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我先生是英国人,上周他的外公去世了。我想讲讲那位普通英国老人的人生故事,顺便聊聊英国的养老。
外公出生于1926年,比伊丽莎白女王年长一个月。作为一个英国南方小镇平民家庭出身的男孩,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读大学。中学读完,他进入了机械车行成为了一个学徒,学习机车修理。他17岁时的某一天,有一个姑娘推着一辆掉了链条的自行车来到了车行,外公帮她修好了自行车。害羞的外公当时没有和姑娘说什么话,但之后向同事们打听这是谁家的姑娘。几天后外公上班,收到了一封信,是那位姑娘写的。信里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你在打听我,你想知道什么?你为什么不直接来问我?这是我的电话号码。’
不过,还没有机会问姑娘几个问题,几个月后外公一满18岁,就被二战征兵办公室召唤,送到了北非战场。好在那时北非的战役已经结束,外公的工作,是给驻扎在苏伊士运河的英军做军工机械维护。据他说,士兵们那时都不忙,每个周末军营里都会放电影,他一场不漏都去看,成为了一个影迷。休假日里,年轻的士兵们会结伴一起去看金字塔,游览尼罗河。外公看到了一个和英国如此不同的地方,从此心中种下了看世界的好奇的种子。他还和那位自行车姑娘保持了书信联系:后来你们大概也猜到了,兵役结束外公回到 (more...)
外公的生活很美满
很让人羡慕,然而他们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不一样,情怀也不一样。
自小在中国长大的人,骨子里头都是家庭,儿孙满地,享受齐人之福才被认为是幸福的晚年。
感觉新加坡的老年人生活还是单调,但这里安全,便利,很人性化。如果你在北京,譬如需要坐着轮椅什么的,估计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选择北京上海还是新加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自己财力和健康状况,正如文中的外公。
本人认为,既然是暮年,心不必受拘束,该好好玩的地方想去就去,国内有些老人家选择一些滨海城市养老,那里人少消费低空气好,很适合人居住,可以合理的作一个5年或10年的财务规划,看看在哪生活性价比高。不必局限于北上广啊~
自小在中国长大的人,骨子里头都是家庭,儿孙满地,享受齐人之福才被认为是幸福的晚年。
感觉新加坡的老年人生活还是单调,但这里安全,便利,很人性化。如果你在北京,譬如需要坐着轮椅什么的,估计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选择北京上海还是新加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自己财力和健康状况,正如文中的外公。
本人认为,既然是暮年,心不必受拘束,该好好玩的地方想去就去,国内有些老人家选择一些滨海城市养老,那里人少消费低空气好,很适合人居住,可以合理的作一个5年或10年的财务规划,看看在哪生活性价比高。不必局限于北上广啊~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