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资非花红只要从企业营业额而非企业利润来算。从top down approach来看,企业人事开销如工资,固定开销如房租固定资产,毛利,税收,净利润都是挂钩营业额而非毛利或净利润挂钩,哪怕亏和赚在老板和高层看来也都是这个算法。这点大家务必搞清楚才能继续读下去。上海现在常驻人口2600万,就拿上海和新加坡500来比,就当五倍于新加坡吧。现在上海的物价有目共睹,衣食住行跟新加坡差不多。就算上海对于所有社会上的企业来说可以产生五倍于新加坡的营业额。中国当然会有更多的企业去分这杯羹,但是二八定律告诉我们,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包括顾客资源都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企业手里,上海是世界的上海,这世界上顶尖的那百分之二十的企业不可能在上海是新加坡的五倍。ibm,埃森哲,苹果,只有一个。以上证明了企业其实在华利益远大于在新加坡,当然这是句废话但是是客观推出的。好了那么在上海那百分之二十企业营业额就当是在新加坡的四倍吧,因此他们的人事开销就是在新加坡的四倍,因为人事开销的比例是基本不变的。接下来只要考虑上海员工是新加坡几倍就可以了。国内奉行给两个人的钱干三个人的活的概念,虽然这有点夸张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两点达到。第一是加强工作力度和工作时间,这样最多也就是一个顶俩。另外一种就是看工作后的收益客户群体,在新加坡升级一个uber也是升级,在上海升级也是升,但是收益客户人群却是三四被倍以上。只是那些洗碗,厨师的匠人或学徒才是无法增加收益人群的人,人数的增加导致他们的工资只能抗通胀,老百姓中的贫富差距也逐年增加。
所以对于这类提供可增加受益群体的人力提供者来说,在上海企业给他相对于新加坡2倍的工资完全是合理甚至廉价的。税收,物业等企业成本现在在中国也比国外贵。所以不可能全部给3倍,中高层给3倍也是完全合理的。因此那些新加坡十万年薪的人理论上在中国要是企业主不扣的话都可以100万。
综所上述,主要是这几年物价的提高导致了全社会营业额的提高,营业额资源在某些行业里又大多数掌握在龙头企业中,企业因此提高了那些可以当多个人来用的员工的相应工资待遇。这是大国大市场的必然性。
我们这些人也算人群中的那百分之二十吧,面对处在中国的百分之二十已经进步起来的人群,我们不能像岛国人一样抱有怀疑,不屑的想法,而要充分接受大局势,看待如何踏准大趋势。就好像专家说,为了大数据只可能出现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因为哪怕美国再先进他们没有中国和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作为大数据的数据发掘平台。因此,一个2600万人口里的企业管理层,未来的管理能力怎么会输给一个500万岛国企业的管理层?若干年前,中国外资会聘用新加坡,马来西亚去那里管理。但是现在他们的低性价比,文化差异反而拖后腿让更多的企业主青睐本土人才。
所以作为岛国养尊处优的我们如何在利用自己文聘和语言还剩下最后一点点微弱的优势给自己创造最后一个转换平台的机会,是我们这些80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战队问题,要么亲东方要么亲西。我周围的国内同学也都目前是企业的中层骨干,但是在新加坡我们却与中高层格格不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选对队伍,战队平台,这些你比一个劲的死努力要重要的多。
我觉得这几年中国在海外扩展迅速,既想要维持现在的生活状态又要给自己未来10-20年打算,可以考虑给中国海外公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