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当然也要有一定的原则,就如谷歌号称“Don’t be evil”而百度也有“竞价排名”。公司最基本目标自然是规避风险,扩大利益;人们最基本的追求往往是健康平安,提高生活。而曾经的我只是想立足他乡,随遇而安。
2009年,经过了一年的工作。那时的公司也再无话可说,给我签了申请PR永久居民所需要的文件。但那一年也是PR永久居民政策正式收紧的开始!同时,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我的薪水总额并没有提高反而比前一年有所降低。此刻2017年,回顾曾经亲身体验还有耳濡目染的永久居民申请案例,大致来说,ICA新加坡移民局看中的条件有以下几类(排名不分先后):教育背景,居住时间,收入水平,工作经验,家庭状况,起源国家等等。
从教育背景说起,早些年的时候,只要是公立大学不论什么学科学历,全职就读毕业以后,学生都会收到PR Invitation Letter——永久居民邀请信,这封信可以让毕业生在找到工作以后立刻申请获得PR永久居民,收到这封信的学生95%以上都会获得永久居民。然而,自从2008年PR大放水以后,由于外来人口剧增,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激发了本地排外情绪。于是从2009年以后政府不再发放或者说只针对极少数的学生发放PR邀请信。不少学生其实从幼年就来到新加坡,那时候新加坡人口总数还少,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为了加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或者引进人才。那时很多就读中学的外国学生都会被邀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生活年限久了还会被邀请成为公民。然而很多家庭毕竟有着浓郁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服兵役,更对中国大国崛起的坚定信念——觉得自己会从中收益,于是便对那时的邀请不屑一顾。的确后来有一部分学生荣归故里,飞黄腾达。然而不少留下的,从小受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生活十多年,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文化,毕业的时候却只能拿着学生签证艰难求职,尴尬异常。这就好像在国内,上完小学到大学,却在找工作的时候被告知没有本地户口不便录用。我本身就遇到过几个求职的Polytechnic那时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小学开始就在新加坡读书,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Singalish——新式英语,以及新式华语,拿着中国护照,却连中国的具体方位在哪儿,“国家”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对于他们而言,十几年的童年到青年,身处异乡。“国家”是回不去了,可是即便回去了,那儿真的是他们的故乡么?新加坡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从小生长的地方,会唱新加坡国歌,会讲夹杂着福建广东话的国语,可是走上社会的时候却是拿着“异国”的护照,被区别对待。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新加坡的陪读妈妈人群。她们尤为艰辛,为了孩子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专职照顾孩子,可谓望子成龙。他们中有些家庭富裕,在这里置业,专心陪读。也有一些家境一般,陪读妈妈中有些还要替别人做清洁工,苦力活,也有些甚至因为生活所迫混迹芽笼。我无意评价孰是孰非,个中酸楚也许只有当事人们自己知道吧。
当PR政策收紧后,很多原先期望留下的毕业生们,便开始为了一席之地努力煎熬。好在他们受过的本地教育赋予了相对于完全没有在新加坡生活过的外国人无法企及的优势,当中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能留下,工作生活。同时,政府虽然收紧PR政策,但是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教育背景,居住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考量。一般来说,本地公立学校如大学NTU,NUS,SMU(后来也有了SIT,SUSS,SUTD)和Polytechnic的学历还是很受政府及雇主青睐的,而且申请工作准证的时候会有很大优势,不过硕士除外,学习时间太短,全职只有一年。大部分时候如果是全职读完4年本科学历(Polytechnic毕业生3年多),或者全职读完3年Poly的Diploma,即便是2009年政策缩紧以后,只要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申请获得PR批准的机率还是相对很高的,而且如果是基础教育开始就在新加坡就读,那么获准的可能性就更大。不过也有道听途说的是,如果曾经拒绝过政府的PR邀请,再申请的时候难度也许会比之前要高一些,当然也还是会比普通外国人的情况要好很多。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另一种情况。除了公立学校以外,新加坡还有无数在教育部监管下的私立学校,但是监管和认可是两回事。大部分私立学校的靠谱度是不得不让人质疑,当然也又不少不错的比如JCU之类,很多毕业生经过自身努力也能出类拔萃。然而更多的时候,不少私立学校的学生可谓不学无术,也许真的是家里资金雄厚,可以让他们肆意挥霍,新加坡的大小夜场经常能发现他们的踪影。如果说富二代家底殷实,自愿撒钱也许无可厚非,别人家的银子,爱咋咋地!可惜或者说可悲的是有些家庭普通,家人处心积虑,辛辛苦苦让他们来读书的,却也玩物丧志。那时候,我接到一个中国的女生打到我们办公室的电话,她会说一些英文,声音朴实,言辞直接地问我可不可以帮她的弟弟找工作。我当时一阵纳闷儿问她,要找工作的不是你么?她说她有工作,一直供她弟弟读书,现在她弟弟刚毕业。怀着好奇,我给她弟弟打了个电话,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和客户及人才都用英文对话。接通电话后,我刚确认完人名,他便立刻问我:Do you speak Chinese?我问他在新加坡读书这么久而且读的是商科,怎么不会说英文呢?他回的倒是挺直率——我没认真学。我想到他姐姐的一片苦心,心里对他一阵反感,便没有再问太多。新加坡的商务语言是英文,很多私立学校用中文授课,入学基本无门槛,目的可见一斑,我就不提名了。居住时间自然是越久越好,但是申请的时候最好还没有丧失劳动力。
至于申请PR时的收入水平,这点没有具体界定,各类条件相互影响。如果是本地及欧美本科学历,特别是工程技术类学科,又能被政府专业机构认可,当然国内不少名校,比如清华,同济,大工之类的相关专业也是被认可的。那么一般来说$3000以上便可一试,同时必须有一定的本地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和薪水必须相匹配,薪水自然是越高越好。这个可以从个人所得税的税单上得以体现。
工作经验来说,工程技术类,IT行业是很受欢迎的,这类工作在本地有很多职位空缺,但油气陨落,半导体进入衰退期,制造业有一定停滞现象,研发将会迎来春天。可能因为历史文化问题,本地部分文化对于工程技术职位有一定偏见,认为只是高级蓝领。另外IT行业加班普遍,工作量大,某国从业人士过多,不被本地人向往。金融理财相关职位就要求有过硬的学历背景,ACCA,CFA之类有较高认可度,同时这个行业从的外国人申请PR时需要相对中级或者高阶的职位。医疗护理相关行业经久不衰,但是更多外国从业人士的是护理,新加坡的行医执照不容易拿到,当然,倘若拿到就蓬荜生辉,申请PR公民指日可待,成为富二代的爹妈!银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以本地人为主。
家庭状况来说,之前提到的,如果配偶是公民或者PR,并且作为担保人,那么申请PR成功的机率将会非常的高。普通申请状况下。一般来说,独身子女会比有兄弟姐妹的难度高一些,考虑到养老压力。结了婚,如果双方都有收入,且收入可观,那会比未婚的机会好一些。结婚有小孩的如果收入很高会比没有小孩的机会高一些,前提是小孩最好是在新加坡出生,但是收入这个时候将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作为起源国家会比马来西亚的影响力弱一些,但比很多其它国家好一些。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不代表任何官方解读!
2009年,工作压力很大,平时下班后,我会一个人从Bugis的办公室步行走到Aljunied 地铁站。顺着Beach Road一直走到Jalan Besar,那时候Sports Hub还没有建好,只有老的Indoor Staduim,一眼望去还是一片空旷,远处见海;或者沿着North Bridge Road一直向东走,会路过一座清真寺,而不远处的鱼头炉,从那时起就让我垂涎,然而一个人的时候一直都没去过。不管怎么走最终会到达Kallang,而转身回望,便是移民局的大楼,每次路过都遥望一眼,期待能有奇迹出现。我依然记得那时走在路上,伴随着耳机音乐,偶尔哼起的“国境之南”。夕阳总是会很早躲在ICA大楼的背后,也许早已知道那年申请结果的他也不愿照亮那幢让我充满希望的大楼。那时的我,薪水优势没有,工作经验不够,居住时间太短,教育背景平庸!6月粉提交申请后,9月便收到了移民局发来的安慰信!
11月份,因为房屋合同到期,而且我不喜欢那家的环境,我便由Tampines搬到了Jurong West。于此同时,我便准备打开另外一条PR申请之路...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ID:maoxian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