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法语有个误会
http://zhaihua.ifrance.com/zhaihua/sinifr.htm
我和法语有个误会
翟华
初到法兰西,不论到那里,好奇的主人总是要问:你是怎样决定要学法语然后到我们法国来呢?言外之意,也是问为什么不学英语到美丽的阿美利加去。我无言以对。说起来谁也不信,我既没有选法语也没有选法国,是祖国选了我到这里来。那么你不高兴吗?我正好很高兴。法兰西文化博大精深,法语如歌如泣般的美丽,我三生有幸。在法国多年,深刻体会到文化不同会造成语言习惯的不同,我就曾遭遇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误会。
翟华怎样变成了“于阿哉”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我自己的名字,在法国不很幸运。法国人根本不会发“之”这个音,因此我的姓便被念成“哉”与“采”之间的一种音。我试图纠正他们,教他们发卷舌的“翟”,几乎成功。直到有一天,一位法国同学来质问我:你说你的姓要念成什么“之-埃-翟”,怎么我听见你的中国同学管你叫“哉”呢?我这才意识到我那广东朋友坏了我的事。法国人常说:我们总不能比国王更爱国吧!既然中国人也念不准,你也就别强求外国人啦。我也就听之任之,由他们去了。法国人还有一个语法规则,那就是见到字母H就当没看见,跳过去念下一个音。于是我名字中那颇矜持的“华”字,就被读为“于阿”。这样,我在法国的名字就由“翟华”按西方习惯将名放前变为“华翟”,念出来是“于阿哉”的音。想后来我在法国南方海滨城市戛纳一家中餐馆打工时,那老板娘干脆叫我“阿崽”,倒也蛮接近法国人的“于阿哉”。
太太的名字
我到法国第二年,我太太前来与我团聚。开银行户头、办入学和居留手续要填许多表格。这些表格与国内的表格也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之类。唯一不一样的是,所有的表格都要问女士当年轻小姐时的姓。我们琢磨这估计是用婉转的方式在问已婚女士的娘家姓。我太太姓吉,自然当小姐时也还姓吉。下面又问丈夫姓甚名谁,我们自然把“于阿哉”填上。过些天银行支票本寄来了。我太太看了半天直纳闷:我那大吉大利的姓那去了?只见那支票上赫然写着“于阿哉太太”!连名带姓全随了夫,比那传统中国社会结婚妇女那“王张氏”还不如。太太曾跑去银行跟他们要个说法,让给改回来。这可给银行出了不大不小的难题。原来他们的电脑程序已经如此设定,如果要改就得骗这电脑说此女未婚。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大陆妇女结婚后不改姓,觉得还是他们的习惯好:杜邦太太一听就是杜邦家里的,一清二楚。中国人里有跟他们叫真的,质问:你家里的固然是杜邦太太,你妈也是杜邦太太,你儿媳还是杜邦太太,别人怎么知道那一个是你老婆呢?其实法国人还是很聪明的,并不会胡涂到连自己老婆都分不清的地步。当我太太收到身份证的时候就松了口气:原来那上面虽然还是标明翟太太,但却在翟字后面一本正经地加了个定语从句“生的时候姓吉”。
“忙不忙”和“你有时间吗”
刚到法国时,见到法国人往往按中国的习惯问对方:“最近忙不忙?”实际上,就是客套一下,并没有非要知道人家最近在干什么的意思。法国人大概从来没有回答过这种问题,居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如果说忙,岂不是说没有时间跟这中国人说话吗?如果说不忙,谁知这中国人打算让我帮他干什么事呢?)。漫步在法国城市的街头,常会有人拦住你问:“Vous avez l'heure?”(直译“你有时间吗?)如果你客气地回答“有”,那么问话的法国人又会愣住了:“有,你就告诉我呀!”原来,许多法国人不戴手表,实际上是想找人问问“现在几点钟了?”
法国人不喜欢让生活受钟表的摆布,他们有时会说某人行为“像钟表一样精确”,实际上是在挤兑这个人太机械,不懂生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没有时间观念。我们公司的一位小主管,上班来不仅戴手表,而且每天把表拨快20到40分钟不等。问他为什么把表拨快,他说是为了施加时间压力,和自己的拖拉的惰性作斗争。至于每天拨快的时间不等,那是要迷惑自己的潜意识,防止形成新的时间惯性。
法国陷阱
假如你去公司上班,一进电梯里面已有几个人。按法国习惯,不管认识不认识这些人,你一定要主动打招呼,否则是无涵养的表现。不过在张口之前,首先需要看这几位里面有没有女士。如有,要估计一下她们是否结婚,然后要迅速统计一下已婚和未婚的女士各有几位。至于男士,只要看看是不是多于两位即可。然后视情形,将“小姐(们)”,“太太(们)”,“先生(们)”几组称谓语适当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要先对女士打招呼),再加上“日安”,这问候程序才算完成。这过程看似复杂,其实说时迟,那时快,法国人用不了一秒钟就可办妥。只可怜初学法语的外国人,一边要察言观色,一边要回想“小姐”,“太太”和“先生”的单复数拼法,以免弄错了于人于己都不利。比如“小姐”一词,法语发音为“玛德末瓦赛勒”(MADEMOISELLE),而“小姐们”一词,则发音为“玫德末瓦赛勒”(MESDEMOISELLES)。差别虽小,马虎不得。比如,明明两位小姐在对面,你却叫“玛德末瓦赛勒”,人家不知你在讨好哪一位小姐,岂不是把两位全得罪了。在步出电梯时还要注意女士优先,然后男士之间还要接着互让。男士甲要伸手示意请对方先走,说:“我在你后边走”。另一位不能有失风度抬腿就走,而是要作同样的动作,加重语气说:“在你后边走”。如此反复若干次,然后其中一位要肯请另一位原谅,因为他终于下决心要走出电梯了。法国人自己称以上过程为“法国陷阱”。
“您”与“你”
法语里第二人称是有“您(Vous)”与“你(Tu)”的区别的。我在法语国家生活十多年,只能说是略有所悟。一般的说,在法国凡是见到陌生人(除十六、七岁以下的少男和十四、五岁以下的少女),你都应该以“您”称呼对方。“VOUS”固然是尊称,同时也表明两人的关系仍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你只要以“您”称呼了对方,对方则必然以“您”来称呼你。我在法国攻读博士的那些年里,与研究所里三位教授打交道比较多。三位教授均四十岁上下,造诣颇深。与第一位教授我们十几年来至今仍以“VOUS”(您)相称。与第二位教授,我已经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开始以“TU”(你)相称,多年后见面依然如故。另一位教授,一开始自然以您互称。如果某星期因工作见面较多,我们便过渡到以你相称。一旦他出差几个星期回来,我们又开始“您”、“你”过渡,如此循环往复不已。这里面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法国人也未必明白。密特朗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终于在1981年当选法国总统。他的一位老友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象从前一样继续以“你”来称呼新总统,于是试探地对总统说:“ON PEUT SE TUTOUYER?”(咱们可以以你相称吗?)据说密特朗的回答是:“COMME VOUS VOULEZ”(那就随您的便了)。
法国男人们和法国女人们
习惯了中文中性词的文化氛围,初到西方世界,会觉得非常新奇,因为这里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称谓都男女有别。特别是在所在的法国,简直有走火入魔之嫌(发明中文“她”字的刘半农不愧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象“我不是法国人“、“她是个学生”这类简单句子,用法语讲出来稍不小心就会出错。你要先自问说这话的“我”是男人还是女人呢?如果是女人,请说“我不是法国(女)人”。至于另一句话,必须说“她是个(女)学生”。我从小就听说法语是一种严谨的语言,这下可得到了证实。法国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每个节目中都会不断提到“各位女电视观众(TELESPECTATRICES)和“各位男电视观众(TELESPECTATEURS)”。在节目结束时,主持人一般不想重复“女电视观众、男电视观众”这样罗嗦绕口的词,就说:“谢谢,诸位女的、诸位男的(MERCI A TOUTES ET A TOUS),再见!”法国的政治家们为了争取选票,更不可忽视半边天。各党各派的头头在公开演讲时一口一个“女选民们(ELECTRICES)、男选民们(ELECTEURS)”。每年7月14日国庆时,法国总统照例要对全国发表讲话,开头一句也是“法国女人们、法国男人们”。
阴阳有别
法语中所有人称代词都男女泾渭分明,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法语里有一些表达职业的名词属于阳性。上面提到的“劳动者”这个词就是一例。这样只有单一阳性形式的还有不少,比如“司机”、“教授”、“部长”、“市长”“医生”、“画家”等等,显然反映了历史上这些职业曾由男性垄断。法国人到底是根据什么把世上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分出阴、阳来呢?也许当初给每一个名词定性时,都有一定理由。但时过境迁,后人很难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只好理解的顺水推舟,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法语中“太阳”为阳性,“月亮”为阴性,谁都能理解。可是为什么“空气”是阳性,而“光线”是阴性呢?还有,法语中“苍蝇”这个词属阴性(UNE MOUCHE),同属不齿于人类的蚊子却被归为阳性(UN MOUSTIQUE)。在非洲的时候,一次去法国人家作客,那女主人忽然发现一只苍蝇在客厅里飞来飞去,赶紧大惊小怪地叫佣人出来打苍蝇。那非洲男佣人没有什么文化,进门就问“‘他’在哪儿?”(OU EST-IL?)”女主人一边回答佣人的问题,一边一本正经地纠正佣人用词不当“‘她’在哪儿?她在那儿!”那佣人睁大眼睛对主人说:“您好眼力!”
“六十、十”与“四、二十”
法语的数字体系很有逻辑性。学会了“UN”(一)到“VINGT”(二十),你尽可以自由的拼出“二十一”到“六十九”来。但是,从“六十九”这个数字数字开始,真正考验你的智商的时候到了:想说七十吗?那当然是“六十、十”(SOIXANTE-DIX,即六十与十相加之和)。想说八十吗?你要以为是“六十、二十”那就错了,应该是“四、二十”(QUATRE-VINGT,即四与二十的乘积)。我在法国呆了多年,到现在听见七十到九十九之间的数还有点紧张。尤其是接电话记对方的号码更是不可大意,因为法国人念电话号码与中国人、美国人都不一样,不是一位一位(只念个位数)的念,如“4-5-7-0-9-1”,而是两位两位(十位数)的念:“45-70-91”。这样你记法国人的电话就辛苦了,因为当他念出一个“六十”来,你先别急着写“60”,因为他说不定后边跟一个“十”,变成“七十”。同理,他要念出“四”后边可能还要乘“二十”,说不定还要加个“十一”,最后结果是“91”。我问法国人对他们的数字系统是否感到不便,甚至痛苦(如我一样)。法国人睁大了眼睛说:“六十”和“六十、十”这不是很清楚吗?
“一”咖啡
中国人说数必然要涉及量,“数量”是一个完整的词。我在法国戛纳认识的中餐馆的老板娘,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基本掌握了法语“UN”(一)、“DEUX”(二)、“TROIS”(三)的发音,但仍忘不了汉语中的量词。每天早上老太太去阿拉伯市场买西瓜,人家问她要多少,她说:“TROIS(三)个”。不要说老太太,我刚到餐馆干活听见老外要咖啡时喊“UN CAFE!”(直译“一咖啡”),也很不习惯,心里嘀咕:“一”咖啡,我知道你是要一杯咖啡,还是要一壶咖啡呢?当然,没有人喝一壶咖啡,所以必然是一杯了。如果说咖啡可以理解,那当老外要米饭时说要“UN RIZ”(直译“一米”),我可意见大了:虽然我知道你肯定不是要一粒米,但谁知道你要一两米还是一斤米呢?在餐馆干时间长了,慢慢理解出这外国人口中的“一咖啡”、“一米”或其他的“一”什么实际是上是指一个人一餐可消费的合理数量,一般不会引起误解。如果客人需要白水,那么他连数都不用说了,直接说“我要水”即可,我想是因为水这东西不要钱,你送上多少客人也不在乎吧。后来我教一对法国夫妇汉语,讲到“一杯茶”时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杯”这个量词的概念灌输给他们。可惜后面讲到“一只茶杯”时,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这“茶”和“杯”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拥抱你”
我的法国同事们每天早上上班来,总喜欢给男男女女的朋友打一通电话,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说起,说到最后总忘不了来一句:“Je t'embrace”,翻译出来就是“我拥抱你”。我起初觉得好笑,那边不管男女老少,难道都可以随便拥抱吗?时间一长,自己也开始习惯了。有时法国朋友给我打电话,末了对我说:“Je t'embrace”,我也忙不迭地回答:“Je t'embrace”,入乡随俗嘛!而且,法国人见面也不真就拥抱,而是行贴脸礼。贴脸从右侧起,至于贴脸的次数要看孰识的程度和分别的长短(一般交情的贴三次,交情深的贴四次)。这里要注意的有两个要点:第一,贴脸只限于至少其中一方是女性的情形。即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之间,或两位女士之间;第二,贴脸时必须伴随亲吻的声音,虽然这声音是你自己的上下嘴唇在双方脸部接触时发出的。如果你碰见的是孰识的长辈或上司,那你要以“某”太太、“某”先生相称并问好。如果对方主动,也可以握手,但是即使对方是女性也不应行贴脸礼。
礼貌与不礼貌
有一次,法国导师皮埃尔请我去他家作客。饭桌上主人要一只杯子,要十岁的小女儿递过来:“玛丽,请把杯子给我。”女儿自然照办,回答说:“皮埃尔,拿着!”父亲说:“谢谢!”小小的一段对话,使我犯了琢磨:你说他们父女相敬如宾吧,可是女儿居然对父亲直呼其名。想想我们中国,即使家家侍奉个“小皇帝”,中国孩子也一般不敢对爹爹如此不敬啊!你说他们不讲礼貌,可又是“谢谢”不离口。正想着,皮埃尔先生忽然打了个喷嚏,女儿赶紧按法国人的习俗说“祝你好运!”而皮埃尔则连声对大家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下我可省悟过来了:这洋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其实就像天一冷人要打喷嚏差不多,非常自然。说者虽然无心,但对听者来说是尊重和礼貌,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就是我的吗
在正式进入法国大学学习之前,我们中国留学生先进入了一所语言培训中心强化法语。语言培训中心的主任叫吕克,头一天见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几个学生跟他出去转转。走出教学楼,他指着一辆红色雷诺车对我们说:“这是我的车”,车虽算不上豪华,却十分漂亮。上了车,开了十几分钟来到一处幽静的住宅区,吕克不无自豪地指着其中一座小洋楼对我们说:“这是我的房子”。我们都用刚学来的法文词大声赞叹:“太漂亮了!”正走着,吕克又指着一座老式建筑对我们说:“C'EST MA BANQUE”(“这是我的银行”)。我们几个学生不由得都怔了一下,然后开始用中文议论:“他真阔,居然拥有一家银行!”“这小子吹牛吧?”我们都知道法国是个发达国家,法国人都很富有,难道吕克真能拥有银行?吕克的银行家的形象很快就在我们眼里动摇了。这到不全因为我们看出他花钱小气(为了找一个不收费的停车场转了大半天),而是我们发现他几乎什么东西都说是“我的”、“我的”。路过一所中学,吕克说“这曾经是我的中学”;经过火车站,他说“我明天要在这里乘我的火车去巴黎”,等等,不一而足。终于我们明白了法国人说的“我的这个”、“我的那个”,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说法,并不永远表示所属关系,只要有点关系就可以。比如吕克所说的他的银行,其实是他在那银行里有笔存款而已。要这么说,那银行也可以说是“我的”银行,因为我那点助学金中的一部分也存在那里。
为什么到处在宣扬涨价
记得第一次逛法国大型超级市场,手里拿了本袖珍法汉小词典,生怕买东西搞错了。在国内时就听“过来人”说过,有的留学生看见狗肉罐头便宜就买回去尝鲜,结果发现那是狗吃的肉罐头。进去一看,那商场有两个足球场般大小,开架商品琳琅满目,从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到玩儿的应有尽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商品的上面都插一个红底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写着:“PROMOTION”。这是什么意思呢?拿出小字典一查,“PROMOTION”是“提升”、“助长”的意思。原来到处在涨价!看来人家发达国家管理水平就是高,商家必须提醒顾客有关商品涨价的信息。我因此尽量挑了些没有标“PROMOTION”的东西买走了。当然,我后来没过多久就明白过来,法国商店里要“提升”和“助长”的主要是商品的销售量,类似于国内商店里“大甩卖”的意思。换句话说,是商品大降价的意思。凭我拿本袖珍小字典,我没吃上狗食,却当了一回冤大头。
我和法语有个误会
翟华
初到法兰西,不论到那里,好奇的主人总是要问:你是怎样决定要学法语然后到我们法国来呢?言外之意,也是问为什么不学英语到美丽的阿美利加去。我无言以对。说起来谁也不信,我既没有选法语也没有选法国,是祖国选了我到这里来。那么你不高兴吗?我正好很高兴。法兰西文化博大精深,法语如歌如泣般的美丽,我三生有幸。在法国多年,深刻体会到文化不同会造成语言习惯的不同,我就曾遭遇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误会。
翟华怎样变成了“于阿哉”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我自己的名字,在法国不很幸运。法国人根本不会发“之”这个音,因此我的姓便被念成“哉”与“采”之间的一种音。我试图纠正他们,教他们发卷舌的“翟”,几乎成功。直到有一天,一位法国同学来质问我:你说你的姓要念成什么“之-埃-翟”,怎么我听见你的中国同学管你叫“哉”呢?我这才意识到我那广东朋友坏了我的事。法国人常说:我们总不能比国王更爱国吧!既然中国人也念不准,你也就别强求外国人啦。我也就听之任之,由他们去了。法国人还有一个语法规则,那就是见到字母H就当没看见,跳过去念下一个音。于是我名字中那颇矜持的“华”字,就被读为“于阿”。这样,我在法国的名字就由“翟华”按西方习惯将名放前变为“华翟”,念出来是“于阿哉”的音。想后来我在法国南方海滨城市戛纳一家中餐馆打工时,那老板娘干脆叫我“阿崽”,倒也蛮接近法国人的“于阿哉”。
太太的名字
我到法国第二年,我太太前来与我团聚。开银行户头、办入学和居留手续要填许多表格。这些表格与国内的表格也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之类。唯一不一样的是,所有的表格都要问女士当年轻小姐时的姓。我们琢磨这估计是用婉转的方式在问已婚女士的娘家姓。我太太姓吉,自然当小姐时也还姓吉。下面又问丈夫姓甚名谁,我们自然把“于阿哉”填上。过些天银行支票本寄来了。我太太看了半天直纳闷:我那大吉大利的姓那去了?只见那支票上赫然写着“于阿哉太太”!连名带姓全随了夫,比那传统中国社会结婚妇女那“王张氏”还不如。太太曾跑去银行跟他们要个说法,让给改回来。这可给银行出了不大不小的难题。原来他们的电脑程序已经如此设定,如果要改就得骗这电脑说此女未婚。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大陆妇女结婚后不改姓,觉得还是他们的习惯好:杜邦太太一听就是杜邦家里的,一清二楚。中国人里有跟他们叫真的,质问:你家里的固然是杜邦太太,你妈也是杜邦太太,你儿媳还是杜邦太太,别人怎么知道那一个是你老婆呢?其实法国人还是很聪明的,并不会胡涂到连自己老婆都分不清的地步。当我太太收到身份证的时候就松了口气:原来那上面虽然还是标明翟太太,但却在翟字后面一本正经地加了个定语从句“生的时候姓吉”。
“忙不忙”和“你有时间吗”
刚到法国时,见到法国人往往按中国的习惯问对方:“最近忙不忙?”实际上,就是客套一下,并没有非要知道人家最近在干什么的意思。法国人大概从来没有回答过这种问题,居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如果说忙,岂不是说没有时间跟这中国人说话吗?如果说不忙,谁知这中国人打算让我帮他干什么事呢?)。漫步在法国城市的街头,常会有人拦住你问:“Vous avez l'heure?”(直译“你有时间吗?)如果你客气地回答“有”,那么问话的法国人又会愣住了:“有,你就告诉我呀!”原来,许多法国人不戴手表,实际上是想找人问问“现在几点钟了?”
法国人不喜欢让生活受钟表的摆布,他们有时会说某人行为“像钟表一样精确”,实际上是在挤兑这个人太机械,不懂生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没有时间观念。我们公司的一位小主管,上班来不仅戴手表,而且每天把表拨快20到40分钟不等。问他为什么把表拨快,他说是为了施加时间压力,和自己的拖拉的惰性作斗争。至于每天拨快的时间不等,那是要迷惑自己的潜意识,防止形成新的时间惯性。
法国陷阱
假如你去公司上班,一进电梯里面已有几个人。按法国习惯,不管认识不认识这些人,你一定要主动打招呼,否则是无涵养的表现。不过在张口之前,首先需要看这几位里面有没有女士。如有,要估计一下她们是否结婚,然后要迅速统计一下已婚和未婚的女士各有几位。至于男士,只要看看是不是多于两位即可。然后视情形,将“小姐(们)”,“太太(们)”,“先生(们)”几组称谓语适当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要先对女士打招呼),再加上“日安”,这问候程序才算完成。这过程看似复杂,其实说时迟,那时快,法国人用不了一秒钟就可办妥。只可怜初学法语的外国人,一边要察言观色,一边要回想“小姐”,“太太”和“先生”的单复数拼法,以免弄错了于人于己都不利。比如“小姐”一词,法语发音为“玛德末瓦赛勒”(MADEMOISELLE),而“小姐们”一词,则发音为“玫德末瓦赛勒”(MESDEMOISELLES)。差别虽小,马虎不得。比如,明明两位小姐在对面,你却叫“玛德末瓦赛勒”,人家不知你在讨好哪一位小姐,岂不是把两位全得罪了。在步出电梯时还要注意女士优先,然后男士之间还要接着互让。男士甲要伸手示意请对方先走,说:“我在你后边走”。另一位不能有失风度抬腿就走,而是要作同样的动作,加重语气说:“在你后边走”。如此反复若干次,然后其中一位要肯请另一位原谅,因为他终于下决心要走出电梯了。法国人自己称以上过程为“法国陷阱”。
“您”与“你”
法语里第二人称是有“您(Vous)”与“你(Tu)”的区别的。我在法语国家生活十多年,只能说是略有所悟。一般的说,在法国凡是见到陌生人(除十六、七岁以下的少男和十四、五岁以下的少女),你都应该以“您”称呼对方。“VOUS”固然是尊称,同时也表明两人的关系仍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你只要以“您”称呼了对方,对方则必然以“您”来称呼你。我在法国攻读博士的那些年里,与研究所里三位教授打交道比较多。三位教授均四十岁上下,造诣颇深。与第一位教授我们十几年来至今仍以“VOUS”(您)相称。与第二位教授,我已经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开始以“TU”(你)相称,多年后见面依然如故。另一位教授,一开始自然以您互称。如果某星期因工作见面较多,我们便过渡到以你相称。一旦他出差几个星期回来,我们又开始“您”、“你”过渡,如此循环往复不已。这里面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法国人也未必明白。密特朗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终于在1981年当选法国总统。他的一位老友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象从前一样继续以“你”来称呼新总统,于是试探地对总统说:“ON PEUT SE TUTOUYER?”(咱们可以以你相称吗?)据说密特朗的回答是:“COMME VOUS VOULEZ”(那就随您的便了)。
法国男人们和法国女人们
习惯了中文中性词的文化氛围,初到西方世界,会觉得非常新奇,因为这里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称谓都男女有别。特别是在所在的法国,简直有走火入魔之嫌(发明中文“她”字的刘半农不愧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象“我不是法国人“、“她是个学生”这类简单句子,用法语讲出来稍不小心就会出错。你要先自问说这话的“我”是男人还是女人呢?如果是女人,请说“我不是法国(女)人”。至于另一句话,必须说“她是个(女)学生”。我从小就听说法语是一种严谨的语言,这下可得到了证实。法国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每个节目中都会不断提到“各位女电视观众(TELESPECTATRICES)和“各位男电视观众(TELESPECTATEURS)”。在节目结束时,主持人一般不想重复“女电视观众、男电视观众”这样罗嗦绕口的词,就说:“谢谢,诸位女的、诸位男的(MERCI A TOUTES ET A TOUS),再见!”法国的政治家们为了争取选票,更不可忽视半边天。各党各派的头头在公开演讲时一口一个“女选民们(ELECTRICES)、男选民们(ELECTEURS)”。每年7月14日国庆时,法国总统照例要对全国发表讲话,开头一句也是“法国女人们、法国男人们”。
阴阳有别
法语中所有人称代词都男女泾渭分明,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法语里有一些表达职业的名词属于阳性。上面提到的“劳动者”这个词就是一例。这样只有单一阳性形式的还有不少,比如“司机”、“教授”、“部长”、“市长”“医生”、“画家”等等,显然反映了历史上这些职业曾由男性垄断。法国人到底是根据什么把世上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分出阴、阳来呢?也许当初给每一个名词定性时,都有一定理由。但时过境迁,后人很难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只好理解的顺水推舟,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法语中“太阳”为阳性,“月亮”为阴性,谁都能理解。可是为什么“空气”是阳性,而“光线”是阴性呢?还有,法语中“苍蝇”这个词属阴性(UNE MOUCHE),同属不齿于人类的蚊子却被归为阳性(UN MOUSTIQUE)。在非洲的时候,一次去法国人家作客,那女主人忽然发现一只苍蝇在客厅里飞来飞去,赶紧大惊小怪地叫佣人出来打苍蝇。那非洲男佣人没有什么文化,进门就问“‘他’在哪儿?”(OU EST-IL?)”女主人一边回答佣人的问题,一边一本正经地纠正佣人用词不当“‘她’在哪儿?她在那儿!”那佣人睁大眼睛对主人说:“您好眼力!”
“六十、十”与“四、二十”
法语的数字体系很有逻辑性。学会了“UN”(一)到“VINGT”(二十),你尽可以自由的拼出“二十一”到“六十九”来。但是,从“六十九”这个数字数字开始,真正考验你的智商的时候到了:想说七十吗?那当然是“六十、十”(SOIXANTE-DIX,即六十与十相加之和)。想说八十吗?你要以为是“六十、二十”那就错了,应该是“四、二十”(QUATRE-VINGT,即四与二十的乘积)。我在法国呆了多年,到现在听见七十到九十九之间的数还有点紧张。尤其是接电话记对方的号码更是不可大意,因为法国人念电话号码与中国人、美国人都不一样,不是一位一位(只念个位数)的念,如“4-5-7-0-9-1”,而是两位两位(十位数)的念:“45-70-91”。这样你记法国人的电话就辛苦了,因为当他念出一个“六十”来,你先别急着写“60”,因为他说不定后边跟一个“十”,变成“七十”。同理,他要念出“四”后边可能还要乘“二十”,说不定还要加个“十一”,最后结果是“91”。我问法国人对他们的数字系统是否感到不便,甚至痛苦(如我一样)。法国人睁大了眼睛说:“六十”和“六十、十”这不是很清楚吗?
“一”咖啡
中国人说数必然要涉及量,“数量”是一个完整的词。我在法国戛纳认识的中餐馆的老板娘,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基本掌握了法语“UN”(一)、“DEUX”(二)、“TROIS”(三)的发音,但仍忘不了汉语中的量词。每天早上老太太去阿拉伯市场买西瓜,人家问她要多少,她说:“TROIS(三)个”。不要说老太太,我刚到餐馆干活听见老外要咖啡时喊“UN CAFE!”(直译“一咖啡”),也很不习惯,心里嘀咕:“一”咖啡,我知道你是要一杯咖啡,还是要一壶咖啡呢?当然,没有人喝一壶咖啡,所以必然是一杯了。如果说咖啡可以理解,那当老外要米饭时说要“UN RIZ”(直译“一米”),我可意见大了:虽然我知道你肯定不是要一粒米,但谁知道你要一两米还是一斤米呢?在餐馆干时间长了,慢慢理解出这外国人口中的“一咖啡”、“一米”或其他的“一”什么实际是上是指一个人一餐可消费的合理数量,一般不会引起误解。如果客人需要白水,那么他连数都不用说了,直接说“我要水”即可,我想是因为水这东西不要钱,你送上多少客人也不在乎吧。后来我教一对法国夫妇汉语,讲到“一杯茶”时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杯”这个量词的概念灌输给他们。可惜后面讲到“一只茶杯”时,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这“茶”和“杯”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拥抱你”
我的法国同事们每天早上上班来,总喜欢给男男女女的朋友打一通电话,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说起,说到最后总忘不了来一句:“Je t'embrace”,翻译出来就是“我拥抱你”。我起初觉得好笑,那边不管男女老少,难道都可以随便拥抱吗?时间一长,自己也开始习惯了。有时法国朋友给我打电话,末了对我说:“Je t'embrace”,我也忙不迭地回答:“Je t'embrace”,入乡随俗嘛!而且,法国人见面也不真就拥抱,而是行贴脸礼。贴脸从右侧起,至于贴脸的次数要看孰识的程度和分别的长短(一般交情的贴三次,交情深的贴四次)。这里要注意的有两个要点:第一,贴脸只限于至少其中一方是女性的情形。即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之间,或两位女士之间;第二,贴脸时必须伴随亲吻的声音,虽然这声音是你自己的上下嘴唇在双方脸部接触时发出的。如果你碰见的是孰识的长辈或上司,那你要以“某”太太、“某”先生相称并问好。如果对方主动,也可以握手,但是即使对方是女性也不应行贴脸礼。
礼貌与不礼貌
有一次,法国导师皮埃尔请我去他家作客。饭桌上主人要一只杯子,要十岁的小女儿递过来:“玛丽,请把杯子给我。”女儿自然照办,回答说:“皮埃尔,拿着!”父亲说:“谢谢!”小小的一段对话,使我犯了琢磨:你说他们父女相敬如宾吧,可是女儿居然对父亲直呼其名。想想我们中国,即使家家侍奉个“小皇帝”,中国孩子也一般不敢对爹爹如此不敬啊!你说他们不讲礼貌,可又是“谢谢”不离口。正想着,皮埃尔先生忽然打了个喷嚏,女儿赶紧按法国人的习俗说“祝你好运!”而皮埃尔则连声对大家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下我可省悟过来了:这洋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其实就像天一冷人要打喷嚏差不多,非常自然。说者虽然无心,但对听者来说是尊重和礼貌,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就是我的吗
在正式进入法国大学学习之前,我们中国留学生先进入了一所语言培训中心强化法语。语言培训中心的主任叫吕克,头一天见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几个学生跟他出去转转。走出教学楼,他指着一辆红色雷诺车对我们说:“这是我的车”,车虽算不上豪华,却十分漂亮。上了车,开了十几分钟来到一处幽静的住宅区,吕克不无自豪地指着其中一座小洋楼对我们说:“这是我的房子”。我们都用刚学来的法文词大声赞叹:“太漂亮了!”正走着,吕克又指着一座老式建筑对我们说:“C'EST MA BANQUE”(“这是我的银行”)。我们几个学生不由得都怔了一下,然后开始用中文议论:“他真阔,居然拥有一家银行!”“这小子吹牛吧?”我们都知道法国是个发达国家,法国人都很富有,难道吕克真能拥有银行?吕克的银行家的形象很快就在我们眼里动摇了。这到不全因为我们看出他花钱小气(为了找一个不收费的停车场转了大半天),而是我们发现他几乎什么东西都说是“我的”、“我的”。路过一所中学,吕克说“这曾经是我的中学”;经过火车站,他说“我明天要在这里乘我的火车去巴黎”,等等,不一而足。终于我们明白了法国人说的“我的这个”、“我的那个”,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说法,并不永远表示所属关系,只要有点关系就可以。比如吕克所说的他的银行,其实是他在那银行里有笔存款而已。要这么说,那银行也可以说是“我的”银行,因为我那点助学金中的一部分也存在那里。
为什么到处在宣扬涨价
记得第一次逛法国大型超级市场,手里拿了本袖珍法汉小词典,生怕买东西搞错了。在国内时就听“过来人”说过,有的留学生看见狗肉罐头便宜就买回去尝鲜,结果发现那是狗吃的肉罐头。进去一看,那商场有两个足球场般大小,开架商品琳琅满目,从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到玩儿的应有尽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商品的上面都插一个红底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写着:“PROMOTION”。这是什么意思呢?拿出小字典一查,“PROMOTION”是“提升”、“助长”的意思。原来到处在涨价!看来人家发达国家管理水平就是高,商家必须提醒顾客有关商品涨价的信息。我因此尽量挑了些没有标“PROMOTION”的东西买走了。当然,我后来没过多久就明白过来,法国商店里要“提升”和“助长”的主要是商品的销售量,类似于国内商店里“大甩卖”的意思。换句话说,是商品大降价的意思。凭我拿本袖珍小字典,我没吃上狗食,却当了一回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