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提出一个我思考已久的疑问。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一共五次
兵出祁山北伐:第一次成绩最大,下了三郡,结果马谡在街亭为张
邰所破,无功而返;第二次被曹真挡住,粮尽而反;第三次平了武
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又是粮尽而返;第五次在五丈原屯田,试图
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几个月后病逝,蜀兵遂退。三国演义上渲染的
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史实;而且诸葛亮也并非每次都被司马懿所
阻;不过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实尽了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三国之中国力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为何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屡次兴兵攻打最强大的魏国呢?当时的实际
情况是:一、魏国占据整个北方,经曹操、曹丕两代经营,根基已
稳,匡扶汉室的口号已经没有多大的政治吸引力;二、北方地广人
多,经济发达,无论是人民数量还是军队数量,蜀与魏相比都处于
绝对劣势;三、魏在关中一带军力雄厚,防线牢靠;蜀兵远道而来,
运粮困难,魏根本无需出战,只须等蜀兵粮尽就可退敌;四、蜀国
力贫弱,根本无力负担战争的巨大开支,只有提高赋税,当初诸葛
亮平定南蛮,但他去世之后南人复反,主要就是收税过于沉重。
五、与吴国的联盟并不牢靠,吴无意北进,几次配合性的北伐都被
以合肥为中心的那条坚固防线挡回。
诸葛亮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不应该看不到这些不利因素,那么
这样一来,劳师动众五次北伐的举动就很难解释了。想到的理由大概是:
一、如前出师表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蜀国小力微,易遭侵略,不如以守代攻,以不断的攻势换来本土
的平安,这样还可以使本国的君臣始终保持警惕,不致居安忘危。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能解释的通的理由么?
顺便说一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
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个
评价有些苛刻,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实在是太难为他了,纵使孙武、
韩信重生,能够重演汉高祖的故事么?.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