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型 Whole Life, in general 上别把它当成一个获取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尽管有的产品的确偏重于收益。它基本没有进入门槛,也就决定了它无法和高收益投资相比,但后者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2. 传统型 Whole Life 的基本理念就是低风险的细水长流。你别指望它能给你带来惊喜收益,但它的好处就是风险低,基本不需要操心,能起到纪律作用,除去它的保障功能,从增值角度看,长期持有是可以跑赢通胀的。
3. 如果个人有纪律而且有能力(包括运气)把闲置资金做投资,而且可以稳定取得保险公司差不多的投资回报率(不用往多了说,目前情况下在新加坡 4% 我觉得就足够高了),当然是买 Term 纯保障就好了。关键的 point 就是为了获取大约 4% 的回报,你需要复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一点上,我和 8 楼美女观点类似,我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和精力获取这么高的回报。
4. 2 楼提到的 2017 年很多基金回报率都在10-30%之间。我想有句话:牛市的时候人人都是股神,熊市的时候人人难以幸免。别说 30% 了,只要能稳定获取 10% 的回报连续 20 年,那我就不用上班了。巴菲特近 20 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好像都没超过 10%。
5. 自己买的股票,基金等有个特点,只要你不卖出,收益都是账面上的收益,并非落袋的收益。今天基金可能涨 5%,明天可能跌了 7%。最后的收益取决于你切实买入和卖出的时候,中间的波动都是账面上的。而投资者的心情却往往因为账面上的波动起伏。
所以 9 楼的朋友才说“都是开始涨很猛,现在至少亏了20%”。我想类似经历,肯定不少朋友都有过的。
6. 相对而言,传统型保险的 Par Fund 收益(尽管是 non guaranteed)每年宣布一次,宣布了就是落袋了。所以保险合同上往往有这么一句:“The Reversionary Bonus (RB) once declared and credited to your policy, is guaranteed and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any subsequent years’revisions.”。比如去年保险公司回报都不错,都纷纷发布了 Par Fund 年报,这一经发布,就是落袋的了。这种一旦宣布就落袋的收益方式,是和自己购买基金最大的不同之一。这一点类似余额宝(收益每天宣布一次,一旦宣布就落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