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伟学长采访报道
龚伟学长采访报道
by: 王子睿
记 者:王子睿
记 录:晖 兰
文字整理:王子睿
见到第一批政府奖学金得主之一的龚伟学长,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Jurong Point一楼的The Coffee Bean里。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次采访,心中全然没有把握,事前虽已将龚学长的资料翻得烂熟,但准备采访概要的时候仍然感觉毫无头绪。然而这一切的忐忑,在见到学长和善的笑脸后,终于还是逐渐缓和了下来。
龚伟,男,现年27岁,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获得了电子工程系(EE)的学士(Bachelor)学位。来新前,龚伟曾在中国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那时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对于一切都还处于新鲜和好奇的状态下,根本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未来,只是打算毕业后,先工作个两三年再看看。即使是稍后拿了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到狮城,龚伟也只是抱着出来看世界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未来仍是茫然一片,“毕竟你很难foresee到十年后的状况。”学长说。
来之前对新加坡的印象如何呢?
“花园城市,环境整洁……”学长一根根地数着手指,“几乎全都是正面的印象。”“这些印象完全都是从外界媒体中得来的吗?”“对,对。”学长笑着点头附和。
那么,等真正来了这边,开始学习和生活后,是否会觉得现实与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很大的落差?
“那倒没有。”听到笔者提出的问题,学长不假思索地摇头否认。他表示自己在来新最初的半年中,与外界的接触相当少,因此对本地社会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认识。生活上适应得很快,气候也不成什么问题,一切感觉和在国内生活时并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回国后过马路要格外小心!”听到学长特地指出这一点,颇有同感的笔者亦会心一笑。
在国家教育学院(NIE)进修了约半年的英语强化课程,让龚伟对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边(的大学)对学生基本不太管。”他如是说,自认当时多少有点儿浪费时间,除了自身的因素,觉得新加坡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责任,认为他们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更加紧些。“但无论如何,那半年中你的英语能力的确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对吗?”学长点头称是,表示毕竟这里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而且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英语。因此在他来新第二年七月进入国立大学就读时,听课方面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了。
大学四年,龚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业的学习上。他提起当时他经常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到学校的Computer Lab里自学Linux的使用和性能,遇到疑难时也得到了很多那里的高手的指点,从而为他现在的工作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也认为,这里大学课程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但不会很注重深度。相较之下,国内大学课本的内容似乎专业性要更强一些。
九七年三月左右的时候,大学本科毕业考试尚未进行,龚伟就已经准备好履历表,开始四处求职了。他得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六月底开始的。对于自己第一笔薪水的数目,龚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月)2050新元!”他不加思索地便报了出来,随即便带有几分愤愤然地谈起了他第一份工作的状况。当时他有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系同学,两人同一年毕业,同一批进入这家公司,同样做的是网络工程师(Network Engineer)的职位,但不知何故,他同学的月薪比他高出了近三百新元,这令他心里暗生不满。再加上在日后的工作中,龚伟对公司高层的管理和办事方式也颇有一些意见,年少气盛的他便于第二年,也就是九八年三月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龚学长还特别提到了两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引以为诫。
一是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几手准备,若没有十分的把握切不可轻举妄动。学长告诉笔者,其实在他最初开始求职的时候(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曾有一家公司的主考官表现得相当热情,在面试的时候与他相谈甚欢,令得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龚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便停止了其它所有的求职申请。谁料近一个月过去了,公司方仍是未有任何讯息传来,一通电话打过去,才得知自己早已落选。一个月的光阴就如此白白地浪费掉了,顿悟之余,龚伟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再次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求职中,直至六月底被之前提到的那家公司所录取。讲到这里,学长又反复强调了好几遍:“一定要记住,在没收到正式的聘书前,决不可因任何因素而自以为是,放弃其它的求职机会。”
学长特别指出的另一件事便是关于PR的申请。在新加坡,不同的公司对于向其内部员工提供PR申请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而第一次工作的龚伟并不懂得这一点。因此在他已经工作了数月之久后,公司方面却表示至少需要半年才可帮他申请PR,而他同届毕业的同学(就职于其它公司)仅仅工作了一个多月便已在公司的帮助下办完了PR的所有申请手续,顺利地成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这也成为促使他稍后主动辞职的原因之一。他告诫我们,如果毕业后有心申请PR,则一定要在求职的时候(就职前)就向公司方面询问清楚相关事宜,才不致日后带来诸多不便。
龚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九八年的四月份开始的,就职的公司恰恰就是他做工业实习(IA)时的公司。这时已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了解得更清楚,也更加有自信,每月2400新元的薪水虽比前一次并未高出很多,但已经让他比较满意了。大约一年后,龚伟再次离职,进入到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里去做事。由于这家公司是刚刚创办起来的缘故,员工的待遇相对来说都很高,龚伟的月薪更是一下跳到了5000新元左右的水平。但这家公司也并未能留住他,在2001年12月,也就是去年年底,龚伟第三次更换工作,进入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担任资深网络工程师(Senior Network Engineer),年薪约在65,000至85,000新元之间,并一直工作至今。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应用到的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大概30%左右吧。”龚伟想了想说。他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其实只是给学生架构一些最基本(fundamental)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据此来确定自己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大学时候的一些课本最好留着,等你工作的时候说不定会很有用。”
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同一行业,前前后后总共做了五年的网络工程师,是否想过要转行呢?龚伟表示自己目前尚未有这种念头。或许将来会考虑逐渐向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方向转化,但他认为目前的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要求个人拥有更宽更广的知识面,对各种技术范畴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的精通。至于创业,龚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和公司管理上并没有什么才能,因此也不会考虑,最多只是做技术项目帮助他人创业。据他所知,与他同届的同学中,的确有一家创业成功的,至今已经做了四年,公司已具相当规模。
在谈到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现状时,龚伟对一切始终都相当满意。收入颇丰,开销不大,感情方面虽仍是空白,但亦已在计划当中。当笔者要求学长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龚学长给了如下的建议:
1. 有计划地做事,最好在实际着手的三、四年前便开始准备;
2. 能力比运气要重要得多;
3. 打开社交圈子,敞开心胸,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4. 工作上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讲究职业道德;
5. 要注重说话技巧;
6. 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但也要用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
总结自己这十年来所走过的路,龚伟表示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除了读书时的那四年多少有一点贪玩,其它方面基本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他带着自信的笑容说。再过一年,他与新加坡政府所签订的合约便期满终结了。接下来,是去是留,又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所感兴趣的,也会是新加坡政府,甚至整个新加坡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自然也与龚伟学长就这个问题详细探讨了他对未来的规划。
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并加入新加坡国籍?
学长表示,留下来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已经熟悉了这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也建立起了相当的人际网络(Contact),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的话,是不会轻易放弃现状的。但他目前还不会想要放弃中国国籍,因为凭借PR的身份在新加坡发展已是足够,而一旦成为新加坡公民,如果将来要回国发展的话恐将会有诸多不便。
这是否意味着,将来会回国发展?
学长摇摇头。“以前一次回家时,我姐姐对我说过一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她对我说:‘如果你是在国内的话,你一定会饿死!’”看到笔者不解的表情,龚学长笑着解释道,由于工程专业(Engineering)是一个内容更新相当快的科目,而目前在这个专业领域还缺少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中英互译标准,这使得我们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完全建立在英文概念基础上的工程师们在与国内进行技术交流时将会有相当的困难,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来适应国内的表达方式。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和新加坡的员工在工作心态上的不同:“当老板向他的员工提出一个问题时,新加坡的engineer考虑的只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国内的engineer则会费心琢磨老板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不过他也认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一个人都需要他自身拥有相当水准的技能才能有所做为,当然,为人处事的能力在哪里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或许在国内这种“关系”的作用会更大些。
提到新加坡的就业环境,他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相当自由和单纯。“谁不爽谁,谁就可以sack谁。”他笑着说,并称这也是他更喜欢新加坡的就业环境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他亦表示了自己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对新加坡就业环境的影响的担忧。像九七年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得新加坡至今仍未摆脱它对本岛经济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失业率频频升高,收入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虽然政府极力采取了种种挽救措施且渐显成效,但若要恢复到五年前的经济水平,恐怕仍需相当时间。另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政府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以及印度尼西亚长久以来的歧视华人问题,都是龚伟心中相当大的几点顾虑。
对于自己的本科学历,龚伟亦感到知足,并不打算继续求学。“在这种商业环境中,文凭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根本无法代表你真正的能力到底有多少。”当笔者提到了现今国内用人单位对自己员工文凭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时,龚伟表示他个人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是极不合理的。
“其实将来会怎样现在都很难说,关键一切还是要看机会。”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龚伟学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或许如此。
by: 王子睿
记 者:王子睿
记 录:晖 兰
文字整理:王子睿
见到第一批政府奖学金得主之一的龚伟学长,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Jurong Point一楼的The Coffee Bean里。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次采访,心中全然没有把握,事前虽已将龚学长的资料翻得烂熟,但准备采访概要的时候仍然感觉毫无头绪。然而这一切的忐忑,在见到学长和善的笑脸后,终于还是逐渐缓和了下来。
龚伟,男,现年27岁,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获得了电子工程系(EE)的学士(Bachelor)学位。来新前,龚伟曾在中国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那时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对于一切都还处于新鲜和好奇的状态下,根本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未来,只是打算毕业后,先工作个两三年再看看。即使是稍后拿了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到狮城,龚伟也只是抱着出来看世界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未来仍是茫然一片,“毕竟你很难foresee到十年后的状况。”学长说。
来之前对新加坡的印象如何呢?
“花园城市,环境整洁……”学长一根根地数着手指,“几乎全都是正面的印象。”“这些印象完全都是从外界媒体中得来的吗?”“对,对。”学长笑着点头附和。
那么,等真正来了这边,开始学习和生活后,是否会觉得现实与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很大的落差?
“那倒没有。”听到笔者提出的问题,学长不假思索地摇头否认。他表示自己在来新最初的半年中,与外界的接触相当少,因此对本地社会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认识。生活上适应得很快,气候也不成什么问题,一切感觉和在国内生活时并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回国后过马路要格外小心!”听到学长特地指出这一点,颇有同感的笔者亦会心一笑。
在国家教育学院(NIE)进修了约半年的英语强化课程,让龚伟对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边(的大学)对学生基本不太管。”他如是说,自认当时多少有点儿浪费时间,除了自身的因素,觉得新加坡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责任,认为他们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更加紧些。“但无论如何,那半年中你的英语能力的确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对吗?”学长点头称是,表示毕竟这里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而且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英语。因此在他来新第二年七月进入国立大学就读时,听课方面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了。
大学四年,龚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业的学习上。他提起当时他经常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到学校的Computer Lab里自学Linux的使用和性能,遇到疑难时也得到了很多那里的高手的指点,从而为他现在的工作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也认为,这里大学课程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但不会很注重深度。相较之下,国内大学课本的内容似乎专业性要更强一些。
九七年三月左右的时候,大学本科毕业考试尚未进行,龚伟就已经准备好履历表,开始四处求职了。他得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六月底开始的。对于自己第一笔薪水的数目,龚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月)2050新元!”他不加思索地便报了出来,随即便带有几分愤愤然地谈起了他第一份工作的状况。当时他有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系同学,两人同一年毕业,同一批进入这家公司,同样做的是网络工程师(Network Engineer)的职位,但不知何故,他同学的月薪比他高出了近三百新元,这令他心里暗生不满。再加上在日后的工作中,龚伟对公司高层的管理和办事方式也颇有一些意见,年少气盛的他便于第二年,也就是九八年三月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龚学长还特别提到了两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引以为诫。
一是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几手准备,若没有十分的把握切不可轻举妄动。学长告诉笔者,其实在他最初开始求职的时候(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曾有一家公司的主考官表现得相当热情,在面试的时候与他相谈甚欢,令得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龚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便停止了其它所有的求职申请。谁料近一个月过去了,公司方仍是未有任何讯息传来,一通电话打过去,才得知自己早已落选。一个月的光阴就如此白白地浪费掉了,顿悟之余,龚伟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再次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求职中,直至六月底被之前提到的那家公司所录取。讲到这里,学长又反复强调了好几遍:“一定要记住,在没收到正式的聘书前,决不可因任何因素而自以为是,放弃其它的求职机会。”
学长特别指出的另一件事便是关于PR的申请。在新加坡,不同的公司对于向其内部员工提供PR申请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而第一次工作的龚伟并不懂得这一点。因此在他已经工作了数月之久后,公司方面却表示至少需要半年才可帮他申请PR,而他同届毕业的同学(就职于其它公司)仅仅工作了一个多月便已在公司的帮助下办完了PR的所有申请手续,顺利地成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这也成为促使他稍后主动辞职的原因之一。他告诫我们,如果毕业后有心申请PR,则一定要在求职的时候(就职前)就向公司方面询问清楚相关事宜,才不致日后带来诸多不便。
龚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九八年的四月份开始的,就职的公司恰恰就是他做工业实习(IA)时的公司。这时已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了解得更清楚,也更加有自信,每月2400新元的薪水虽比前一次并未高出很多,但已经让他比较满意了。大约一年后,龚伟再次离职,进入到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里去做事。由于这家公司是刚刚创办起来的缘故,员工的待遇相对来说都很高,龚伟的月薪更是一下跳到了5000新元左右的水平。但这家公司也并未能留住他,在2001年12月,也就是去年年底,龚伟第三次更换工作,进入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担任资深网络工程师(Senior Network Engineer),年薪约在65,000至85,000新元之间,并一直工作至今。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应用到的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大概30%左右吧。”龚伟想了想说。他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其实只是给学生架构一些最基本(fundamental)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据此来确定自己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大学时候的一些课本最好留着,等你工作的时候说不定会很有用。”
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同一行业,前前后后总共做了五年的网络工程师,是否想过要转行呢?龚伟表示自己目前尚未有这种念头。或许将来会考虑逐渐向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方向转化,但他认为目前的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要求个人拥有更宽更广的知识面,对各种技术范畴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的精通。至于创业,龚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和公司管理上并没有什么才能,因此也不会考虑,最多只是做技术项目帮助他人创业。据他所知,与他同届的同学中,的确有一家创业成功的,至今已经做了四年,公司已具相当规模。
在谈到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现状时,龚伟对一切始终都相当满意。收入颇丰,开销不大,感情方面虽仍是空白,但亦已在计划当中。当笔者要求学长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龚学长给了如下的建议:
1. 有计划地做事,最好在实际着手的三、四年前便开始准备;
2. 能力比运气要重要得多;
3. 打开社交圈子,敞开心胸,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4. 工作上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讲究职业道德;
5. 要注重说话技巧;
6. 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但也要用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
总结自己这十年来所走过的路,龚伟表示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除了读书时的那四年多少有一点贪玩,其它方面基本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他带着自信的笑容说。再过一年,他与新加坡政府所签订的合约便期满终结了。接下来,是去是留,又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所感兴趣的,也会是新加坡政府,甚至整个新加坡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自然也与龚伟学长就这个问题详细探讨了他对未来的规划。
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并加入新加坡国籍?
学长表示,留下来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已经熟悉了这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也建立起了相当的人际网络(Contact),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的话,是不会轻易放弃现状的。但他目前还不会想要放弃中国国籍,因为凭借PR的身份在新加坡发展已是足够,而一旦成为新加坡公民,如果将来要回国发展的话恐将会有诸多不便。
这是否意味着,将来会回国发展?
学长摇摇头。“以前一次回家时,我姐姐对我说过一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她对我说:‘如果你是在国内的话,你一定会饿死!’”看到笔者不解的表情,龚学长笑着解释道,由于工程专业(Engineering)是一个内容更新相当快的科目,而目前在这个专业领域还缺少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中英互译标准,这使得我们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完全建立在英文概念基础上的工程师们在与国内进行技术交流时将会有相当的困难,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来适应国内的表达方式。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和新加坡的员工在工作心态上的不同:“当老板向他的员工提出一个问题时,新加坡的engineer考虑的只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国内的engineer则会费心琢磨老板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不过他也认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一个人都需要他自身拥有相当水准的技能才能有所做为,当然,为人处事的能力在哪里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或许在国内这种“关系”的作用会更大些。
提到新加坡的就业环境,他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相当自由和单纯。“谁不爽谁,谁就可以sack谁。”他笑着说,并称这也是他更喜欢新加坡的就业环境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他亦表示了自己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对新加坡就业环境的影响的担忧。像九七年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得新加坡至今仍未摆脱它对本岛经济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失业率频频升高,收入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虽然政府极力采取了种种挽救措施且渐显成效,但若要恢复到五年前的经济水平,恐怕仍需相当时间。另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政府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以及印度尼西亚长久以来的歧视华人问题,都是龚伟心中相当大的几点顾虑。
对于自己的本科学历,龚伟亦感到知足,并不打算继续求学。“在这种商业环境中,文凭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根本无法代表你真正的能力到底有多少。”当笔者提到了现今国内用人单位对自己员工文凭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时,龚伟表示他个人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是极不合理的。
“其实将来会怎样现在都很难说,关键一切还是要看机会。”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龚伟学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或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