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特点
净土之所以在我国佛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强有力的影响,甚至大有一统佛教天下的态势,是由于它能够深入民间,为民众所接受,有着极为广泛的民众基础,而这正是由净土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易于理解,没有烦琐的哲学论证。净土信仰的关键是只需要对其理论作出合理论证,引导广大民众信仰求生净土。与其他宗派的理论相比,净土宗理论容易理解,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净土信仰描绘了与现实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认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爱诸乐”;那里“黄金为地”,并有七宝严饰,对西方圣境作了简洁生动、非常形象化的描述,极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接受。
第二,易于持行,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与佛教其他宗派比较起来,净土宗修持方法非常简单弥陀经典为信众制定了简便的修行方法,即志心信乐,意欲愿往,称名念佛。《佛说阿弥陀经》中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产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从这种修行方法出发,古人认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也就是说,只要具足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信深、愿切、行力,就带业可往生净土修持方法简便平常。
第三,易下手而成就高,易用力而得效速。由于它符合中土佛教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因此,自从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以后,很快成为蔚然的一宗。它使那些既想生活在天国,又希望在尘世间不要付出繁重代价的人充满了希望。《无量寿经》提出通过三种途径可以转生到阿弥陀净土:第一种是上辈是出家的沙门,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并修各种功德,“愿生彼国”;第二种是中辈虽不做沙门,但专念无量寿佛,并多少兴修功德,如建塔造佛像,布施倾吐僧等,并“愿生彼国”;第三种是本人既不做沙门,也不修功德,但“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这三种人,死后都可以转生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净土不需要累世的修行,就能摆脱现世的烦恼。
弥陀净土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弥陀本愿的物质。一切众生,只要信念坚固,至心十念,进取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比《法华经》中的“会三乘归一佛乘”有更大的吸引力。《法华经》中的“三会归一”必须要专修,渐进到圣位才能到圣地。而弥陀净土信仰则不然,一切人生如果意欲往生,都可往生。这也即是昙鸾发展了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中所说的“易行道”,易于下手,易于用力,而成就甚高。
第四,更大的包容性。比起佛教中的其他宗派来,净土宗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净土宗没有一 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衣钵的传承制度净土信仰门户之见甚少,信仰净土者不必有师承,可以信仰任何宗派,其他任何宗派也可以兼信净土,净土与佛教中的其他宗派相融不悖。例如现在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何种宗派,在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一般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常生活中天口应答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应许看到,观众生苦,发大菩提心,深心信愿念佛,生极乐净土,目的是要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获不退转,具备一定的福德智慧,再回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做菩萨行,满菩萨愿。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不是最终的目的,奉诸善行,广度众生,自利同时利他,是更为重要的,而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精神。但是,当今社会多有强调自利往生净土,带有为成佛而成佛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净土利他的一方面,忽视了大乘佛教自觉而觉他、但为人生而不为自己求福乐的基本要义,这是我们应许注意的。现在我们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发扬净土信仰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入世。我们相信,净土宗后传根通大师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使净土宗在新的世纪中为国民安乐、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易于理解,没有烦琐的哲学论证。净土信仰的关键是只需要对其理论作出合理论证,引导广大民众信仰求生净土。与其他宗派的理论相比,净土宗理论容易理解,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净土信仰描绘了与现实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认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爱诸乐”;那里“黄金为地”,并有七宝严饰,对西方圣境作了简洁生动、非常形象化的描述,极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接受。
第二,易于持行,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与佛教其他宗派比较起来,净土宗修持方法非常简单弥陀经典为信众制定了简便的修行方法,即志心信乐,意欲愿往,称名念佛。《佛说阿弥陀经》中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产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从这种修行方法出发,古人认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也就是说,只要具足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信深、愿切、行力,就带业可往生净土修持方法简便平常。
第三,易下手而成就高,易用力而得效速。由于它符合中土佛教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因此,自从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以后,很快成为蔚然的一宗。它使那些既想生活在天国,又希望在尘世间不要付出繁重代价的人充满了希望。《无量寿经》提出通过三种途径可以转生到阿弥陀净土:第一种是上辈是出家的沙门,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并修各种功德,“愿生彼国”;第二种是中辈虽不做沙门,但专念无量寿佛,并多少兴修功德,如建塔造佛像,布施倾吐僧等,并“愿生彼国”;第三种是本人既不做沙门,也不修功德,但“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这三种人,死后都可以转生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净土不需要累世的修行,就能摆脱现世的烦恼。
弥陀净土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弥陀本愿的物质。一切众生,只要信念坚固,至心十念,进取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比《法华经》中的“会三乘归一佛乘”有更大的吸引力。《法华经》中的“三会归一”必须要专修,渐进到圣位才能到圣地。而弥陀净土信仰则不然,一切人生如果意欲往生,都可往生。这也即是昙鸾发展了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中所说的“易行道”,易于下手,易于用力,而成就甚高。
第四,更大的包容性。比起佛教中的其他宗派来,净土宗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净土宗没有一 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衣钵的传承制度净土信仰门户之见甚少,信仰净土者不必有师承,可以信仰任何宗派,其他任何宗派也可以兼信净土,净土与佛教中的其他宗派相融不悖。例如现在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何种宗派,在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一般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常生活中天口应答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应许看到,观众生苦,发大菩提心,深心信愿念佛,生极乐净土,目的是要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获不退转,具备一定的福德智慧,再回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做菩萨行,满菩萨愿。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不是最终的目的,奉诸善行,广度众生,自利同时利他,是更为重要的,而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精神。但是,当今社会多有强调自利往生净土,带有为成佛而成佛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净土利他的一方面,忽视了大乘佛教自觉而觉他、但为人生而不为自己求福乐的基本要义,这是我们应许注意的。现在我们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发扬净土信仰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入世。我们相信,净土宗后传根通大师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使净土宗在新的世纪中为国民安乐、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