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久未上来,今天胡诌一帖
病、学、男人女人、音乐和其他
一时间仿佛离开了很久,回来的时候前后左右地把帖子翻看,竟然想起了昆德拉曾说过的思乡病 - ‘不在身边的忧伤’。昆德拉说,离开的人回来之后,他的财产便是他离开时候的经历,正如奥德修斯是以他的漂泊才成为英雄。自己的人生肯定没有那么精彩 - 没有神灵,没有女仙、没有怪物、没有公主 - 不好絮絮叨叨太多,但至少上次的音乐会,是要给个交待的 :))
2月份基本上是在反复不断折腾的感冒、低烧和嗓子疼中度过,整天在office里穿两件外套抱一个装满热水的瓶子。IVP是激动人心的,虽然最后是净胜球输给ITE,但是所有的比赛都踢得精彩无比。月初终于做出piano ensemble的第一场公开音乐会,还了我当年加入时的一个大愿,功德圆满 :))
至于Industrial Attachment的工作,无非是看几千行某些人以前写的、没有documentation的、C和C++混在一起的代码,然后把它改来改去。倒是因为代码本身是给AutoCAD用的东西,顺便学了一些电脑制图和建筑工业之类的知识。前几天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曾经上网去找CAD专业讨论区,发现这个行业的中文资料少得可怜。翻译们真是任重道远。。
* * *
本来似乎就可以永远安分守己地窝在角落里扮消失状,但最近竟然因着影版的几个帖,发现自己好挑人之过的毛病还是半点不改 - 于是觉得不好,还是回来自己喜欢的地方,抱着一大堆帖子看过几次,不禁失笑 - 学者之所以叫为学者,大概不得不有些较少人研究的东西在里面,结果却因为这个要担心‘大众’是不是开心,那学者何为学者可是?苏菲的世界之种种我端不认为是学术著作,是入门用,就好像当年自己也曾经拿着一本肖复兴诚惶诚恐 - 堂屋之后再往内室走的那一步,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愿不愿、坚持不坚持。我总觉得如今的‘学者’在面对‘大众’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充当‘师’ - 一种传递知识宣讲道理的工作。但学者应该更为‘思’人而不是‘师’人,不仅仅满足于‘知’和‘解’。也就是说,学者之为学者不是直接因为他懂得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 而是他习惯于一种(或者几种)思考方式,这方式让他能够懂得和愿意去弄懂一些可能看来高深莫测的东西(如果再扯皮一点,‘懂’这个概念都是无法判定的,所以或者应该说是能够make meaning)。所以,虽然我依然是佩服能够深入浅出讲东西的学者,但是如果就停在讲东西这里,那是不够的。但是,我又不知道是否有其他更直接的方法,只好靠一件东西,就是希望。
转到另外一个层面上,大概就会是被说成精英主义的 - 人实在是太习惯以能不能理解来作为学者好坏的标准了。有些东西 - 比如量子物理 - 几乎是没有办法深入浅出的,因为它们本来不是一般生活里的东西,没有办法‘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听众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解释不清。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不容易接受 - 这是对的,但是回到前面的观点,听众愿不愿意去尝试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是单靠学者‘普及’就能行的 - 那就好像是说,只要有个善于教导的老师,什么人也能做钢琴家。虽然刻苦练琴的人不一定就100%能成钢琴家,至少不练琴是肯定做不成钢琴家的,不管是不是一个天才 - 学问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大众和学者之分,或者就像楼下说的,是怕别人不懂 :))
至于什么什么高尚与否的问题,我是不想的,嘿嘿:))
* * *
男女不同的问题,生理方面的,早有Alan/Barbara Peace夫妇的bestseller讨论(Why men don't listen and women can't read maps..好像是此题目吧?非常笑的一本书,插图暴恶搞。似乎最近又出了续篇一本)。至于社会方面的,也有名著《第二性》,不过,我觉得,呵呵,金赛的性学报告,其实也是很好的参考。。
总觉得男女之分类分工,最初完全是自然成就之 - 就好像一个project group里决定某人做hardware某人做software - 往前追溯到无性生殖的时代,当每个水蛭都自己进行同样的所有的一套生命所必需的事情(完全平等??)的时候,是根本不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的呢。在生物学看来,性别的区分是为了增加基因的变化,否则某一种遗传基因上的弱点就可能毁灭整个种族(就像大洋洲的某种单性生殖的蜥蜴),除非这个种族能像某些细菌那样24小时内繁殖出四个地球重量的后代 - 但是当个体变得越来越大而复杂的时候,完成一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资源就不断增长,以蜥蜴的体格要达到细菌的繁殖速度,是无法想象的吧?所以自然本身的金字塔结构注定了高级、大型生物后代数量的稀少的时候,一个和维持本身生命同样重要的问题就产生了 - 就是维持后代的生命。细菌可不必考虑自己的后代死活,他们只要管自己吃好喝好便罢,那根本没必要分工;大型生物就面对自己吃喝和孩子吃喝两个问题,而且两个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要维持种群,就有分工合作的必要,那最初分工的时候是怎么决定的呢。。哈哈,那我就不知道了,只是猜想,因为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就是男女的physical差异(一个直接生小孩,一个不直接生),所以分工就这样催成了,然后一代一代地被固定下来:直接生小孩的那个负责照顾小孩,不直接生小孩的那个负责照顾自己和照顾小孩的那个。。嘿嘿。所以如果当初分工的时候恰好决定是the other way round(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气候环境食物等等等),那就是the other way round,比如企鹅孵蛋的方式。。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就不是我能想象的了。
胡侃了一大通,其实是想说,男女分工就分工咯,它起初也不是什么男人一手制造的条规,也不是什么强加给女人的东西,只是一个种群力图维持种群繁衍时候生成的东西。如果说有谁制造了它的话,那就是自然 - 什么男人适合工程女人适合人文之类的种种都根本不是男女之别,不是从种群繁衍的需要中催生的东西,只是一种认知习惯,是人类意识里看到自然建立的分别而建立出来的norm认知的一种。这种norm的表现方式(女人的化妆和男人的骑士风度,等等)逐渐在其精神意义上加强,在科学学科产生并成为一种可以赖以生存的东西之后,又被加上了工作和学识种种的分野,也就是说,向着远离生存需要的方向发展,因为人类的整个生存本身已经越来越不‘自然’了吧:))。那些所谓‘女权’或者‘男权’的,多半看到的是这种norm在其变化的过程中被滥用(比如中国本来没有缠小脚之类的事情)成为一种只满足某些个体意愿而并不对群体的生存有任何好处的行为。那种行为不是出自什么男女之别,那可以说都是出自最原始的性支配欲(所以,恩恩,要看金赛的报告,还要看看弗洛伊德。。),只不过,那种支配的表现方式已经到了和生存(这里指的是minimal survival)没有关联的地步。人类的很多关于性别的行为,比如,危急时刻女人优先逃生,我总认为这个行为本身在自然层面上纯粹只是一种优先保存雌性以确保种族繁衍的行为(好像蚁后、蜂后之类),而不是因为女人身体弱;被保护的是雌性的生殖力,而不是雌性的弱 - 也就是说,如果自然设定恰好是男人生孩子,那被保护的很可能就是男人,尽管男人身体强壮。但是如果我说女人被保护的原因是生殖力,一定还是会被炮轰的吧,嘿嘿,虽然我只觉得,只要不把女人的生殖力受到男人有意无意的保护(这种保护行为的极端也许就是对女性的禁锢)这件行为看作是一种‘弱势’的象征,那大概根本就不存在女人是不是弱势群体这样的问题。。
与其争论是男人在支配女人还是女人在支配男人,我倒是觉得这种人类在意识形态上强化自然行为然后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思考甚至于发展到完全已经和生存无关的行为本身更有趣呢。。
哈。。这种言论。。等着被炮轰吧。。
* * *
现在感冒终于是要走了的样子,头脑清醒些,才好从头再来想过1月28号的那场节目。今年SSO出国之前选择去看这唯一一场,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前面的几场都太过现代,后面的几场都太过浪漫,让人提不起胃口。一个有着德国姓氏的美国指挥Gerard Schwarz和一个完全东方人样子的小提琴家Jennifer Koh,选择的是一套可以姑且称之为‘哲学家音乐’(或者更尖酸一点,叫‘尼采音乐’)的曲目: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C.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问题是我向来不认为音乐能够阐述哲学(在这一点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因为音乐更需要表现;而哲学更需要把表现还原。用这样的心态去听这么一套曲目,免不得要显得批判,加上几个曲子都大量使用圆号独奏,SSO的圆号向来让人没有信心,Jennifer Koh此人上次来拉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就把我郁闷得一塌糊涂,所以期望值调得稍微低了些。
唐豪瑟序曲(Overture to <Tannhauser>):
这部歌剧乍看之下讲的是一个典型瓦格纳式关于爱情、信仰和救赎的故事,男主人公唐豪瑟照例地是一位小小地漂泊迷茫了一下的骑士兼歌手,被山洞里的维纳斯(鄙视一下瓦格纳胡乱指神为异教的行为)引诱而沉迷于肉欲的罪人,在一场徒劳而忏悔的朝圣旅程中彻底地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照例地是一个用自己的坚贞不渝殉情而死来拯救她的男人的女人,她的诚挚使得上天用手杖开花的方式原谅了教皇都不原谅的唐豪瑟。瓦格纳似乎有一个传统:歌剧序曲本身是歌剧中最动人的部分 - 因为它们通常用串联动机的方式概述整个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把歌剧里最好的旋律都串在一起。但是唐豪瑟序曲有一个不寻常的地方,开头和结尾重复使用朝圣者合唱(这是一个很好很出名的旋律,强烈推荐),加重了宗教‘救赎’的意义。而这个‘救赎’,尤其是‘男子通过女子的爱得救’(z),永远是瓦格纳坚持的主题。由朝圣者看来,宗教在唐豪瑟里是一种神圣但空无的希望 (false hope),并且最终放弃了唐豪瑟,因为爱情的罪只能通过爱情来救,但不是一般的肉体的爱情,,肉欲正是唐豪瑟的罪,而救赎是苦行的、牺牲的、上升到‘瓦格纳的高度’的爱情 - 迷恋在序曲里是显现为独奏小提琴的歌唱,而当晚的首席的琴声是不得了的漂亮,比起开头犹犹豫豫的圆号,就像先吃一盘咽不下去的头发再吃一盘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怎一个爽字了得。指挥的层次处理得很不错,圆号虽然不干不净的至少没有吹错音。只是,想起瓦格纳本人和尼采对他的颂扬+批判,不禁很想笑笑,在某种程度上,豪华的歌剧也是一种哲学的‘普及’手段,虽然,对瓦格纳的爱即救赎是颇不以为然的。。:)) 唐豪瑟这部歌剧本身其实是一部很奇怪的东西,瓦格纳第一次提出所谓的‘教廷’和‘教皇’这样一个世俗的宗教标志,第一次明确地展现出肉欲 - 而不是像他其他的歌剧那样,主要的爱情冲突来自于爱情对象的禁忌,比如指环里的兄妹恋和三角恋、或者崔斯坦与伊索德里的恋上已为人妻的女人之类之类 - 为世俗所不容的冲突,然后突然一转到完全精神层面的救赎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转换,也许就像卡门里的冲突必须用卡门的死来解决一样 - 卡门和何塞都是充满欲望的人,只因为卡门的欲望转移不定而何塞的欲望坚定无比,所以卡门必须被何塞杀死。瓦格纳到最后大概也还是不得不屈服于世俗的标准的,那就是代表欲望的维纳斯必须被不基于肉体的高尚爱情战胜。
但是爱情真的是能够脱离肉体的么?这个问题大概是可以永远争论下去的 :))
尼尔森/小提琴协奏曲
此人是现代丹麦作曲家,他的几部交响曲我都很喜欢,比如第四(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The Inextinguishable)和第五(战争与文明的衰落,很棒的打击乐)。这个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是四个乐章,每两个乐章为一部分。四部式的结构很像传统的交响乐,但是上下两部分的对比很大,第一部分比较‘彩’,第二部分显得单薄些,所以听起来更像一个套曲片断的感觉。可惜,这么好的一个曲子生生被Jennifer Koh这个恐怖的女人糟蹋了。。穿了一身更像海滩装而不是礼服的裙子不说,考虑到她已经是奔40的人了,拉起琴来头不停地点,看上去像在抽风。不得不承认,如果只是听录音的话,她的技巧是很火气的 - 但是不精致,稀里哗啦的吓人,高音经常歇斯底里。最恐怖的是她一激动就喜欢把上身拼命前倾,衣服里面似乎看起来也不像有穿文胸的样子(erm,虽然看起来也很平。。),我又坐在靠舞台最近的前几排,真是不知道眼睛该看哪儿。。
SSO? 我根本都没注意他们在哪儿,已经被Jennifer Koh弄晕了。。下次她要是再来,绝对不看了,‘看’她真是痛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图斯特拉是某古波斯哲学家,后来被尼采借来写成一本亦诗亦散文(或者也可以说不诗不散文)的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想起了欧文所述的‘追忆’情结),提出的是一种人的完美境界的概念。理查斯特劳斯因为喜欢这本书,就为它谱了同名交响诗。我无意讨论尼采的哲学,斯特劳斯的音乐也就像一开头便说的,并不是用来解释说明表现尼采,是对尼采所述的人从发端到完美的一个过程的表现,正如作曲家自己题的副标题:‘freely after Fr. Nietzsche’。这个曲子的开头是极其出名的 - 因为著名的库贝里克用它来做著名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开场背景。那是一部莫名其妙地酷的片子,可以说这个开头就和那片子一样是莫名其妙地酷,毕竟大气磅礴的日出永远是能感染所有人的东西。如果斯特劳斯 - 或者尼采 - 能够坚持这种普遍的感染力,那么这首交响诗肯定要更出名。可惜后面的东西就开始‘深奥’,但是 - 但是中间有一段极其漂亮的赋格发展(不输给巴洛克名家的管弦处理),表现的是Learning,这段和后面的The Convalescent是我最喜欢的段落,其形式本身之‘美’不需要借助好听的旋律就惊人无比。和这里相比,前面描写yearning和passion的好听未免流于普通。之后是一首同样惊人的维也纳风圆舞曲,首席独奏小提琴的音色从来没有像这首曲子那样充满破坏力地狂放过(不能不说那真是一把好琴!),大概很适合拿来给吸毒者的聚会作背景音乐。结尾我一向都认为是个败笔,二度不和谐音,高潮不是高潮余音不是余音,大概人类的完美境界这种提法用音乐表现不好,所以斯特劳斯也只退而求其次,展示一下冲突的永恒存在,一样听起来很有哲学气 :))
乐队的表现,很遗憾没法再仔细评判,因为今年票没买好,坐得太靠近舞台,上半场到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耳朵就已经快聋了。。>.<
* * *
3月14号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演出,哇哈哈哈。。:))
* * *
倒是最近连着看了两部很不爽的动作片:Assault on Precinct 13和Hostage。其实这两部片子的故事都很好,可惜拍得不是味道,动作片就动作片,莫名其妙地全是一堆人(包括一个心灵以前受过重大创伤的警察主角)在那里心灵挣扎挣扎到最后主角终于在几分钟之内突然发飚变得果决无比三下五除二什么问题都解决,然后结尾太阳照耀一条大道。。从我的角度看来,还是典型的普通人一有意志力就变成英雄型的片子,而且两个片子都拍得实在太不聪明,警察笨黑道更笨,只有前面那个被扣押在警局的黑道老大实在是很酷,做事毫不含糊。不过不得不承认,Hostage的音乐和开场都是很酷的。。
好莱坞看来最近人文主义动作片泛滥哪。。:))
另外一部金凯利的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倒是很搞笑,我喜欢的Jude Law在里面演narrator,连脸都没有看到。。只是这部片子的ending credits太酷了,用版画+皮影戏的风格做的,很久没看到这么有创造性的风格了,漂亮啊 :))
* * *
还有几个话题可以继续呢?埃尔加可能要开一个帖专门八卦一下的,呵呵。
暂时就这样吧。待续。。:))
一时间仿佛离开了很久,回来的时候前后左右地把帖子翻看,竟然想起了昆德拉曾说过的思乡病 - ‘不在身边的忧伤’。昆德拉说,离开的人回来之后,他的财产便是他离开时候的经历,正如奥德修斯是以他的漂泊才成为英雄。自己的人生肯定没有那么精彩 - 没有神灵,没有女仙、没有怪物、没有公主 - 不好絮絮叨叨太多,但至少上次的音乐会,是要给个交待的 :))
2月份基本上是在反复不断折腾的感冒、低烧和嗓子疼中度过,整天在office里穿两件外套抱一个装满热水的瓶子。IVP是激动人心的,虽然最后是净胜球输给ITE,但是所有的比赛都踢得精彩无比。月初终于做出piano ensemble的第一场公开音乐会,还了我当年加入时的一个大愿,功德圆满 :))
至于Industrial Attachment的工作,无非是看几千行某些人以前写的、没有documentation的、C和C++混在一起的代码,然后把它改来改去。倒是因为代码本身是给AutoCAD用的东西,顺便学了一些电脑制图和建筑工业之类的知识。前几天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曾经上网去找CAD专业讨论区,发现这个行业的中文资料少得可怜。翻译们真是任重道远。。
* * *
本来似乎就可以永远安分守己地窝在角落里扮消失状,但最近竟然因着影版的几个帖,发现自己好挑人之过的毛病还是半点不改 - 于是觉得不好,还是回来自己喜欢的地方,抱着一大堆帖子看过几次,不禁失笑 - 学者之所以叫为学者,大概不得不有些较少人研究的东西在里面,结果却因为这个要担心‘大众’是不是开心,那学者何为学者可是?苏菲的世界之种种我端不认为是学术著作,是入门用,就好像当年自己也曾经拿着一本肖复兴诚惶诚恐 - 堂屋之后再往内室走的那一步,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愿不愿、坚持不坚持。我总觉得如今的‘学者’在面对‘大众’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充当‘师’ - 一种传递知识宣讲道理的工作。但学者应该更为‘思’人而不是‘师’人,不仅仅满足于‘知’和‘解’。也就是说,学者之为学者不是直接因为他懂得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 而是他习惯于一种(或者几种)思考方式,这方式让他能够懂得和愿意去弄懂一些可能看来高深莫测的东西(如果再扯皮一点,‘懂’这个概念都是无法判定的,所以或者应该说是能够make meaning)。所以,虽然我依然是佩服能够深入浅出讲东西的学者,但是如果就停在讲东西这里,那是不够的。但是,我又不知道是否有其他更直接的方法,只好靠一件东西,就是希望。
转到另外一个层面上,大概就会是被说成精英主义的 - 人实在是太习惯以能不能理解来作为学者好坏的标准了。有些东西 - 比如量子物理 - 几乎是没有办法深入浅出的,因为它们本来不是一般生活里的东西,没有办法‘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听众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解释不清。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不容易接受 - 这是对的,但是回到前面的观点,听众愿不愿意去尝试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是单靠学者‘普及’就能行的 - 那就好像是说,只要有个善于教导的老师,什么人也能做钢琴家。虽然刻苦练琴的人不一定就100%能成钢琴家,至少不练琴是肯定做不成钢琴家的,不管是不是一个天才 - 学问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大众和学者之分,或者就像楼下说的,是怕别人不懂 :))
至于什么什么高尚与否的问题,我是不想的,嘿嘿:))
* * *
男女不同的问题,生理方面的,早有Alan/Barbara Peace夫妇的bestseller讨论(Why men don't listen and women can't read maps..好像是此题目吧?非常笑的一本书,插图暴恶搞。似乎最近又出了续篇一本)。至于社会方面的,也有名著《第二性》,不过,我觉得,呵呵,金赛的性学报告,其实也是很好的参考。。
总觉得男女之分类分工,最初完全是自然成就之 - 就好像一个project group里决定某人做hardware某人做software - 往前追溯到无性生殖的时代,当每个水蛭都自己进行同样的所有的一套生命所必需的事情(完全平等??)的时候,是根本不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的呢。在生物学看来,性别的区分是为了增加基因的变化,否则某一种遗传基因上的弱点就可能毁灭整个种族(就像大洋洲的某种单性生殖的蜥蜴),除非这个种族能像某些细菌那样24小时内繁殖出四个地球重量的后代 - 但是当个体变得越来越大而复杂的时候,完成一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资源就不断增长,以蜥蜴的体格要达到细菌的繁殖速度,是无法想象的吧?所以自然本身的金字塔结构注定了高级、大型生物后代数量的稀少的时候,一个和维持本身生命同样重要的问题就产生了 - 就是维持后代的生命。细菌可不必考虑自己的后代死活,他们只要管自己吃好喝好便罢,那根本没必要分工;大型生物就面对自己吃喝和孩子吃喝两个问题,而且两个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要维持种群,就有分工合作的必要,那最初分工的时候是怎么决定的呢。。哈哈,那我就不知道了,只是猜想,因为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就是男女的physical差异(一个直接生小孩,一个不直接生),所以分工就这样催成了,然后一代一代地被固定下来:直接生小孩的那个负责照顾小孩,不直接生小孩的那个负责照顾自己和照顾小孩的那个。。嘿嘿。所以如果当初分工的时候恰好决定是the other way round(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气候环境食物等等等),那就是the other way round,比如企鹅孵蛋的方式。。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就不是我能想象的了。
胡侃了一大通,其实是想说,男女分工就分工咯,它起初也不是什么男人一手制造的条规,也不是什么强加给女人的东西,只是一个种群力图维持种群繁衍时候生成的东西。如果说有谁制造了它的话,那就是自然 - 什么男人适合工程女人适合人文之类的种种都根本不是男女之别,不是从种群繁衍的需要中催生的东西,只是一种认知习惯,是人类意识里看到自然建立的分别而建立出来的norm认知的一种。这种norm的表现方式(女人的化妆和男人的骑士风度,等等)逐渐在其精神意义上加强,在科学学科产生并成为一种可以赖以生存的东西之后,又被加上了工作和学识种种的分野,也就是说,向着远离生存需要的方向发展,因为人类的整个生存本身已经越来越不‘自然’了吧:))。那些所谓‘女权’或者‘男权’的,多半看到的是这种norm在其变化的过程中被滥用(比如中国本来没有缠小脚之类的事情)成为一种只满足某些个体意愿而并不对群体的生存有任何好处的行为。那种行为不是出自什么男女之别,那可以说都是出自最原始的性支配欲(所以,恩恩,要看金赛的报告,还要看看弗洛伊德。。),只不过,那种支配的表现方式已经到了和生存(这里指的是minimal survival)没有关联的地步。人类的很多关于性别的行为,比如,危急时刻女人优先逃生,我总认为这个行为本身在自然层面上纯粹只是一种优先保存雌性以确保种族繁衍的行为(好像蚁后、蜂后之类),而不是因为女人身体弱;被保护的是雌性的生殖力,而不是雌性的弱 - 也就是说,如果自然设定恰好是男人生孩子,那被保护的很可能就是男人,尽管男人身体强壮。但是如果我说女人被保护的原因是生殖力,一定还是会被炮轰的吧,嘿嘿,虽然我只觉得,只要不把女人的生殖力受到男人有意无意的保护(这种保护行为的极端也许就是对女性的禁锢)这件行为看作是一种‘弱势’的象征,那大概根本就不存在女人是不是弱势群体这样的问题。。
与其争论是男人在支配女人还是女人在支配男人,我倒是觉得这种人类在意识形态上强化自然行为然后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思考甚至于发展到完全已经和生存无关的行为本身更有趣呢。。
哈。。这种言论。。等着被炮轰吧。。
* * *
现在感冒终于是要走了的样子,头脑清醒些,才好从头再来想过1月28号的那场节目。今年SSO出国之前选择去看这唯一一场,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前面的几场都太过现代,后面的几场都太过浪漫,让人提不起胃口。一个有着德国姓氏的美国指挥Gerard Schwarz和一个完全东方人样子的小提琴家Jennifer Koh,选择的是一套可以姑且称之为‘哲学家音乐’(或者更尖酸一点,叫‘尼采音乐’)的曲目: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C.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问题是我向来不认为音乐能够阐述哲学(在这一点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因为音乐更需要表现;而哲学更需要把表现还原。用这样的心态去听这么一套曲目,免不得要显得批判,加上几个曲子都大量使用圆号独奏,SSO的圆号向来让人没有信心,Jennifer Koh此人上次来拉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就把我郁闷得一塌糊涂,所以期望值调得稍微低了些。
唐豪瑟序曲(Overture to <Tannhauser>):
这部歌剧乍看之下讲的是一个典型瓦格纳式关于爱情、信仰和救赎的故事,男主人公唐豪瑟照例地是一位小小地漂泊迷茫了一下的骑士兼歌手,被山洞里的维纳斯(鄙视一下瓦格纳胡乱指神为异教的行为)引诱而沉迷于肉欲的罪人,在一场徒劳而忏悔的朝圣旅程中彻底地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照例地是一个用自己的坚贞不渝殉情而死来拯救她的男人的女人,她的诚挚使得上天用手杖开花的方式原谅了教皇都不原谅的唐豪瑟。瓦格纳似乎有一个传统:歌剧序曲本身是歌剧中最动人的部分 - 因为它们通常用串联动机的方式概述整个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把歌剧里最好的旋律都串在一起。但是唐豪瑟序曲有一个不寻常的地方,开头和结尾重复使用朝圣者合唱(这是一个很好很出名的旋律,强烈推荐),加重了宗教‘救赎’的意义。而这个‘救赎’,尤其是‘男子通过女子的爱得救’(z),永远是瓦格纳坚持的主题。由朝圣者看来,宗教在唐豪瑟里是一种神圣但空无的希望 (false hope),并且最终放弃了唐豪瑟,因为爱情的罪只能通过爱情来救,但不是一般的肉体的爱情,,肉欲正是唐豪瑟的罪,而救赎是苦行的、牺牲的、上升到‘瓦格纳的高度’的爱情 - 迷恋在序曲里是显现为独奏小提琴的歌唱,而当晚的首席的琴声是不得了的漂亮,比起开头犹犹豫豫的圆号,就像先吃一盘咽不下去的头发再吃一盘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怎一个爽字了得。指挥的层次处理得很不错,圆号虽然不干不净的至少没有吹错音。只是,想起瓦格纳本人和尼采对他的颂扬+批判,不禁很想笑笑,在某种程度上,豪华的歌剧也是一种哲学的‘普及’手段,虽然,对瓦格纳的爱即救赎是颇不以为然的。。:)) 唐豪瑟这部歌剧本身其实是一部很奇怪的东西,瓦格纳第一次提出所谓的‘教廷’和‘教皇’这样一个世俗的宗教标志,第一次明确地展现出肉欲 - 而不是像他其他的歌剧那样,主要的爱情冲突来自于爱情对象的禁忌,比如指环里的兄妹恋和三角恋、或者崔斯坦与伊索德里的恋上已为人妻的女人之类之类 - 为世俗所不容的冲突,然后突然一转到完全精神层面的救赎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转换,也许就像卡门里的冲突必须用卡门的死来解决一样 - 卡门和何塞都是充满欲望的人,只因为卡门的欲望转移不定而何塞的欲望坚定无比,所以卡门必须被何塞杀死。瓦格纳到最后大概也还是不得不屈服于世俗的标准的,那就是代表欲望的维纳斯必须被不基于肉体的高尚爱情战胜。
但是爱情真的是能够脱离肉体的么?这个问题大概是可以永远争论下去的 :))
尼尔森/小提琴协奏曲
此人是现代丹麦作曲家,他的几部交响曲我都很喜欢,比如第四(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The Inextinguishable)和第五(战争与文明的衰落,很棒的打击乐)。这个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是四个乐章,每两个乐章为一部分。四部式的结构很像传统的交响乐,但是上下两部分的对比很大,第一部分比较‘彩’,第二部分显得单薄些,所以听起来更像一个套曲片断的感觉。可惜,这么好的一个曲子生生被Jennifer Koh这个恐怖的女人糟蹋了。。穿了一身更像海滩装而不是礼服的裙子不说,考虑到她已经是奔40的人了,拉起琴来头不停地点,看上去像在抽风。不得不承认,如果只是听录音的话,她的技巧是很火气的 - 但是不精致,稀里哗啦的吓人,高音经常歇斯底里。最恐怖的是她一激动就喜欢把上身拼命前倾,衣服里面似乎看起来也不像有穿文胸的样子(erm,虽然看起来也很平。。),我又坐在靠舞台最近的前几排,真是不知道眼睛该看哪儿。。
SSO? 我根本都没注意他们在哪儿,已经被Jennifer Koh弄晕了。。下次她要是再来,绝对不看了,‘看’她真是痛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图斯特拉是某古波斯哲学家,后来被尼采借来写成一本亦诗亦散文(或者也可以说不诗不散文)的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想起了欧文所述的‘追忆’情结),提出的是一种人的完美境界的概念。理查斯特劳斯因为喜欢这本书,就为它谱了同名交响诗。我无意讨论尼采的哲学,斯特劳斯的音乐也就像一开头便说的,并不是用来解释说明表现尼采,是对尼采所述的人从发端到完美的一个过程的表现,正如作曲家自己题的副标题:‘freely after Fr. Nietzsche’。这个曲子的开头是极其出名的 - 因为著名的库贝里克用它来做著名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开场背景。那是一部莫名其妙地酷的片子,可以说这个开头就和那片子一样是莫名其妙地酷,毕竟大气磅礴的日出永远是能感染所有人的东西。如果斯特劳斯 - 或者尼采 - 能够坚持这种普遍的感染力,那么这首交响诗肯定要更出名。可惜后面的东西就开始‘深奥’,但是 - 但是中间有一段极其漂亮的赋格发展(不输给巴洛克名家的管弦处理),表现的是Learning,这段和后面的The Convalescent是我最喜欢的段落,其形式本身之‘美’不需要借助好听的旋律就惊人无比。和这里相比,前面描写yearning和passion的好听未免流于普通。之后是一首同样惊人的维也纳风圆舞曲,首席独奏小提琴的音色从来没有像这首曲子那样充满破坏力地狂放过(不能不说那真是一把好琴!),大概很适合拿来给吸毒者的聚会作背景音乐。结尾我一向都认为是个败笔,二度不和谐音,高潮不是高潮余音不是余音,大概人类的完美境界这种提法用音乐表现不好,所以斯特劳斯也只退而求其次,展示一下冲突的永恒存在,一样听起来很有哲学气 :))
乐队的表现,很遗憾没法再仔细评判,因为今年票没买好,坐得太靠近舞台,上半场到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耳朵就已经快聋了。。>.<
* * *
3月14号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演出,哇哈哈哈。。:))
* * *
倒是最近连着看了两部很不爽的动作片:Assault on Precinct 13和Hostage。其实这两部片子的故事都很好,可惜拍得不是味道,动作片就动作片,莫名其妙地全是一堆人(包括一个心灵以前受过重大创伤的警察主角)在那里心灵挣扎挣扎到最后主角终于在几分钟之内突然发飚变得果决无比三下五除二什么问题都解决,然后结尾太阳照耀一条大道。。从我的角度看来,还是典型的普通人一有意志力就变成英雄型的片子,而且两个片子都拍得实在太不聪明,警察笨黑道更笨,只有前面那个被扣押在警局的黑道老大实在是很酷,做事毫不含糊。不过不得不承认,Hostage的音乐和开场都是很酷的。。
好莱坞看来最近人文主义动作片泛滥哪。。:))
另外一部金凯利的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倒是很搞笑,我喜欢的Jude Law在里面演narrator,连脸都没有看到。。只是这部片子的ending credits太酷了,用版画+皮影戏的风格做的,很久没看到这么有创造性的风格了,漂亮啊 :))
* * *
还有几个话题可以继续呢?埃尔加可能要开一个帖专门八卦一下的,呵呵。
暂时就这样吧。待续。。:))
-------------- F. Bacon, 'Of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