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在S城这三年 - 2
四年的T校生涯,留给我得除了自信,一些算不上突出的能力,以及每天晚上12点去锻炼的感动之外,无它尔;偶尔和一些当时很或者比较郁闷的朋友闲谈,都觉得浪费的青春太多,其实,再给一次机会,远可以做得比当时好。经验和青春本来就是两个都很重要却互相矛盾的东西,想获得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失去青春。这也是欧比较尊重老人或者前辈的原因,扯远了点。
经过种种拼搏坎坷(虽然没有,也要装做有的样子,人的一生像白纸一样顺利是悲哀的,所以即使是白纸,也要在上面装上几层花花绿绿的封皮,才能获得别人的注意力和尊重,ympk..),欧成为了当时幸运的人群中的一个,拿到offer,到了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用第一次发的两个月的奖学金plus安家费买了手机和电脑之后,开始了如上所述的传说中的master生涯。。。
半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对我来讲的全世界第一个学期的英文的授课不能说是成功的,mmd,考试竟然还挂掉一门,幸好那个学期开学时英明神武却不一定能一通江湖的我当时多选了一门,才避免了第二个学期的手忙脚乱和随之而来的可能的各种不可预测的X因素的影响;再半年的时间又一晃而过,中间有回国的艰辛(你要是不明白就回国一次看看,兄弟如虎狼阿),有项目的繁琐,还有考试前的郁闷,更有毕业论文被major change的不安和随后修改过程的憔悴,但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2003年就业行情的严峻带给当年毕业生的压力。当时几乎是所有相关沾边的职位都回投简历过去,再经过从第一封求职email发出之后5个月的煎熬,终于在当年的10月底拿到了算是一个不错的offer,赶紧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的签约,开始工作,直到再过了半年,从第一份工作中找到的自信和伴随而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到开始觉得无聊,于是看了看之前发的所有的求职信件,包括新加坡各大career门户网站的申请,再加上从email发出去的甚少有回音的文字,大概几个月之内我发了〉1K的信件。唯一的回报是平均每个月一个interview,到了第三次,机会终于没有糊里糊涂的从我身边溜走,于是我被糊里糊涂的通知录取,再对我甚好的印度老板手下安安静静了大半年和飞扬跋扈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对无聊却很有压力却没有对应的收入的日子开始有些厌倦了。
第二份工作的寻找,虽然不算非常难,但是却是非常困难。第一个难是对过程的描述,第二个难是对决定的评价。有了一点小P经验和人脉,几乎拿到了业内三大公司的正式不正式的offer,第一个因为不恰当的讨价还价被公司拒,另外一个因为微薄的薪水被偶鄙视而连回信都没有就被直接删除,所以其实最后只有一个available的offer, 别无去处,我就从了,一纸卖身契,签到了离未成行的S国的“首都”半个小时车程的机场的旁边,开始了头脑的日渐衰老的速度比钱包膨胀速度要快(或者快很多)的日子。
罗嗦了很多,会觉得其实上面的话一点深度都没有;那是因为,欧觉得,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深奥程度和他/她的生活经历是永远成正比的,当然前提是智力(IQ & EQ)正常, 当然了,像某些人一样超常更好,只要最后不变成尼采,那就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多少感慨,多少启发,多少感动,多少怀疑,要先看看这个人的前生今世的精彩片断才能知道明白了解。这只是华丽的开头,还远没有到核心和高潮。只不过,头都已经开了,高潮还会远么(对这句话寒一个)。。其余的待续吧,喂饱肚子更要紧些,欧觉得。
经过种种拼搏坎坷(虽然没有,也要装做有的样子,人的一生像白纸一样顺利是悲哀的,所以即使是白纸,也要在上面装上几层花花绿绿的封皮,才能获得别人的注意力和尊重,ympk..),欧成为了当时幸运的人群中的一个,拿到offer,到了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用第一次发的两个月的奖学金plus安家费买了手机和电脑之后,开始了如上所述的传说中的master生涯。。。
半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对我来讲的全世界第一个学期的英文的授课不能说是成功的,mmd,考试竟然还挂掉一门,幸好那个学期开学时英明神武却不一定能一通江湖的我当时多选了一门,才避免了第二个学期的手忙脚乱和随之而来的可能的各种不可预测的X因素的影响;再半年的时间又一晃而过,中间有回国的艰辛(你要是不明白就回国一次看看,兄弟如虎狼阿),有项目的繁琐,还有考试前的郁闷,更有毕业论文被major change的不安和随后修改过程的憔悴,但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2003年就业行情的严峻带给当年毕业生的压力。当时几乎是所有相关沾边的职位都回投简历过去,再经过从第一封求职email发出之后5个月的煎熬,终于在当年的10月底拿到了算是一个不错的offer,赶紧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的签约,开始工作,直到再过了半年,从第一份工作中找到的自信和伴随而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到开始觉得无聊,于是看了看之前发的所有的求职信件,包括新加坡各大career门户网站的申请,再加上从email发出去的甚少有回音的文字,大概几个月之内我发了〉1K的信件。唯一的回报是平均每个月一个interview,到了第三次,机会终于没有糊里糊涂的从我身边溜走,于是我被糊里糊涂的通知录取,再对我甚好的印度老板手下安安静静了大半年和飞扬跋扈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对无聊却很有压力却没有对应的收入的日子开始有些厌倦了。
第二份工作的寻找,虽然不算非常难,但是却是非常困难。第一个难是对过程的描述,第二个难是对决定的评价。有了一点小P经验和人脉,几乎拿到了业内三大公司的正式不正式的offer,第一个因为不恰当的讨价还价被公司拒,另外一个因为微薄的薪水被偶鄙视而连回信都没有就被直接删除,所以其实最后只有一个available的offer, 别无去处,我就从了,一纸卖身契,签到了离未成行的S国的“首都”半个小时车程的机场的旁边,开始了头脑的日渐衰老的速度比钱包膨胀速度要快(或者快很多)的日子。
罗嗦了很多,会觉得其实上面的话一点深度都没有;那是因为,欧觉得,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深奥程度和他/她的生活经历是永远成正比的,当然前提是智力(IQ & EQ)正常, 当然了,像某些人一样超常更好,只要最后不变成尼采,那就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多少感慨,多少启发,多少感动,多少怀疑,要先看看这个人的前生今世的精彩片断才能知道明白了解。这只是华丽的开头,还远没有到核心和高潮。只不过,头都已经开了,高潮还会远么(对这句话寒一个)。。其余的待续吧,喂饱肚子更要紧些,欧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