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闲着,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并不一定对,供大家思考探讨
李玫瑾说的并不是纯理论,这是根据大量案例总结出来的一些罪犯共性。
亲密感,依赖感,并不是简单的孩子黏谁的问题。这后面代表的是:孩子遇到事情,有困惑的时候更愿意跟谁倾诉;当家长试图讲理时,孩子更愿意接受谁的意见;家长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更有效。
我想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虽然很多人嘴巴都说:我是就事论事,但实际上情感和理性是分不开的。当你对这个人信赖,你更能接受他对你的说教和约束;或者说,当你们有冲突时,你更愿意谅解对方,修复关系。而没有这个情感基础的说教,则很容易导致反感,并且关系一旦破裂就覆水难收。楼上凡人给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说明。这还真不是孩子有独立思想了就一定会叛逆。即独立又不叛逆的孩子多得是,如果父母懂得给孩子一定空间做自己,并能跟子女平等有效的沟通。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一直跟着父母身边长大的不见得就会亲密无间,这也要看家长跟孩子的互动模式。我跟我妈就没法精神上很好的交流,虽然她一手把我抚养大;但我体谅她受限于自身文化教育程度,对孩子的“爱”只能停留衣食住行这个层次,尽管我们冲突不断但从来不隔夜,第二天就翻篇。一直没跟着父母身边长大的,也有回到父母身边一样亲密无间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些人就是很有人格魅力,能迅速的赢得周围人的喜爱,他说啥你都爱听。若父母本身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管教孩子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我的帖子里,主要讲的还是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希望做孩子的好朋友,愿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并在朝夕相处中调整自己,加深理解的父母。
亲密感,依赖感,并不是简单的孩子黏谁的问题。这后面代表的是:孩子遇到事情,有困惑的时候更愿意跟谁倾诉;当家长试图讲理时,孩子更愿意接受谁的意见;家长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更有效。
我想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虽然很多人嘴巴都说:我是就事论事,但实际上情感和理性是分不开的。当你对这个人信赖,你更能接受他对你的说教和约束;或者说,当你们有冲突时,你更愿意谅解对方,修复关系。而没有这个情感基础的说教,则很容易导致反感,并且关系一旦破裂就覆水难收。楼上凡人给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说明。这还真不是孩子有独立思想了就一定会叛逆。即独立又不叛逆的孩子多得是,如果父母懂得给孩子一定空间做自己,并能跟子女平等有效的沟通。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一直跟着父母身边长大的不见得就会亲密无间,这也要看家长跟孩子的互动模式。我跟我妈就没法精神上很好的交流,虽然她一手把我抚养大;但我体谅她受限于自身文化教育程度,对孩子的“爱”只能停留衣食住行这个层次,尽管我们冲突不断但从来不隔夜,第二天就翻篇。一直没跟着父母身边长大的,也有回到父母身边一样亲密无间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些人就是很有人格魅力,能迅速的赢得周围人的喜爱,他说啥你都爱听。若父母本身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管教孩子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我的帖子里,主要讲的还是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希望做孩子的好朋友,愿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并在朝夕相处中调整自己,加深理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