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心目中的若干人物(以思为序)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疆土,焚书坑儒,筑万里长城;其子败笔,宜早废之。
司马懿:谋平于孔明,略可媲曹公;妇人之仁,忧柔寡断。
教父中的MIKE:有勇有谋,有慈有恶,有情有绝;小家子气,无政治大略。
基督山伯爵:够幽默够执着够走运;基本是个现实白痴,书本中的人物。
前两天新闻里谈到的纽约地铁中救人的黑人,刹那之间,做此反应,且老实地对记者说伊拉克的美军士兵才是英雄。
邓公,非其改革开放,非其走资本主义,而是其经历文革能重新站起来,此人杰也。
梅太太:守着天才般的梅老先生不惊不喜不骄不躁,该干吗干吗,时不时指令梅老先生下楼去打酱油,此真英雄人物也。
就到这里吧,写多了不好。:)
这才是英雄(萨哈罗夫)
萨哈罗夫,安得列·德米特里耶维奇(1921—89),俄罗斯物理学家,1970和1980年代作为苏维埃制度下的持不同政见者而十分著名(他因努力争取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而于1975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然而他早先曾经是参与研制苏联氢弹的权威科学家。他对物理学的贡献颇多,其中包括1960年代提出大爆炸中(优先于反物质的)物质形成机理。这一见解当时几乎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却成了1980年代的大爆炸标准模型的基石。
萨哈罗夫1921年5月21日出生在莫斯科,是一位物理教师的儿子。他在1938年入国立莫斯科大学开始攻读物理学,但物理系疏散到了阿什哈巴德,他在那里于1942年毕业。毕业后,他曾在伏尔加河畔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座兵工厂当了3年工程师。
1945年,萨哈罗夫进入列宁格勒的列别杰夫研究所,1947年以宇宙线研究获博士学位,然后开始研究民用和军用核聚变的实际实现问题,研制过氢弹,建议采用‘磁瓶’来捕捉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这一建议后来发展成为最有希望的聚变反应堆设计之一,叫做托卡马克。虽然1953年他被选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苏联科学院院士,但1960年代他参加了争取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争取公民权的运动,因而与当局日益疏远。从1958到1965年他没有发表过任何科学论文。
部分由于蓄意抵制他自己的早期工作,他越来越对无关政治的宇宙学感兴趣;他也研究过夸克理论,并试图提出量子引力理论。萨哈罗夫曾经苦苦思考大爆炸‘以前’发生过什么的问题(他相信宇宙无限重复的思想,这在暴涨理论的某些版本中得到共鸣),他也是最早指出宇宙中可能存在我们现在称之为WIMP的大量暗物质的科学家之一。
但萨哈罗夫在宇宙学方面的最重要贡献无疑是他对重子不对称性的研究。重子不对称性表现在我们宇宙中的物质是重子形态,而非物质和反物质的等量混合物。令人困惑的是,当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实验中)能量转化为物质时,每个粒子都伴生它的对应反粒子。例如,‘制造’一个电子的惟一办法是必须同时制造一个正电子。但如果大爆炸形成的物质和反物质必须一样多,那么所有粒子和反粒子应该彼此相遇并互相湮灭殆尽,留下的惟有电磁辐射。然而我们是由重子构成的,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因为大爆炸制造的重子超过反重子,以便湮灭结束后还剩余一点点物质来制造恒星、星系、行星和人。
萨哈罗夫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证明,物理定律有微小的不对称性,即在大爆炸的条件下,大约每形成10亿个反重子可以形成10亿零一个重子。我们就是由这些没有被湮灭的10亿分之一的粒子构成的;其余的(连同全部反粒子)都变成了背景辐射。
但这只能在热大爆炸处在冷却过程中(因而具备内在的时间之箭)才得以发生,它和宇宙能量密度下降时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彼此分离的方式有关(见大统一理论)。萨哈罗夫大大超前于他的时代,他的工作直到1978年日本物理学家吉村元彦(Motohiko Yoshimura)独立提出了类似模型才受到应有的注意。萨哈罗夫说明今日宇宙中的物质得以存在所必须满足的要求,是在大统一理论出现前做出的,它不仅是存在热大爆炸的强大理论根据,而且也实际预言(正确吗!)了背景辐射的强度(每一个重子大约有10亿个光子),他的这一洞察力是整个宇宙学中最敏锐的洞察力之一,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授予诺贝尔奖。虽然萨哈罗夫的全部余生多次回到重子不对称性的研究上来,试图将这一思想加以发展,却不得不在1970年代越来越多地分心于更迫切的政治问题。
1980年,作为取缔持不同政见者的一项举措,萨哈罗夫被流放到高尔基城,他在那里一再绝食,要求当局允许他的妻子叶莲娜·博内尔(Yelana Bonner)出国就医。尽管有这些遭遇以及断绝了和其他科学家的联系,他仍然继续发表重要的宇宙学论文,其中包括对蒸发黑洞的特性(见霍金辐射)和影子物质的本质等问题的研究。1986年12月他被米哈依尔·戈尔巴乔夫释放,又开始了争取公民权的运动,同时进行宇宙学,特别是重子不对称性起源的研究;1989年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不久即在同年12月14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