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又一本周国平的书
之前看过一本非常短的文章:爱与孤独。
就喜欢上了周国平老师
这本又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不懂孤独如何懂得爱呢?
我在这里所说的正式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看法。他不但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否认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 他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个别的事实,并不能感知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仅仅由于某些事实经常集合在一起先后或同事被我们感知,我们便推断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所以,所谓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我们的习惯性联想,至于实际上是否存在,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是一事实必然导致另一事实的关系,可是,观察和实验总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多少次看到两个事实同事或相继出现,我们也不能据此断定它们永远如此。即使你天天早晨看到太阳升起,你也不能据此断定明天早晨太阳也一定升起。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必然判断。
人要有意义地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上述命题应当这样展开“活着为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在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满信心地活下去。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视创作为生命,不创作就活不下去。超出这一点去问海明威为何要写作,毕加索为何要画画,他们肯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德极为壮观。然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便只能堕入无敌的虚空了。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我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变化,凭什么说我仍然是那同一个"我“ 呢? 是凭我对往事的记忆吗? 那么,如果我因为某种疾病暂时或长久丧失了记忆,我还是不是”我"呢? 是凭我对我自己仍然或者的一种意识,即所谓“自我意识”吗? 可是,问题恰好在于,我是凭什么意识到这仍然或者的正式“我”,使我在变化中保持连续的这个“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
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只要它们确实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就都是建立上述联系为其公开的或硬币的鹄的的,区别只在于方式的不同。 其中,道德若仅仅服务于社会秩序,便只具有社会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追求至善为目的,则可视为较弱的哲学。 于是,我们可以把精神活动归结为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宗教,依靠单纯的信仰亦即天启的权威来建立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一是哲学,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这种联系。一是艺术,试图通过某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来建立这种联系。 它们殊途同归,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心远地自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