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讨论的不是总体上谁更好的问题而是在阶层固化方面的好坏分析,校友锁定名额绝对是固化的极大推手,新加坡的入学制度,等于一块蛋糕,好的学校先让校友割去了一半以上,剩下的20+20? 才是让你们再按距离来,这你洗也洗不了。换句话说,只要是要是他们的儿女,直接可以上,你再努力赚钱买房,租房也得往后靠,这不是阶层固化是什么?
你说校友也有没钱的,那么你觉得校友里没钱多,还是非校友里没钱的多呢? 估计是 七三开和三七开的对比。
你说还可以租房,对于租房来说,在租房期间的实际投资比其实是大于买房的。也就是有能力买房的人其实比你租房损耗的财力要少,甚至人家还有得赚,这不是让穷的人更穷,加剧阶层固化?
校友制度真的导致阶级固化?
这个问题还是再仔细想想吧。我反倒觉得正是因为有校友制度,所以那些以前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但是上了好学校的父母他们的小孩才有机会跟他们一样上好学校。如果没有校友制度,上学全凭学区房那才是真的导致阶级固化,上的起好学校的全是家里有钱有能力在1km买房的,经济能力差的家长的小孩就永远没机会上了。
很多人都站在自己作为新移民的角度来考虑校友制度这件事,觉得自己没在本地上过小学所以不能让自己小孩也享受到校友的便利,就开始喷这个制度导致阶级固化。而没有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到这个问题。能够给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条件不好的校友小孩上自己父母上过的学校,难道不是显示了当时执政者在制定政策时的温情么?一家人都是一个学校毕业,和学生全是有钱人家买得起附近房产的,哪个能够更好的传导学校自己的价值观?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很多人都站在自己作为新移民的角度来考虑校友制度这件事,觉得自己没在本地上过小学所以不能让自己小孩也享受到校友的便利,就开始喷这个制度导致阶级固化。而没有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到这个问题。能够给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条件不好的校友小孩上自己父母上过的学校,难道不是显示了当时执政者在制定政策时的温情么?一家人都是一个学校毕业,和学生全是有钱人家买得起附近房产的,哪个能够更好的传导学校自己的价值观?大家可以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