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话》:关于一个春晚节目的感想和评论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本帖共有 1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锁麟囊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595) 发表:2007-02-19 01:46:16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心里话》:关于一个春晚节目的感想和评论
春节晚会进行到十一点多的时候,《心里话》这个节目在心灵上给了我很大震撼。我是刚刚看完这个节目就开始写下这篇文字的,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捕捉我内心的波动,同时也顺带谈谈这个节目的效果和作用,并且谈谈春晚煽情的策略。
  首先,诗朗诵这种艺术形式很少在春节晚会这类娱乐性的大型晚会上面出现,即使出现,也往往是一些令人昏昏欲睡的语言,但这次的确大不一样,这个节目还没有结束,我的眼里就含着泪水。这个朗诵不长,表演者也都是些普通孩子,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当然恐怕更缺乏舞台经验,但正是他们稚嫩的声音和笑脸,再加上一句句实实在在的话,仿佛给人们一股清新又酸楚的感觉。
  正如主持人所说,他们是一群来自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孩子,一张张小脸写满了朴素执著的神情;衣服虽然算不得华丽,但是整洁干净;嗓音同艺术团体的孩子比起来,当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可是真是感觉得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卖了力气努力为大家呈现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他们不会学笑星们还没走进镜头,就冲着观众笑嘻嘻地作揖拜年,而是在主持人的话音一落,摄像机刚刚转向他们的时候,就专注地张开小嘴,开始了节目。
  孩子们的学校不如别人的宽敞,教室没有别人的豁亮,但咱不跟别人比这个,比学习,孩子们可是一点都不差。孩子们的父母没别人的有钱有权有地位,不是大款也不是老板,做的都是最普通,甚至被大多数人视为低贱的工作,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咱的爸妈,孩子们还是要说一声爱爸爸爱妈妈。北京人迎接奥运,我们也应接奥运,我们有我们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一句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和志气。城里人听了外地孩子们的这些话,哪怕心里是对外地务工人员心存芥蒂的,想来也难以控制内心的感情吧。低下头来想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和他们之间到底有些隔阂。孩子们一下子戳破了这层纸,城里人的白眼和不屑在他们那里变成了努力学习争一口气的动力。我们不知道是要为自己的心理感到惭愧呢,还是该为孩子们朴实的决心感到骄傲。
  诗歌开门见山地说道“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一个心理认同的问题简单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一个“我们”,一个“他们”,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加上缺乏沟通,形成了你高我低的社会分层——不仅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更在心理上。但孩子们说“过去”不愿回答,暗示现在已经变了,不怕城里孩子笑话了。这样的转变有两个答案,一是城里孩子相应和谐社会号召,不笑话人家了,另一个是外地孩子自己努力,你笑就笑,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听了后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是后一种可能——前一种有些太不实际了。
  一连几个铺陈,数落校园小、校舍破、教室暗和桌椅旧,欲扬先抑,话锋一转就是学习好,嘿,这你们比得了吗,真有点宏志班的意思,人穷志不穷。之后又马上联系上爸爸妈妈,这才是重点。这些孩子特殊不仅因为社会地位不高,经济状况不佳,更关键是因为他们是城市边缘人的子女。这个节目也是要让人们正确认识这个人群,而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同情者帮孩子。可是有技巧就在这儿,重点的东西咱不说太多,说多了就假了,跟对城里人发牢骚似的,再说一群孩子能怎么说,说得深了,更假,弄巧成拙了。就这样蜻蜓点水,一下就完,转身又说北京奥运会去了。最后又一笔点出和别人“比明天”。这样,观众颇有些动情了,赞叹孩子们的节目精彩,也不由关注到了外地务工人员。
  外地进城工作的人员全国已经达到两亿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社会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是我们的春晚以往似乎对这部分人的关注不够,即使有所体现,也多是表现过年远离家乡的主题,或者被无意间丑化为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谐角。这次让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直接登上春晚的舞台显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表演者和节目内容都真实地正面再现了这一群体。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向下,这个节目也很好地满足了要求,既让这个群体得到了关注和暂时的话语权,也为正台晚会营造了一个小小的煽情。
  坦白地说,光听《心里话》这个名字,人们就不难猜到这是个具备煽情因素的节目,当年《说句心里话》不知道赚了多少人的眼泪。春晚也惯于在欢笑声中不经意间讲几个民间故事,让乐到合不拢嘴,鼓掌鼓不停的观众临时调换一下频道,酸酸鼻子,擦擦眼睛。众所周知,这个情节经常会给人感觉很假,尤其是当观众明显感觉到这个情是一个主持人有意煽起来的时候:女主持人(通常这种任务都会找女主持来完成)走到观众席,对着镜头一连庄严和慈祥地说观众朋友们,在什么什么地方有怎么怎么一件事,我们把故事里面谁谁谁也请到了晚会现场,然后弯下腰,把人家扶起来,一片掌声,插播几个观众抹眼泪的镜头。这种套路已经太老了。这一届的春晚,仿佛没有搞这个,但是《心里话》这个朗诵却的的确确把现场的气氛小小煽了一把,而煽得恰到好处,没有虚假造作的感觉,也没有刻意渲染的嫌疑,就是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且仿佛清泉一样,默默流淌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用小孩子来完成这个煽情任务,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巧妙之举。孩子本身就经常用来营造煽情的场面,因为社会上默认孩子是纯洁的,是不受污染的,是不会说假话的。另外让节目本身煽情,远比通过主持人介绍来得具备亲和力。试想,如果没有《心里话》这个节目,代之以女主持人深情款款泪光闪闪地讲述几个外地务工人员或凄凉或不幸的遭遇,再让几个在镜头上露一下脸,不仅时间花得多,剧场效果还八成不如现在的一半呢。所以,应该说,孩子们的这个节目不仅本身是成功的,放在整台晚会里面来看也是不错的,相信应该是出色地完成了导演要求的煽情任务的。
  煽情归煽情,这样的节目,我个人觉得春晚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正面真实地再现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还不如跟不要出现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很有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缩小,外地进城人员面对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似乎需要更多的是城里人的认识和理解。这个节目(和之前的一个大学生表演的舞蹈《进城》)都属于那种艺术方面不太成熟,但是思想内容上面相当优秀的作品,春晚这样大型的晚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与节目所表现类似的社会群体,同时更多地吸收这样的节目。
人生由来梦一场,虚实莫要细思量。待到有朝梦醒时,回首往事黯神伤。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1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