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唐兄首先咱们讨论的可是眼下的教育系统啊,至于达式常这种文革前就已经出名的就不要摆出来了,否则咱们就要讨论一下国内的教育是否应该采用民国时期的方法,那时候文豪辈出,现在只出了几个备受争议的韩寒和安妮宝贝。
“本地人才”不代表其受到的教育全都来自本地,尤其是你提到的文学艺术以及体育领域。他/她受到的专业浸染是整个行业带来的。打个比方,王励勤15岁进入国家二队,相对他在上海队的队友,他受到的训练和比赛历练就不是上海所能提供的了。你只能说上海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不过那样的话其他相对落后城市也有这样的平台啊。
新加坡的人才结构的确是比上海,或者说,比绝大多数的国际都市都单一得多,可是这就远不是教育一方面决定的了。更重要的是人口规模和地缘政治决定了该属性。一个500万人口的小国,以金融贸易物流为重心,某些文娱领域的人士可能也就几千人,出不了几个名人,太正常不过了。
至于说到孩子的天赋,那得看有天赋到什么程度了。
如果是天赋异禀,五岁控球像梅西,身体像C罗,护球像大帝,我相信在新加坡绝对会有专业人士愿意培养甚至推荐给业界名人培养
如果只是比较突出,孩子兴趣又不是特别大,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往那方面发展。其实现在很多国内的家长都是这种想法,孩子弹琴画画唱歌都小有天赋,可是最终还是选择让小孩上大学读个不错的专业,因为文娱方面的路子风险更大,天赋异禀的人多了去了,怎么脱颖而出?
上海那么多的体育学校,里面那么多的学生,真正因为热爱本身的项目而进体校的能占多少呢?因为学科成绩欠差,退而求其次做特招生曲线救国的又有多少?而这些体校学生,经过选拔,最终打出名堂来的占了多少;而其余那些被大浪淘沙,最终成为普通体育老师或者干脆转业的,又占了多少呢?.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skin/bbs/images/sigline.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