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a stranger at home】18年后的《雷雨》
所在版块:文学艺术 发贴时间:2006-12-14 22:32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看实践剧场上个星期演出的由吴熙导演的《雷雨》,总不免要一再想起18年前由北京来的夏淳导演的那个《雷雨》。两个版本最直接的联系,也最让人感到怅然的,是18年前饰演小儿子周冲的黄家强,这次饰演的却是老家长周朴园。如果从戏剧角色的年龄来看,18岁的周冲和65岁的周朴园相差48年;可是,黄家强的两次分别饰演,却只相差18年。戏剧时间和现实时间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理论上来说,戏剧时间往往是比现实时间过得更快,20年的恩恩怨怨可以在三个小时内叙述。黄家强在现实中过了18年,他在舞台上的角色却跨越了48年啊。这次饰演周冲的晓义,18年后会饰演什么角色?

我喜欢吴熙把“序幕”和“尾声”排出来。这是现实主义戏剧的一个特点--以 flash back 的方式叙述一个放大了的繁华光辉或充满激情的过往,而这个过往,则是 framed within 事过境迁的苍凉的回顾之中。可惜的是,饰演修女和小孩的演员都太弱了,使整个 frame 无法达到 framing 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第四幕的舞台设计--将整个客厅的位置前后调转,让观众转换180度的方向看周家客厅里发生的事。第一、二幕,从房子内的角度看客厅里的事;第四幕,从房子外的角度看客厅里的事,结合各幕的情节,别有深意。--什么深意,我这里不说。因为我下个学期开的“中文剧场与表演”课,可能想讨论这个设计。--我的学生有在看我的 blog 的喔。

主要演员,虽然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却几乎不会感觉南腔北调,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不过,却也让人深思。“经典”戏剧的舞台语言怎么那么“统一”啊?“经典”和“统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语言课题。--不多谈,留着下个学期的课再讨论。嘿嘿。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所有文章原载于blog:http://solidair23.blogspot.com/ 柯思仁版权所有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原创文学】【a stranger at home】18年后的《雷雨》 柯思仁   (1408 bytes , 569reads )
《雷雨》后的平静 n光   (1296 bytes , 398reads )
好啊...... 黛玉   (52 bytes , 265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