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觉得我混得不差,但是我想告诉你:不要要读也要去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实验室搞最厉害的新玩具,不然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聊死了。为什么?首先你能被认为可以去读博,说明你智商不差,工作努力,是棵好苗子。十年以后的你,该是什么样的?
1.1 读博的四到五年的时间的日子是这样的(如果顺利的话):
(A)第一年: 好厉害!好棒!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是可以学得很快!每天都学新东西,但是每天都要搞砸一堆东西。
(B)第二~三年:总算不搞砸东西了。开始有好数据出来了,写文章发论文吧!但是改稿子真是全世界最不爽的事情,全都跟女人出门化妆一样,明明没多大区别的,但是还是需要非常耐心地推敲以免出现错误。
(C)第四~五年:可以去开会,去介绍自己的研究,顺便去各国浪一浪,玩得很爽。有很多工作机会,不过……我是女生,我得考虑结婚生子的事情。到底归宿在哪呢? 找到工作又怎么样,去美国欧洲重新开始吗?三观不一致很难找对象。光鲜的外表下是不安的内心。不去的话,在新加坡做博后再想升assistant prof 什么的感觉很难。这时候开始后悔当初怎么不去直接申请欧美著名大学的博士课程而是短视地留在新加坡读博。
1.2. 如果不顺利点话可能是这样:
(A)第一 (more...)
我只是给了一些平庸的案例,这一行优秀的人,难免都要经历relocation
不进入工业界的话,专走学术路线,必须面临relocation。为什么?因为新加坡太小了,就那么几个研究机构,你多转两圈面试就会遇到很多熟人。本来博士就是专精学科,意味着即使聘用方愿意接受只有50% match的候选人,找到互相合拍的机会比面向本科毕业生的职位少很多很多。
此外,学术界需要流动,需要新鲜的想法。英国的某研究所的规定是,即使是PI(不是profeesor称号因为不教书),也不是稳定的工作,一般一个实验室就是6年的合同。6年期满留任的极少,就是整个实验室解散。我觉得很合理,一个课题做久了,会越来越钻牛角尖而忽视了世界对某一方面知识的需求。如今真的不是一辈子写一本书的年代了,科学进步和发展实在太快了。即使你很爱一个课题,做了五年以后你是否要考虑一下它的拓展性和应用性?同时,你还将面临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的竞争和监督。
所以要relocate. 如果你在美国,无非是从东海岸搬到西海岸。如果你在新加坡,估计得去到坐飞机要十几个小时的地方。要不就是读博在欧美读,要不就是博后在欧美做,再要不然就是AP在港澳台做。也就是说,至少有四到六年的时间,你必须换个地方。那么,除了科研以外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的家人呢?孩子呢?孩子的教育呢?房子呢?贷款呢?你有没有考虑到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一类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我们刚出道一无所有的时候显得无所谓,但是随着工作年限和年龄的增长它们的重要性便越来越突显了。
博士毕业的人多数都晚婚,无论男女。一些不算太完整的,经验性的数据(有异议的完全接受,我不是专业调查公司):研究所里的教授/博后夫妻档的比例肯定比同等大小公司里夫妻档的比例高;女博士三十岁以后结婚的比例超过一半(不过新加坡普遍晚婚这个不算太夸张);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三十五岁后依然未婚的可能超过七成--开会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亚裔女教授,华人,印度人,(日韩女教授我没接触过)。相对的,欧美的女教授的婚姻家庭倒是趋近于普通人的状况,生两三个孩子带一个实验室的情况常常有。
没有办法给出多一些生物的博士后来进入工业界的案例。毕竟新加坡不是加州,没有那么多需要生物博士的工业界职位。
我的观点多数局限于我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我不想给个案,那些混得特别好,特别牛,家庭特别幸福,生活特别精彩的人的案例。有些人低调,估计好也不好给你看。医学院的确有高薪貌美已婚女教授;我所有的同事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孩子;搞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年轻未婚的博后比较多;最后如果你注意到各个研究所成员国籍和履历,尤其是教授PI们的话(这些全在他们的个人主页上),会再次印证relocate在科研界真的很难免。讲真,有人去研究过吗,a*star / NUS / NTU 的生物教授以及PI们有哪个是在整个求学科研路上完全没出去过的?
我懒得走。所以我属于平庸的那个。
此外,学术界需要流动,需要新鲜的想法。英国的某研究所的规定是,即使是PI(不是profeesor称号因为不教书),也不是稳定的工作,一般一个实验室就是6年的合同。6年期满留任的极少,就是整个实验室解散。我觉得很合理,一个课题做久了,会越来越钻牛角尖而忽视了世界对某一方面知识的需求。如今真的不是一辈子写一本书的年代了,科学进步和发展实在太快了。即使你很爱一个课题,做了五年以后你是否要考虑一下它的拓展性和应用性?同时,你还将面临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的竞争和监督。
所以要relocate. 如果你在美国,无非是从东海岸搬到西海岸。如果你在新加坡,估计得去到坐飞机要十几个小时的地方。要不就是读博在欧美读,要不就是博后在欧美做,再要不然就是AP在港澳台做。也就是说,至少有四到六年的时间,你必须换个地方。那么,除了科研以外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的家人呢?孩子呢?孩子的教育呢?房子呢?贷款呢?你有没有考虑到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一类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我们刚出道一无所有的时候显得无所谓,但是随着工作年限和年龄的增长它们的重要性便越来越突显了。
博士毕业的人多数都晚婚,无论男女。一些不算太完整的,经验性的数据(有异议的完全接受,我不是专业调查公司):研究所里的教授/博后夫妻档的比例肯定比同等大小公司里夫妻档的比例高;女博士三十岁以后结婚的比例超过一半(不过新加坡普遍晚婚这个不算太夸张);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三十五岁后依然未婚的可能超过七成--开会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亚裔女教授,华人,印度人,(日韩女教授我没接触过)。相对的,欧美的女教授的婚姻家庭倒是趋近于普通人的状况,生两三个孩子带一个实验室的情况常常有。
没有办法给出多一些生物的博士后来进入工业界的案例。毕竟新加坡不是加州,没有那么多需要生物博士的工业界职位。
我的观点多数局限于我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我不想给个案,那些混得特别好,特别牛,家庭特别幸福,生活特别精彩的人的案例。有些人低调,估计好也不好给你看。医学院的确有高薪貌美已婚女教授;我所有的同事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孩子;搞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年轻未婚的博后比较多;最后如果你注意到各个研究所成员国籍和履历,尤其是教授PI们的话(这些全在他们的个人主页上),会再次印证relocate在科研界真的很难免。讲真,有人去研究过吗,a*star / NUS / NTU 的生物教授以及PI们有哪个是在整个求学科研路上完全没出去过的?
我懒得走。所以我属于平庸的那个。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