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来跟贴交作业好了。。
被点名~继续小学生似的观后感(听后感)亚。。
上个周六6月26日,我去负责鉴定了本届钢琴节的收场秀。。Piotr Anderszewski,瘦瘦高高看上去完全不像40岁的波兰人,很温和的样子。。然后,旁边坐着的人咕哝了一句‘说是Chopin at 200,为什么没有肖邦啊。。’。。。。。
其实我选择这场纯粹是因为他排出了齐玛诺夫斯基,让我有探索的冲动。。
开场曲是巴赫的英国组曲第5号。Piotr弹巴赫的风格就和他的人一样,温和文雅,典型的试图做成‘歌唱’的演绎,但是感觉并没有控制得非常精妙。英国组曲在巴赫键盘作品中是尤为的清正,配上这种温吞的演绎,导致这个曲目不适合作开场 - 完全,我是说完全,无法调起现场的气氛。。Piotr对于弱音的控制非常漂亮,在allemande和sarabande这些较多慢速弱奏的段落有非常美妙的演绎,但在层次的处理上给我的感觉很不好,踏板的使用偏长,直接后果就是每次踏板之后主题旋律强力进入的时候都有非常做作的感觉。我个人对巴赫的演奏,看重的是旋律竖向编织出的多层和声效果,而Piotr明显是注重旋律横向运动的演绎,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层次不清,和声不美,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很出色的弱奏。。观众似乎也不很买账的样子,因为没有什么明显炫技的段落。。=.=
接着是肖邦之后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齐玛诺夫斯基的Metopes,是三首以荷马《奥德赛》中的女性角色为题材的音诗。metope是希腊神庙屋顶下排的间饰,通常有各种雕塑的景象,所以这个作品有一些偏向于印象派的题材的感觉。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之前我只听过歌剧King Roger,评论是两个字:魔幻。非常悠游的旋律与和声,旋律的使用方式有瓦格纳的痕迹,和声的风格有点像斯克里亚宾,不过又不如斯克里亚宾那么难以捉摸,而是比较有印象派的色彩感。那么说实话,这次冲着这个作品去,我觉得完全是正确的。‘赛壬之岛’的飘忽,‘卡利普索’的诗意,‘瑙西卡’的清纯,让人可以在脑子里自由地幻想一部魔幻大片(顺便插播一下,什么时候会有3D翻拍版的奥德赛出来?。。)。Piotr对弱音出色的控制在这里就完全地展现出了效果,技巧什么的自不必说,40岁的人不需要担心这些,齐玛诺夫斯基的旋律性也非常适合他。。但是问题就在于,对于希腊神话或者齐玛诺夫斯基不熟的(大部分?)听众来说,这套曲目实在是太过于超前了,就算有大段的技巧型段落他们也没有办法欣赏的感觉。。=.=
所以半场结束的时候似乎气氛依旧不是很热的样子。。我心里说,以这样子看来,他擅长旋律性的作品,那么下半场的舒曼最好给我弹漂亮一点。。
果然下半场一开场的舒曼六首卡农式练习曲,终于调动起了一些观众的情绪。从表现来说,可能是比较放松的原因,堪称完美,旋律线、对位的技巧、和声与对比的控制,都比开场的巴赫要有生命力得多。这六首练习曲的风格类似巴赫的创意曲,技巧上来说并不困难,并且有着舒曼特有的漂亮旋律,因此比较容易吸引人,但也容易因此落入随便弹弹的错误,不过Piotr明显没有随便弹弹。这让我非常开心,非常开心。。
结尾曲是贝多芬的31号奏鸣曲。这曲我只能说感觉还是和开场的巴赫一样不太适合Piotr这种温文的人,就算是在最深沉的和弦那里也好,也是有些过于优美而不够深沉的感觉,要一直到结尾的赋格感觉才有些爆发力。但是因为这样呢,像第一乐章开始和第三乐章的那些优雅伤感的部分,就特别美好。。但是终于贝多芬的轰鸣还是达到了他炒热气氛的效果,怎么说终于有一些能让大家都认出来是很厉害的很厉害的段落了吧。。囧。
返场很囧地是两个我全部没认出来的曲子,第一个听起来像波兰民歌的曲调,要去多研究一下齐玛诺夫斯基。。第二个听起来非常像普兰克那种法国印象派,又是Piotr拿手的旋律型,也因此还是颇受欢迎的样子。。
总之就是现在少见的对弱奏和音色都控制得非常好的温雅型钢琴家一个,加上齐玛诺夫斯基,还是很美好的。。我是比较希望他继续努力弹好他的舒曼,不要被更加容易受观众欢呼的技巧型曲子诱惑啊。。
上个周六6月26日,我去负责鉴定了本届钢琴节的收场秀。。Piotr Anderszewski,瘦瘦高高看上去完全不像40岁的波兰人,很温和的样子。。然后,旁边坐着的人咕哝了一句‘说是Chopin at 200,为什么没有肖邦啊。。’。。。。。
其实我选择这场纯粹是因为他排出了齐玛诺夫斯基,让我有探索的冲动。。
开场曲是巴赫的英国组曲第5号。Piotr弹巴赫的风格就和他的人一样,温和文雅,典型的试图做成‘歌唱’的演绎,但是感觉并没有控制得非常精妙。英国组曲在巴赫键盘作品中是尤为的清正,配上这种温吞的演绎,导致这个曲目不适合作开场 - 完全,我是说完全,无法调起现场的气氛。。Piotr对于弱音的控制非常漂亮,在allemande和sarabande这些较多慢速弱奏的段落有非常美妙的演绎,但在层次的处理上给我的感觉很不好,踏板的使用偏长,直接后果就是每次踏板之后主题旋律强力进入的时候都有非常做作的感觉。我个人对巴赫的演奏,看重的是旋律竖向编织出的多层和声效果,而Piotr明显是注重旋律横向运动的演绎,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层次不清,和声不美,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很出色的弱奏。。观众似乎也不很买账的样子,因为没有什么明显炫技的段落。。=.=
接着是肖邦之后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齐玛诺夫斯基的Metopes,是三首以荷马《奥德赛》中的女性角色为题材的音诗。metope是希腊神庙屋顶下排的间饰,通常有各种雕塑的景象,所以这个作品有一些偏向于印象派的题材的感觉。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之前我只听过歌剧King Roger,评论是两个字:魔幻。非常悠游的旋律与和声,旋律的使用方式有瓦格纳的痕迹,和声的风格有点像斯克里亚宾,不过又不如斯克里亚宾那么难以捉摸,而是比较有印象派的色彩感。那么说实话,这次冲着这个作品去,我觉得完全是正确的。‘赛壬之岛’的飘忽,‘卡利普索’的诗意,‘瑙西卡’的清纯,让人可以在脑子里自由地幻想一部魔幻大片(顺便插播一下,什么时候会有3D翻拍版的奥德赛出来?。。)。Piotr对弱音出色的控制在这里就完全地展现出了效果,技巧什么的自不必说,40岁的人不需要担心这些,齐玛诺夫斯基的旋律性也非常适合他。。但是问题就在于,对于希腊神话或者齐玛诺夫斯基不熟的(大部分?)听众来说,这套曲目实在是太过于超前了,就算有大段的技巧型段落他们也没有办法欣赏的感觉。。=.=
所以半场结束的时候似乎气氛依旧不是很热的样子。。我心里说,以这样子看来,他擅长旋律性的作品,那么下半场的舒曼最好给我弹漂亮一点。。
果然下半场一开场的舒曼六首卡农式练习曲,终于调动起了一些观众的情绪。从表现来说,可能是比较放松的原因,堪称完美,旋律线、对位的技巧、和声与对比的控制,都比开场的巴赫要有生命力得多。这六首练习曲的风格类似巴赫的创意曲,技巧上来说并不困难,并且有着舒曼特有的漂亮旋律,因此比较容易吸引人,但也容易因此落入随便弹弹的错误,不过Piotr明显没有随便弹弹。这让我非常开心,非常开心。。
结尾曲是贝多芬的31号奏鸣曲。这曲我只能说感觉还是和开场的巴赫一样不太适合Piotr这种温文的人,就算是在最深沉的和弦那里也好,也是有些过于优美而不够深沉的感觉,要一直到结尾的赋格感觉才有些爆发力。但是因为这样呢,像第一乐章开始和第三乐章的那些优雅伤感的部分,就特别美好。。但是终于贝多芬的轰鸣还是达到了他炒热气氛的效果,怎么说终于有一些能让大家都认出来是很厉害的很厉害的段落了吧。。囧。
返场很囧地是两个我全部没认出来的曲子,第一个听起来像波兰民歌的曲调,要去多研究一下齐玛诺夫斯基。。第二个听起来非常像普兰克那种法国印象派,又是Piotr拿手的旋律型,也因此还是颇受欢迎的样子。。
总之就是现在少见的对弱奏和音色都控制得非常好的温雅型钢琴家一个,加上齐玛诺夫斯基,还是很美好的。。我是比较希望他继续努力弹好他的舒曼,不要被更加容易受观众欢呼的技巧型曲子诱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