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游19——印度上海
印度旅游19——印度上海
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位,印度的孟买和上海都有着很类似的一面。地理位置上它和上海一样,都靠着海,地处国家的中部。历史上孟买长期被英国人占领,作为经济和运输的枢纽,这和有着租借地的上海也很类似。孟买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黑社会,上海曾经有清帮红帮。孟买有印度最大的红灯区,旧上海也是个让人堕落的地方。两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欧洲建筑,不过孟买是以英式建筑为主,因为法国人的势力没有渗透过来,葡萄牙的天主教建筑大部分都在Goa。因为这些原因本文题目以印度上海来指代孟买。
孟买,光这个名字我就期待已久了,或车到站的时候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孟买了。从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世界上有孟买这个地方,而且知道它在印度,那个时候恐怕还不知道新加坡为何物呢,可见这个城市的影响力有多大。海港城市孟买长期以来是印度的经济中心,所以声名远播,特别是它的电影工业发展起来后,孟买的名气更大了。我相信在很多印度人眼里,孟买一定是他们的梦想,要想发达一定要去孟买闯一闯。那些早年到孟买闯荡的印度人,如果他们坐船来到孟买的话,不知道他们在海上漂流数天后,会不会像《Legend of 1900》中的欧洲移民一样,面对迷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挥动着帽子,高声喊叫“America— — —!!!”。当然这里自由女神变成了India Gate, 帽子被头巾或者裙子取代。Indian Gate虽然个头不及纽约的自由女神高大,孟买也没有纽约那么富有吸引力,但是在很多印度人眼里,这里就是纽约!相信印度也有拍一个乡下的可爱的傻瓜闯荡孟买的故事,就好像香港和美国都有类似的故事。孟买的城市结构和纽约也有几分相似,他的金融中心和巨大的欧式建筑都在一个好象曼哈顿一样的半岛上。这一带的孟买可以说是印度最干净,最有花园城市感觉的地方,只是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印度其他地方。
孟买的电影制作可谓世界之最,每年生产的长片可以多达1000部,这是好莱坞也无法比拟的,当然是从数量上来说。印度电影投资商在孟买建设了著名的Bollywood, 顾名思义就是Bombay的好莱坞,现在孟买已经改名为Mumbai,不过Bollywood却没有改名字,Bollywood的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人们已经无法把B改作M。和我住在同一间旅店的不少洋人都去Bollywood当群众演员,每天酬劳500卢比以上并且负责工作餐,对于那些长期居住在旅游点,又付不起每天几个美金的床位费用的西方人来说,真是个美差。我要去就没人要了,因为我不是白的。
孟买的电影工业受到孟买黑社会的控制,在孟买地价暴涨后,很多黑社会老大都变成了亿万富翁(我记得香港电影里黑社会老大除了做毒品生意外,最爱买楼收租),于是乎孟买的黑社会开始企业话,就好像旧上海的杜月笙一样,开始涉足金融等行业,于是他们的财富好像滚雪球一样膨胀起来。据说孟买电影界的几位大亨,每次拍片预算都是10亿卢比以上(44卢比等于一个美元),这在亚洲可以说是巨片的预算了。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电影大亨在上个世纪末因为和巴基斯坦卡拉奇的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被印度政府拘役。
我下火车后,在火车站内尝试打车(孟买没有三轮摩托),司机们的要价都贵的离谱,我记得4公里的路程,他要我8美金。于是我走出车站,打了一辆Taxi直奔India Gate旁边著名的泰姬陵豪华酒店,司机估计也知道我只是个破背包的,直接把车停在了酒店街道的对面。也是啊,住这个酒店的人是不会坐火车的,就算作了火车也不会走出车站叫车。这个司机虽然没有火车站里的哥们儿们狠,但是也是很精明。孟买的计程车的表不是算公里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单位,然后他们都有一个表,不同的价钱对应不同的里程。这个司机只给我看的是午夜价钱,60多卢比,要我90(2美金)。我虽然比较迟钝,但是价目表上midnight的价格是红色的,理科的出身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我最后给了司机70,他懒洋洋地要我多给二十,我关上车门就走了,他也没说什么。孟买的计程车还是便宜。
右下角是India Gate, 正面的泰姬陵酒店,我以后可以和儿子说,我当年就住在这里,然后手指向泰姬陵酒店的左边。其实我是住在左边的一家海军招待所。
这家招待所提供110卢比的集体宿舍,由于是欧式的老房子,所以房间里特别的凉快。虽然这里是亚热带气候,房间里挤了十七八条壮汉(我最矮最小,也是唯一的亚洲人),但是一点都不觉得热。他们都说我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在印度背包的中国人,很多人也在其他地方也没见过背包的中国人,我想他们没有什么机会和那些背包的中国人交流吧。很多中国背包客很可能被当作日本人或者韩国人了。
我下铺是个美国老人,应该有60岁了,没想到他也住这里,他家住在迈阿密的富人区,想必应该不会太穷。房间里另外一个年轻人也出没于那个区,不过他只是个打工的,他看起来不想美国人,好像南非的白人。这个人在酒吧里总是讲黄色笑话。。。当着女人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个法国人,英文很烂,有多差呢?比我说的差就是了。他是大概50左右,还是个大学生呢,他利用人生的最后一丝光辉周游全世界。虽然他英文说得很慢,但是他还是很愿意讲,说得后来都没什么人理他了,我了解他的感受,所以我陪他说得最多。法国人很善于讲故事么,他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机场的检查说得神乎其神,我看没几个人会完全相信他的话。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场做过几个月的free job,就是没有薪水,提供食物和住宿的工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你的了。可以尽情享受美国电影里西部农场的生活。他的名字叫马科,他说这是个意大利名字,我马上想起马可波罗。他对我知道马可波罗感到惊奇,他还生活在冷战期间,认为中国政府还如文革时候那样的残酷和愚昧。
最先和我讲话的是个,意大利人,他的弟弟娶了中国人在上海,当我和他谈到中国人出国的问题时,他十分肯定地说,你们中国人不能出国旅游是因为没有护照。。。。。。尽管我和他解释了,不过他似乎还是不能改变没有护照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西方人是这样简单的,有的时候天真而愚昧。
和我说话最多的是个英国人,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一个英国人,要知道我对英国人的印象一向不佳。但是这个英国人不同,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伦敦大学毕业的,现在在亚洲交英文,目前生活在上海。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不过伦敦大学毕业的还是很少的,毕竟在本国能混个好的职位,谁在亚洲打工啊,那些二三流的人才在热衷于亚洲。亚洲能提供相当高的薪水,低廉的生活费,和相当低的所得税,他们还能享受他们国家的福利,这间旅店里这样的人有一大堆,不过很少有这个英国人这么高的学识的,和他聊了很多政治社会问题。他说的一句话很对我的胃口,他说:“我长期居住在国外,过着旅行和打工的生活,我并不想回家乡定居。当然,我爱我的家人,可是我和他们相处太多年了,如果我不出来我很难遇到这么多有趣的人和事,比如说你。”他讲得真对,想来我也7年没有长期在家里住了,每次想回去,却又住不下,虽然家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总压抑不住那颗漂流的心。
2005 mkx 于15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