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
经验: 1258
等级:
5 略有小成
资产: 1638 华新币
发贴: 262
在线: 18.6 小时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这个岛让我们孤独,却又一直在给予我们养分。这些年里我们吃下了它的一部分,今后无论往何处去,它都和我们同行。
◎序
住的地方,是在小山包的旁边。在新加坡这个岛,小山包也算是煞有介事的一座山了。从二十三楼望出去,总觉得它长得像颗椰菜。葱郁的、表面有茸茸感觉的山,让人有想摸一摸的欲望。晴天的时候,椰菜山像是刚从超市里买回来,绿得要滴出水。然而这半年,眺望它的时候多是在雨季。雨季很长,软绵绵的。是椰菜山陪着我度过这种灰色的季节。
说起来,在这个岛上已然耗尽了大半的青春(当然说出这么鲜艳的词,让人觉得很赧然)。时光滑落得非常快,忘记许多事,倏然间就已经走到很远的地点。这里只有夏天,太阳离得很近,仿佛就是日复一日围着岛的边缘打转。云飞快地掠过,地面湿了又干。在年尾和年初,冬天的气味只有微弱的一丝,从家乡的湖里爬上云层,来到岛上的天空,在软绵又韧性的雨季中落了下来。雨季中略略下降的温度,就勉强是冬天。于是,我想这个岛应叫做冬如夏岛。
无论当年如何地不承认,我们那时的确是不成熟的少年。1999年的10月前后,从各种不同的地方,聚集到这个岛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换幕。从那时起,我们和以前的同伴在岔路口分手,而又和即将遇到的人们无法重叠。比起目标明确、独身来岛的人们,我们作为一个冠以了编号的群体而被一锅端来,受到的冲击并非别人想象的那么轻微。至少对于我,并没有储存足够的勇气和兴趣来了解自身的处境,很快挥霍了安乐的、被保护的过渡期。
被称为边缘的人也好,鱼和熊掌兼得的人也好,总之都是站在夹缝中。左右都可以伸手索取,自然也可以同时被磨损。若要回忆往事,又仿佛还不到年龄。即使自己变了很多,但要说那个转折点在什么地方,谁也不能准确找到。在某个时刻,齿轮转动,偶然或者蓄意地踏向了一个方向,逐渐向今日的自己靠拢。
在冬如夏岛停滞而安稳的时间里,反复着的便是移植和排斥反应的交替进行。我们在这里浅土扎根,却又因不甘心而犹豫。但和意愿相违,我们在深入的时候遇到阻力,又在离去的时候思念这里。接受和排斥,最终皮肤上还是留下了烙印。甚至,这种烙印渗进每一个细胞,不经意操控着以后的选择。
岛上的食物也是同样,当我们的身体接受了它们,同化便早已悄然开始。在5,6年前,我并未预见到我会和食物有这样的缘分。那时候我连煮面条都需要国际长途向家人咨询。在三巴旺旧宿舍的电梯里,看到同学端着炒好的回锅肉,十分羡慕,觉得那是非常遥远的一种能力。
最初,这里的食物以冷漠而怪异的姿势出现在我面前,在一个连食物都不友好的地方,孤独感或许从踏上土地的那一天就如影相随。但是后来的情形急转直下,大概是从选择了和食物相关的专业为始,就和它们有了某种联系。像是在暗处握了手的两个人,互相开始了解和妥协。此时此刻,明白我的一部分已经留在了岛上,留在了椰菜山。自以为只扎根在浅土,其实已不能随时抽身了。
毕业后,也做了和食物相关的工作。虽然出乎意料地并不是科学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工业上的事情,而是美食编辑。在接受了异乡的食物时,也在被异乡的食物同化着。到了某一刻,这些食物背后的一切,都已不能算是异乡。
那些各样的食物让我觉得亲切,它们见证着我一路走来,收容了我记不完整的人生片断。想起它们的时候,记忆好歹零零落落排列成形,让这倏然过去的七年不再是无迹可寻――曾经我是以为它掉入了时间的拐弯处不见了的。这个岛让我们孤独,却又一直在给予我们养分。这些年里我们吃下了它的一部分,今后无论往何处去,它都和我们同行。
我的朋友Colette Hosmer是一位艺术家,她从美国寄来她关于食物的系列作品之一,要送与我。那是用地球上的砂砾与石块经熔炼而成的热狗。纵然她要表达的理念更偏重与自然和地球,但我当时想起的话却是“we are what we eat”。此时我面对着夜晚的椰菜山,一些高大的铁架隐入夜色,只有其上排列成行的红灯一闪一灭(我的室友小狼称之为新第三东京市)。非常的虚幻而安静。每当想起人生这种仿佛很抽象的东西,觉得只有食物是和我们血肉相连,携手相伴。以前母亲说我不够踏实,活在半空。我扬言要从半空落回地面生活。说了许多年,每次以为踏到了地面,却又只是一层云。或许还要等更多的年月,我才能踩到坚实的泥土,从心里感到平和。
生活像并行线。无论迷失在时间轴的哪个死角,又或是昏睡于什么光怪陆离的梦境,另一个自己仍然有条不紊地运转。那是种物理性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又坚定的运作。那个自己是冷静且强势的,不愿为虚无下赌注。而关于食物的一切是我安心所在,因为平庸世俗,所以触手可及。写下它们,好像做着碎片整理,擦拭积了七年的划痕。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