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何处寻觅金嗓子——所谓“大型怀旧音乐舞台剧《周璇》观后”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6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锁麟囊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595) 发表:2005-06-11 09:47:51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何处寻觅金嗓子——所谓“大型怀旧音乐舞台剧《周璇》观后”
  未在北京上演便在各大媒体被炒得火热的所谓怀旧音乐舞台剧《周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又是什么重新打造旧上海风情,又是什么伊能静堪称民国专业户的报导,仿佛是一处精彩绝伦的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虽然对周璇和她的歌曲情有独钟,但是一听说是那个四月天里面的陆小曼来担纲金嗓子,心里便没有太高的希望了。一个到底的台湾女歌星,串一把电视剧,通过各种手段的弥补,尚可以遮盖一些语言和表演上的不足,可是舞台剧,连说带唱加表演,个人并不看好她的能力。尽管种种顾虑在心,但是还是不加犹豫地买了一张票,观看了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的演出。整出剧结束后,心中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不管其它报纸怎么盛赞伊小姐的努力和表演,个人却认为如果她还不至于糟蹋了金嗓子的形象,那么至少没有胜任这个角色。这一点从我身边的一位大约五六十岁的女观众的表现就可以得到印证,从伊能静开口唱出第一个音符开始,她就开始摇头,而且基本一直保持到了演出结束。

  对于后来所谓什么伊能静假唱之类的报导,我倒有些无所谓,因为第一我早就不认为她具有能够边做很多动作,还保持声音没有一点变化的能力,第二就算是真唱,也根本达不到完美演绎人物的程度。不知道制作方式基于什么标准来敲定演员的,据说伊能静还是在几位竞争者之中胜出被挑中的(其中一个是杨钰莹)。可是,总体看来,伊能静在各方面几乎都没有与周璇十分相似的地方。与媒体报导相反,我认为这个音乐剧败笔之一就是周璇演员的错误选择,当然我很明白任何人心目中都有不一样的周璇,但是我还是对制作方的决定表示不理解。
  首先,伊能静在外形上面同周璇没有任何相像之处。既然是以一代歌后的个人经历和私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视觉上的相似必然增加看点。对于选择林依轮出演严华,尽管也并不是十分相像,但基本属于同一类的感觉,都是那种有些花花太岁的模样。更何况周璇是主角中的主角,观众买票就是冲着她来的,如果外形相差太远,想必会有些失望;再加上其中插播了一段周璇在《马路天使》里面的影像片断,还投影了周璇各个时期的照片,演员和人物视觉上的差距使得编导试图建构出的历史真实与舞台虚幻之间的纽带脱节。当然,周璇并不是重要的历史政要,《周璇》也不完全是以还原历史为根本目的的作品,人物外观形象与所饰演的个人有一定差距本无可厚非,且可以通过其它手段如故事情节的曲折、演员表演的真切等来弥补。也许制作方是看中了伊能静歌手的身份,希望能够在对周璇老歌的演唱上面获得成功,但是事实却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明。
其次,伊能静对人物状态的把握不到位。虽然因为《人间四月天》等影视剧的拍摄,伊能静被冠以所谓民国专业户的称号,但在《周璇》中却可以看出她并不在状态。周璇初登舞台时的天真可爱被演绎成做作幼稚。在语言上,伊能静的普通话并不十分标准,而且似乎还在努力模仿旧上海录像中人物的音色音调,感觉如鲠在喉,颇不舒服。在表演上,尽管有前期报导说伊小姐为周璇心里憔悴之类云云,但是根据本人所观赏的那场演出,可以明显地感到她只是在演那个人物,本身并没有过多地融入,因此许多被唤起的感情也是短暂而肤浅的,这与伊能静本身并非表演科班出身有很大关系。扮演人物注重形似和神似两方面,一般上讲,神似依赖于演员个人的表演功力,形似取决于演员的基本物理条件。表现邓丽君的音乐剧注重演员的唱功,力求嗓音酷似邓丽君;关于张国荣的音乐剧启用陈志朋,又把形似推到了无庸置疑的高度。可是在《周璇》里,两者都落空了,伊能静的专业歌手身份既没有带来外形上的相似感,同时又给神似的追求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
最后,伊能静的演唱并没有达到受众所期望的高度。据估计,相当一大部分观众是为了重温或者感受周璇的歌曲才走进剧院的,但是表演却基本没有满足观众这个愿望。但凡听过周璇歌曲的人多不难发现伊能静的音质和感觉同原唱完全没有任何相似可言。伊能静的嗓音略带沙哑,还夹杂有时尚的港台腔,同周璇清脆甜美带有上海特色的音色风马牛不相及。难怪观众要不住摇头。记得其中剧中有一段在大屏幕上播放周璇《马路天使》中吟唱《天涯歌女》的片断,伊能静在舞台前方模仿相同的动作,并且演唱了第一段,观众报以礼仪式的掌声,第二段则随影片播放原声,观众席却自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持续近十秒钟。毋庸赘言,这种情景对于演员和制作方来说,都是相当尴尬的。

一直被制作方冠名为大型怀旧音乐舞台剧的《周璇》,无论作为音乐剧,还是作为舞台剧,个人认为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音乐剧在西洋早已家喻户晓,《音乐之声》堪称巅峰之作。本人对音乐剧不了解,仅能做些浅薄的评论。通过对比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我们发现最大的一个区别是歌曲的功能和表征。在电影中,歌曲部分大多数是为了体现剧中人物切实的演唱活动;在音乐剧中,歌曲是重要的交流媒介,不仅人物的演唱活动要通过歌曲来表现,而且许多人物之间的交谈内容也是由歌曲来表达的,这样就使得有些人物虽然在舞台上歌唱,却并不表征他们是在吟诵某个旋律调子,而仅仅是在说话而已。这和戏曲舞台是类似的,人物唱戏,并不是人物在唱——人物大多是不会唱的,唱戏的不过是演员。这样,音乐剧的结构便应该主要由歌曲来支撑,歌曲的运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现切实的歌唱活动。倘若作音乐剧来看,《周璇》在这方面是有明显的缺陷的。
  第一,话剧加歌曲的创作模式十分显著。尽管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同《音乐之声》具有相似性,情节本身就包括了许多歌曲,但音乐剧并不是简单地在话剧中掺入几首曲子。物理的合成易做,化学的反应难成。现在看来,虽然歌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却基本上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大部分信息还是通过角色的台词对白来传达,而没有更有效的启用歌曲手段,这是《周璇》作为音乐剧最大的一个弊端。很能左证这一点的是演员阵容的构成,除了两个主演是歌星,其余的配角演员大多都是话剧演员。显然,制作方把音乐剧的概念简单化了,以为话剧和歌曲的结合便是所谓音乐剧了。
  第二,作为交流媒介和心情表达的歌曲少。这恐怕是话剧演员加盟的一个必然后果。整个剧中的歌曲很大程度上都是表征人物在演唱,尽管有些地方刻意把个别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情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而且即使如此,歌曲的使用也很少可以被理解为是仅以演唱为舞台表现媒介抒发情感。比如,在严华和周璇结婚时,二人演唱的是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月圆花好》,歌曲吟诵双双成对的良辰美景,很符合主人公的情境,但表演时二人高兴地演唱着并走向观众席,却没有过多的感情上的交流,如果可以让二人对唱,并伴有一些动作和眼神交流,效果会比特意走到观众席更好——现在看来,演员走下来仿佛是给在昏昏欲睡中的观众兴奋的一击而不是什么台上台下的互动。
  第三,剧种原创歌曲少。整部戏中,大多数歌曲都是周璇生前演唱过的,仅有两首是不属于那个年代的新创歌曲。其中由林依轮在表现严华等待周璇拍戏的无聊和痛苦时演唱的《半只烟》,是选自他个人的一张专辑。歌曲内容虽然也似是而非地可以和当时的剧中情景融合在一起,但仍然难免让人会觉得是演员在推销自己——演出前在剧场外设有专门销售该专辑的柜台就是一个证明。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虽然被编导和媒体都认为是个巧妙的安排,但其中是否存在什么演员与制作方的交易协议就不得而知了。不论如何为其辩护,歌曲毕竟不是为这个剧量身定做的,还是有些不接榫的地方,旋律和风格也明显和整体有些不协

总体看来,《周璇》在对主角演员的选择上存在着无法补救的失误,在对音乐剧的概念和框架上也有着不少问题——当然,既然编导并不把这个剧标榜为一个音乐剧,而是什么不知所云的舞台剧,那么我上面的论述就可以当作是废话了。不过,弄出个话剧不像话剧,音乐剧不像音乐剧的东西,便冠个新名字,倒是一项创举。另外,对于伊小姐的谢幕观众们也颇有些微词。5月20号是在北京两场演出的最后一场,所有演员谢过幕之后,只见伊小姐款步向前,说道没想到昨天刚刚开始,今天就要结束了,我真的很喜欢,很想念北京的观众们,可是明天就要回台湾了。说着泪水便哗哗流了出来——这点做的倒像个职业演员。可是她也忒把媒体的效用忽略了,早在这个戏没有在北京上演的时候,便有报道剧组将从北京去往南方再度表演了。


早在5月20号就看了演出,由于事情太多,稀稀拉拉到今天才写完,或许是对周璇太疼爱了,言语不免对某些人有些尖刻——这却是作评论的大忌,但不如此,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次也就只能如此了,下不为例。
人生由来梦一场,虚实莫要细思量。待到有朝梦醒时,回首往事黯神伤。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ixinxin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35) 发表:2005-06-11 12:04:16  2楼
你果然去看了。。。
那天大毛也去了,回来告诉我说看到你了,说一结束便见你行色匆匆,好想你那天穿了件粉色衬衫吧?听扎眼的。。。

车学得如何了?应该可以过吧?听说你学车的时候碰到了欧阳丹,我是听LJ说的。。。。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锁麟囊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595) 发表:2005-06-11 13:22:51  3楼
你果然去看了。。。那天大毛也去了,回来告诉我说看到你了,说一结束便见你行色匆匆,好想你那天穿了件粉色衬衫吧?听扎眼的。。。 车学得如何了?应该可以过吧?听说你学车的时候碰到了欧阳丹,我是听LJ说的。。。。 =)
你消息好灵通啊!
大毛还可以看出我来啊?我现在买了好几件粉红色的上衣,人家买衣服的小姐说我就穿这个颜色比较好看,哈哈。今年北京流行粉红色,大牌小牌的男装都少不了粉红色,哈哈!

是,碰见欧阳了,真是很巧,我远远的看了半天,才过去认了,我们倒是没有说LJ的事情。那天去清华看沉沉的表演,还碰到杨涵了,你知道是谁吧?她还问我现在和谁有联系,我说自从和LJ分了手,就没什么联系了。哈哈……

你什么时候回新加坡啊?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Qingger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550) 发表:2005-06-11 18:33:29  4楼
写得很成熟。厉害。。
写得很好,并且视野很广。

下次版聚什么时候啊。期待。呵呵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5-06-11 21:24:58  5楼
遗憾是难免的。我也挺喜欢周璇唱的一些歌。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5-06-12 21:49:48  6楼
所谓经典,就是曾经闪亮、之后永不再来的一瞬间
中国流行音乐曾经的最高峰、至今仍然无法超越的黄金时代,已经随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灯火和喧闹渐行渐远,不必再奢望今天还能重现那一刻。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6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