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赫赫..偶来了...拉赫玛尼诺夫..一点点感想...
俄国作曲家, 钢琴家 瑟盖. 拉赫马尼诺夫.. 跨介于19世纪与20 世纪的他, 并没有与它的同行们一样, 对音乐的和声乐作曲的形式做什么样的改变, 而是一如既往的追寻了古典的浪漫主义风格, 也可以说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的代表..
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弹钢琴,相比于管弦乐, 在精神上有对钢琴作品与作曲家的更强的共鸣. 第一 次听到拉赫的作品, 实在2000年NUS PIANO ENSEMBLE的音乐会上, 美妙音乐让我的心在颤抖, 我的身体也在发抖. 有为数不多的作曲家可以让我流泪, 拉赫算是其中一个. 我知道那首让我感动的曲子诗选自钢琴二重奏协奏组曲之2. 有一位非常喜欢拉赫的朋友, 同时也喜欢霍洛为茨的演奏. 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呼应, 有一种的气质, 却又不是被命运所压到或者屈服, 拉赫始终坚持这音乐的个人性质, 他是在为自己写音乐. 他的音乐不属于20世纪音乐的主流,only满足于全然传统的架构中,古典的德国乐式和声与形式抒其俄罗斯式忧郁伤怀就是他的归宿,而不愿因为批评家的指指点点而改变自己的.
我已不在乎把一位音乐家“误读“成一位诗人,拉赫马尼诺夫就是一位钢琴的诗人. 也许是因为自己弹琴, 而弹过他的几首前奏曲, 感到的是他内心细腻而又粗犷, 有些曲目中那样毫无保留的表现出的俄罗斯气质, 它带着一种在俄罗斯这样一个辽阔的背风雪覆盖国家才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重负。
喜欢听他那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喊, 好象与人毫无遮拦的交流, 说是诗人, 却更甚与诗人, 我个人并不怎么喜欢那种用华里词藻的人. 艺术的形式, 技巧, 永远为了心灵的表达与沟通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了乐曲的灵魂, 在华丽的曲目, 在高难度的技巧也不过是没有内心的躯壳. 他的钢琴作品总是根据其与众不同的手法特点创作而成,每一首都极为艰深晦涩,需要涵盖极广的掌幅;匠心独具,却不耽溺于李斯特式耀眼的藻饰.
当然,听拉赫玛尼诺夫,人们也许会首先联想到柴科夫斯基。也许在人的印象中, 柴科夫斯基就是俄罗斯的代表, 或者说,一种对俄罗斯的悲剧性或精神气质的个人领悟和沉浸。他确实像柴可夫斯基一样,以其高度个人倾向的音乐,使旧有形式更显得多彩多姿;另外他也是当代优秀旋律家之一. 当柴 听过拉赫的毕业作品时, 觉得他是自己一波的继承人, 具有俄罗斯的风格, 确实一种这样的形式去表现更为广泛的含义.. 现在相比之下, 有的时候听柴的某些作品, 会被一种哀伤完全压倒,要么和他一起去“啜泣“, 为了命运的打击或不幸。但拉赫玛尼诺夫已不是这样。他同样有着一个痛苦的灵魂,但却很少铺陈,而是“克制陈述“。与柴相比, 拉赫跟家回去正视人生.更深化的抒情, 或是相反的去追求理性, 都让人感觉更纯粹, “迸发性“:某种精神的闪耀或迸发。应该说,这种被抑制或深化的悲剧性,更具一种致命的力量。
他能在一定的限制中游刃有馀,运行无阻,而且仍不失其独特性。,我们只要品味过其作品中的几个小节,就能辨认出是他的风格.纵然他从十九世纪浪漫乐派处所学不多,但他不是属于民族主义的作曲家, 好比格里格, 或者是像德伏夏克, 也不是属于向俄罗斯的五人爱乐团他们被分在浪漫主义之外, 因为他们在运用民族曲式的形式的时候, 同样是在表象整个民族欢喜或者悲伤, 拉赫却还是超越了俄罗斯民族限制的, 而表现作为一个个人, 或者说没有民族界限的灵魂的感受, 属于晚期浪漫主义这个家族中的一分子.
现在来说, 也许我的拉赫的CD比较多, 但是本来要买两张的前奏曲OPUS 23 与OPUS 32的全集, 却让我糊里糊涂的只买了一张, 后来却再也不见ASHKENAZY的第二张,至今, 两盘拉赫的CD 不见踪影, 也都怪自己不小心, 最好的期望就是撂在家里了, 尤其喜欢的RACHMANINOFF PLAYS RACHMANINOFF不知去向了. 现在就只好找一些MP3代替
出生于1873年的他,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拉赫玛尼诺夫的职业生涯进度迟缓。他偶或授课、演奏,于1892年创作了名闻遐迩的升C小调前奏曲,于1895年完成了D小调交响曲,并于1897年前赴圣彼得堡观赏初演。然而这阙交响曲简直就是一场大浩劫--如果说风评是贬多于褒也还罢了,问题是所有人异口同声对它交相责难。经此打击,拉克曼尼诺夫的自信全丧,内心挣扎好一阵子,曾有三年的时间几乎一个音符也写不出来。因其《第一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最后他前往莫斯科谘询专家尼可莱.达尔医师的意见,后者以心理分析,加上催眠和自我暗示为他治疗。如此的治疗果然奏效。拉克曼尼诺夫著手他的C小调协奏曲,并于1901年脱稿。拉克曼尼诺夫自从1901年撰写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 终其一生,风格始终不变.
1907年完成的第二交响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强烈的感情力量, 浓艳的旋律, 还有饱满的和弦织体. 它的第三乐章慢板, 开始与一段非常美的旋律, 总能够让人两想到俄罗西草原上蜿蜒流淌的河流, 温柔而缓慢, 随着水流前进,就可以包揽一路上美丽的风景. CONCERTO NO 3 继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 也就是第二协奏曲的延续,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被称为是他最好的钢琴协奏曲, 而在我看来, 我觉得第2 3 4 协奏曲都是同样的喜爱, 甚至更偏重一些第4 , 而我却有三个版本的第三协奏曲…比较起来, 还是霍洛维茨弹的版本最好. 第三钢琴协奏曲被称为是明亮的俄罗斯忧伤, 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的继续,. 两个都有饱满的情绪和沸腾板的生命力, 而第三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有非常俄罗斯画的古代电力歌曲引出的. 温柔暖性的冥想, 而在后来的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 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港起, 小溪汇入了波澜的大河. 所有的激昂, 愤怒不安恐惧, 都被高举起. 也许这就是他流亡生涯的前奏. 虽然在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1909年代这他的这首协奏曲到美国演出之后, 他又回到了俄罗斯, 但八年以后, 他再次选择了美国作为艺术发展之地. 将深爱的母亲留在了俄罗斯, 他的音乐, 钢琴, 乐团, 歌剧院, 庄园, 马匹, 图画 汽车, 门前的紫丁香都留在了俄罗斯.
讲话夸张一点说音乐中的流亡诗人。这就使我想起了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就有一首《肖邦主题变奏曲》。他们都是纯粹的钢琴诗人,尤其是作品中都有一种“流亡“性质,一种关于“家园“的无尽追忆;或者说在他们的这类作品中,个人灵魂的出现,往往是带着某种失去家园的伤痛的。肖邦的忧伤更为透明,那无可慰藉的乐思,往往令人心碎。而拉赫玛尼诺夫,同样抒写着家园的挽歌,但有着自己的抒情语言和形式。在他的音乐中画面感更为开阔和丰富,在一种精神的流放中,更多地带有一种人世的沧桑感和变幻感,深沉中有着宏大的一面。肖邦的很多作品做的宏大而有气势, 另一方面, 他的作品中, 还可以让人感到那份柔情, 一些爱情的因素的掺杂, 而拉赫的作品, 确实如此纯粹的理智的感性. 好像是一个从来不会笑的永远沉思的人. 斯特拉文斯基评价的: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是“水彩“的,后来转向了“油画“。这里面有着一种更为深刻的个人性质。人们尽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一种“俄罗斯式“的,但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接近,是它在对我们个人的灵魂说话。实际上拉赫玛尼诺夫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一直在排除那种表面化的俄罗斯情调愈来愈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刻相关。
这也许和他自1917年后流亡他乡,不断迁徙和漂泊的生活阅历有关。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给人告别与上路、这里与那里、空间不断变换的画面感。这使我感悟到:在艺术中对自我的抑制,往往是一种空间感的出现。拉赫玛尼诺夫没有像老柴那样用他的感情去淹没一切,却在把我们不断地置于人类生活的广阔与无穷之中。此与相关,和那种完整的音乐程式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可以说是“片断“的。音乐,往往被视为一种“时间的艺术“,但在拉赫玛尼诺夫那里,却出现了一种如法国诗人奈瓦尔所说的“片刻的空间“。这种“片刻的空间“虽然转瞬即逝,并且互不连接,但却使我们从中瞥见了一个世界。让我惊异的正在这里:当人们被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或华彩乐章所淹没时,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却透出了某种空间,一种精神的闪耀,一种经过深刻的个人受难才出现的东西。我甚至想说,这是一种从肉体的伤痛中产生的光芒。正是这种迸发,这种突然的明亮感,在提升着作为倾听者的我们--它把我们从峰回路转中导向了一个神恩笼罩的境界,虽然它又会转瞬消失。有多少独到心得,他如何表现自己,及他的乐念是否强而有力。
但,拉赫玛尼诺夫不仅在安慰着我们,也在提升着我们。可以说这样的音乐具有双重功能:它一方面会触动我们人性中最软弱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又在提升着我们,使我们在音乐中犹如在写作中,由于和某种东西结合为一体,变得不再沉湎于悲伤而是“不再相信个人的不幸“。是的,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你热爱这样的音乐,你就必须忍受住个人的伤痛而珍惜你的语言,并把它带入到一种光辉里。正是在音乐的启程与告别中,拉赫玛尼诺夫才忍住了流亡者的伤痛,而把柴科夫斯基的悲歌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的闪耀……
拉赫玛尼诺夫就这样再次出现,成为这首诗乃至我整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确,它已成为我的“基本词汇“之一,或精神生活中闪耀的部分. 的确,他的乐念未有伟大作曲家放诸四海皆准的共通性;他在情绪上(技巧上亦同)倾向前后重复,不过其乐念本身却不失妥当和力量--半世纪以来沉潜于其中的爱乐者足可证明此点--旋律出于肺腑,让人油然而生欣赏之情。拉克曼尼诺夫寿虽不永,却留下了不朽的乐曲--倘非他确实言之有物,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
拉赫玛尼诺夫的练习曲, 也就是叫做音画练习曲的 两部作品, OP 33 与OP 39 都是很成功的作品, 是一些形象生动的钢琴曲, 与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比起来, 更着重于诗情画意, 而技术上比较朴素. 每一首都有他的主题. 作品39第6首就是描述红帽子与野狼的故事. 描写野狼呼号的半音阶上行. , 也描写狼奔豕突的跳进乐句, 两种成分更替出现.
也许停了他太多的忧伤的曲子, 而意大利 波尔卡却绝对不悲伤的曲子, 欢快的旋律让人觉得很舒服, 确实有要跳波尔卡的冲动.
除了以上介绍的曲目以外, 他还有CAPRICCIO ON GYPSY THEMES, THE ISLE OF THE DEAD交响诗, 死之岛, 写于1909年, 取材于瑞士画家别克林的同名绘画., 其它的室内乐代表作, ELEGIAQUE, 其它的很多钢琴作品以及声乐作品.
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弹钢琴,相比于管弦乐, 在精神上有对钢琴作品与作曲家的更强的共鸣. 第一 次听到拉赫的作品, 实在2000年NUS PIANO ENSEMBLE的音乐会上, 美妙音乐让我的心在颤抖, 我的身体也在发抖. 有为数不多的作曲家可以让我流泪, 拉赫算是其中一个. 我知道那首让我感动的曲子诗选自钢琴二重奏协奏组曲之2. 有一位非常喜欢拉赫的朋友, 同时也喜欢霍洛为茨的演奏. 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呼应, 有一种的气质, 却又不是被命运所压到或者屈服, 拉赫始终坚持这音乐的个人性质, 他是在为自己写音乐. 他的音乐不属于20世纪音乐的主流,only满足于全然传统的架构中,古典的德国乐式和声与形式抒其俄罗斯式忧郁伤怀就是他的归宿,而不愿因为批评家的指指点点而改变自己的.
我已不在乎把一位音乐家“误读“成一位诗人,拉赫马尼诺夫就是一位钢琴的诗人. 也许是因为自己弹琴, 而弹过他的几首前奏曲, 感到的是他内心细腻而又粗犷, 有些曲目中那样毫无保留的表现出的俄罗斯气质, 它带着一种在俄罗斯这样一个辽阔的背风雪覆盖国家才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重负。
喜欢听他那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喊, 好象与人毫无遮拦的交流, 说是诗人, 却更甚与诗人, 我个人并不怎么喜欢那种用华里词藻的人. 艺术的形式, 技巧, 永远为了心灵的表达与沟通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了乐曲的灵魂, 在华丽的曲目, 在高难度的技巧也不过是没有内心的躯壳. 他的钢琴作品总是根据其与众不同的手法特点创作而成,每一首都极为艰深晦涩,需要涵盖极广的掌幅;匠心独具,却不耽溺于李斯特式耀眼的藻饰.
当然,听拉赫玛尼诺夫,人们也许会首先联想到柴科夫斯基。也许在人的印象中, 柴科夫斯基就是俄罗斯的代表, 或者说,一种对俄罗斯的悲剧性或精神气质的个人领悟和沉浸。他确实像柴可夫斯基一样,以其高度个人倾向的音乐,使旧有形式更显得多彩多姿;另外他也是当代优秀旋律家之一. 当柴 听过拉赫的毕业作品时, 觉得他是自己一波的继承人, 具有俄罗斯的风格, 确实一种这样的形式去表现更为广泛的含义.. 现在相比之下, 有的时候听柴的某些作品, 会被一种哀伤完全压倒,要么和他一起去“啜泣“, 为了命运的打击或不幸。但拉赫玛尼诺夫已不是这样。他同样有着一个痛苦的灵魂,但却很少铺陈,而是“克制陈述“。与柴相比, 拉赫跟家回去正视人生.更深化的抒情, 或是相反的去追求理性, 都让人感觉更纯粹, “迸发性“:某种精神的闪耀或迸发。应该说,这种被抑制或深化的悲剧性,更具一种致命的力量。
他能在一定的限制中游刃有馀,运行无阻,而且仍不失其独特性。,我们只要品味过其作品中的几个小节,就能辨认出是他的风格.纵然他从十九世纪浪漫乐派处所学不多,但他不是属于民族主义的作曲家, 好比格里格, 或者是像德伏夏克, 也不是属于向俄罗斯的五人爱乐团他们被分在浪漫主义之外, 因为他们在运用民族曲式的形式的时候, 同样是在表象整个民族欢喜或者悲伤, 拉赫却还是超越了俄罗斯民族限制的, 而表现作为一个个人, 或者说没有民族界限的灵魂的感受, 属于晚期浪漫主义这个家族中的一分子.
现在来说, 也许我的拉赫的CD比较多, 但是本来要买两张的前奏曲OPUS 23 与OPUS 32的全集, 却让我糊里糊涂的只买了一张, 后来却再也不见ASHKENAZY的第二张,至今, 两盘拉赫的CD 不见踪影, 也都怪自己不小心, 最好的期望就是撂在家里了, 尤其喜欢的RACHMANINOFF PLAYS RACHMANINOFF不知去向了. 现在就只好找一些MP3代替
出生于1873年的他,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拉赫玛尼诺夫的职业生涯进度迟缓。他偶或授课、演奏,于1892年创作了名闻遐迩的升C小调前奏曲,于1895年完成了D小调交响曲,并于1897年前赴圣彼得堡观赏初演。然而这阙交响曲简直就是一场大浩劫--如果说风评是贬多于褒也还罢了,问题是所有人异口同声对它交相责难。经此打击,拉克曼尼诺夫的自信全丧,内心挣扎好一阵子,曾有三年的时间几乎一个音符也写不出来。因其《第一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最后他前往莫斯科谘询专家尼可莱.达尔医师的意见,后者以心理分析,加上催眠和自我暗示为他治疗。如此的治疗果然奏效。拉克曼尼诺夫著手他的C小调协奏曲,并于1901年脱稿。拉克曼尼诺夫自从1901年撰写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 终其一生,风格始终不变.
1907年完成的第二交响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强烈的感情力量, 浓艳的旋律, 还有饱满的和弦织体. 它的第三乐章慢板, 开始与一段非常美的旋律, 总能够让人两想到俄罗西草原上蜿蜒流淌的河流, 温柔而缓慢, 随着水流前进,就可以包揽一路上美丽的风景. CONCERTO NO 3 继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 也就是第二协奏曲的延续,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被称为是他最好的钢琴协奏曲, 而在我看来, 我觉得第2 3 4 协奏曲都是同样的喜爱, 甚至更偏重一些第4 , 而我却有三个版本的第三协奏曲…比较起来, 还是霍洛维茨弹的版本最好. 第三钢琴协奏曲被称为是明亮的俄罗斯忧伤, 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的继续,. 两个都有饱满的情绪和沸腾板的生命力, 而第三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有非常俄罗斯画的古代电力歌曲引出的. 温柔暖性的冥想, 而在后来的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 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港起, 小溪汇入了波澜的大河. 所有的激昂, 愤怒不安恐惧, 都被高举起. 也许这就是他流亡生涯的前奏. 虽然在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1909年代这他的这首协奏曲到美国演出之后, 他又回到了俄罗斯, 但八年以后, 他再次选择了美国作为艺术发展之地. 将深爱的母亲留在了俄罗斯, 他的音乐, 钢琴, 乐团, 歌剧院, 庄园, 马匹, 图画 汽车, 门前的紫丁香都留在了俄罗斯.
讲话夸张一点说音乐中的流亡诗人。这就使我想起了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就有一首《肖邦主题变奏曲》。他们都是纯粹的钢琴诗人,尤其是作品中都有一种“流亡“性质,一种关于“家园“的无尽追忆;或者说在他们的这类作品中,个人灵魂的出现,往往是带着某种失去家园的伤痛的。肖邦的忧伤更为透明,那无可慰藉的乐思,往往令人心碎。而拉赫玛尼诺夫,同样抒写着家园的挽歌,但有着自己的抒情语言和形式。在他的音乐中画面感更为开阔和丰富,在一种精神的流放中,更多地带有一种人世的沧桑感和变幻感,深沉中有着宏大的一面。肖邦的很多作品做的宏大而有气势, 另一方面, 他的作品中, 还可以让人感到那份柔情, 一些爱情的因素的掺杂, 而拉赫的作品, 确实如此纯粹的理智的感性. 好像是一个从来不会笑的永远沉思的人. 斯特拉文斯基评价的: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是“水彩“的,后来转向了“油画“。这里面有着一种更为深刻的个人性质。人们尽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一种“俄罗斯式“的,但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接近,是它在对我们个人的灵魂说话。实际上拉赫玛尼诺夫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一直在排除那种表面化的俄罗斯情调愈来愈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刻相关。
这也许和他自1917年后流亡他乡,不断迁徙和漂泊的生活阅历有关。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给人告别与上路、这里与那里、空间不断变换的画面感。这使我感悟到:在艺术中对自我的抑制,往往是一种空间感的出现。拉赫玛尼诺夫没有像老柴那样用他的感情去淹没一切,却在把我们不断地置于人类生活的广阔与无穷之中。此与相关,和那种完整的音乐程式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可以说是“片断“的。音乐,往往被视为一种“时间的艺术“,但在拉赫玛尼诺夫那里,却出现了一种如法国诗人奈瓦尔所说的“片刻的空间“。这种“片刻的空间“虽然转瞬即逝,并且互不连接,但却使我们从中瞥见了一个世界。让我惊异的正在这里:当人们被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或华彩乐章所淹没时,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却透出了某种空间,一种精神的闪耀,一种经过深刻的个人受难才出现的东西。我甚至想说,这是一种从肉体的伤痛中产生的光芒。正是这种迸发,这种突然的明亮感,在提升着作为倾听者的我们--它把我们从峰回路转中导向了一个神恩笼罩的境界,虽然它又会转瞬消失。有多少独到心得,他如何表现自己,及他的乐念是否强而有力。
但,拉赫玛尼诺夫不仅在安慰着我们,也在提升着我们。可以说这样的音乐具有双重功能:它一方面会触动我们人性中最软弱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又在提升着我们,使我们在音乐中犹如在写作中,由于和某种东西结合为一体,变得不再沉湎于悲伤而是“不再相信个人的不幸“。是的,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你热爱这样的音乐,你就必须忍受住个人的伤痛而珍惜你的语言,并把它带入到一种光辉里。正是在音乐的启程与告别中,拉赫玛尼诺夫才忍住了流亡者的伤痛,而把柴科夫斯基的悲歌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的闪耀……
拉赫玛尼诺夫就这样再次出现,成为这首诗乃至我整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确,它已成为我的“基本词汇“之一,或精神生活中闪耀的部分. 的确,他的乐念未有伟大作曲家放诸四海皆准的共通性;他在情绪上(技巧上亦同)倾向前后重复,不过其乐念本身却不失妥当和力量--半世纪以来沉潜于其中的爱乐者足可证明此点--旋律出于肺腑,让人油然而生欣赏之情。拉克曼尼诺夫寿虽不永,却留下了不朽的乐曲--倘非他确实言之有物,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
拉赫玛尼诺夫的练习曲, 也就是叫做音画练习曲的 两部作品, OP 33 与OP 39 都是很成功的作品, 是一些形象生动的钢琴曲, 与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比起来, 更着重于诗情画意, 而技术上比较朴素. 每一首都有他的主题. 作品39第6首就是描述红帽子与野狼的故事. 描写野狼呼号的半音阶上行. , 也描写狼奔豕突的跳进乐句, 两种成分更替出现.
也许停了他太多的忧伤的曲子, 而意大利 波尔卡却绝对不悲伤的曲子, 欢快的旋律让人觉得很舒服, 确实有要跳波尔卡的冲动.
除了以上介绍的曲目以外, 他还有CAPRICCIO ON GYPSY THEMES, THE ISLE OF THE DEAD交响诗, 死之岛, 写于1909年, 取材于瑞士画家别克林的同名绘画., 其它的室内乐代表作, ELEGIAQUE, 其它的很多钢琴作品以及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