。这些在自然的威严下生存和繁衍的民族,比任何一个民族更懂得自然的平等和可敬畏。

日泰说:“ 你打了我的羊子。”

我相信在日泰说出这句话时,他只是一个自觉的维护者,维护着高原应有的平等,祥和和秩序。在自然界中,杀戮是为了生存。如同藏传佛教禁滥杀而不禁肉食。但是任何只因为私欲和贪婪而杀戮的,应被制止而受到惩罚。

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保护者。

(二)

影片最后提到,“四名前巡山队员因贩卖藏羚羊绒被收审,后取消起诉。”

陆川在这里玩了文字游戏——真实的故事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那些被收审的前巡山队员们——现实中的野牦牛队队员们,他们卖藏羚羊绒所得的钱不是用在追捕偷猎者上,而是被几个队员私分了。陆川在试图将他们英雄化。
而事实的另外一部分是,在这之前,野牦牛队已经有一年没有发工资。

生活没有电影那样悲壮,而是更沉重和无奈。

(三)

那些被作为负面形象或是被忽略的人们,在严寒和黑夜中捞虫子的一老一少,马占林和他的三个儿子,才是整个西北最沉重的一面,贫穷。

我认为马占林是整个电影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也许只是因为他没有背负日泰他们那么重的符号意义。没有了意识先行的束缚,他才是最真实地体现了生存的原生态定义,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自私,懦弱与无奈。贫穷这个词,足以打破一切的思想与理想。

他们使我想起我所见到的另一些人。在兰州火车站,上百的农民带着铺盖卷,等着去南疆摘棉花;在云南的泸沽湖,几十个面色如腊,衣着破烂的彝族孩子围着我,哀哀乞讨。在新疆的不同地方,少年们告诉我同样的经历,十几天钻在天山的最深处,以雪水干馕为生,挖雪莲或是虫草。摘棉花是艰苦而且廉价的,乞讨的孩子们早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甚至尊严,而挖雪莲和虫草本来就是违法的。只是在生存面前,也许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这些片断沉重而无望——特别是泸沽湖的那些孩子们,他们的将来,将在这样的乞讨,打工,回乡,衰老中结束。这使我想起另一些有关孩子的片断。在金边killing field的栅栏外边的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吴哥窟那个可爱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只会一句英文“miss, buy my postcard”的小女孩。愚昧来自于贫穷,然后延伸贫穷。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你指着前面说,“看见十里外的教堂吗?朝那个方向走。”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可可西里》与其他 七*七   (2952 bytes , 669reads )
看了《可可西里》之后,只有两个字“贴心” 庸人   (268 bytes , 271reads )
:):):):):) 有话想说   (192 bytes , 286reads )
动物行为学本身有不确定性 fool   (70 bytes , 251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