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桐音别馆】漫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 (小论文)
<<始页  [1]  末页>> 

【桐音别馆】漫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 (小论文)一、 什么是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

1.严肃音乐

“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并且,“严肃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
严格地说,严肃音乐并不是按音乐品种或门类来划分的,恰恰是以文化精神未定义的。“严肃的”(Serious)的涵义除了“严肃的”,还兼具“认真的、庄重的、正经的、郑重的、恳切的”、“重大的”、“重要的”。而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偏偏选取“严肃”来表示“serious”,其表层意思与“轻松”、“逗乐”、“轻浮””相反,而其深层意义却是:关注人生意义的、庄严悲壮的、高雅凝重的。艺术哲学家阿诺德豪塞尔指出:“严肃的、真正的、担负责任的艺术必定会卷入生命和人类存在意义之类问题的探讨,这些艺术使我们面对着‘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要求,无论在民俗艺术还是流行艺术中,这种要求几乎是不存在的”。(《艺术史的哲学》)273页)因此,可以给严肃音乐下一个文化学上的定义:严肃音乐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音乐。严肃音乐的文化精神决定了它至高的审美性,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以严格的数理逻辑规律与活泼的生命情趣相结合,它表现着和谐、秩序、变化统一,在运动中展示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松弛与紧张、平静与激动、欢快与悲悯、满足与压抑…。严肃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不是无度的、自然的,必须以美的规律为规范,这类音乐是理性化感情的产物。严肃音乐中的情愫:崇高、悲壮、热情、爱恋、痛苦、大自然、生命、死亡,既是抽象的又以感性的力量触摸人的灵魂,它诱导人们从自然、本能的欲望中解放出来,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获得美感的提升,这正是严肃音乐文化精神的彰显。
笔者以为,所谓的严肃音乐,应具备如下一些特点:第一,严肃音乐应通过它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力和哲理来显示它深蕴的美,对这种美感的领略和感受,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心理准备;第二,严肃音乐应体现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它常常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实际上很难想象脱离时代、脱离民族精神能产生丰碑式的严肃音乐来;第三,严肃音乐被赋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每一个严肃音乐虽产生干历史的某一瞬间,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价值。例如《贝五》虽然产生干他那个时代,但二百年来,那种与命运决战,并以光明彻底胜利而告终的激越乐章,世世代代鼓舞着世间的人们,它丝毫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殒它的光辉;第四,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相比,它具有“凝重”的品格,以“轻漫”为主调的音乐总不会被入们归为严肃音乐的。
2.通俗音乐
然后,我们说说通俗音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众性。(英语中Popular music中的Popular就有“大众的”、“通俗的”、“流行的”含义)即它易于被广大群众理解、接受的
意思。因此和严肃音乐相比.它的传播范围要宽广得多。通俗音乐贴近生活,它以直述的方式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心理、希望、追求、憧憬和意志。以通俗歌曲为例,它的歌词易懂,曲调简易上口,篇幅短小,唱法随意。如民歌、革命历史歌曲、儿歌、校园歌曲乃至流行歌曲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二、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关系

说完二者概念的简单表述,总觉得有什么没有说清楚,尤其是人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某些误解,特别先拿出来作为对二者关系的引子。
人们总是喜欢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之间划上等号,我觉得更是一种极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对古典音乐的第一感觉就是“晦涩、难懂”,如果再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被冠以“严肃音乐”的统称,恐怕今后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将越来越少。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分古典音乐的表达形式以及旋律主题确实是“极其严肃”的,但同样应该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是歌颂、是赞美,拥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无比欢畅的情怀。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题严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乐,也往往想要传达出一种“严肃中的快乐”。譬如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虽然这些作品都饱含着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终无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振奋之感。其实入门之后,听众们就会发现其实古典音乐并不难懂,也并不只有严肃和深沉。
如前所述,在具体分析一件音乐作品属于严肃音乐还是通俗音乐时有时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往往同时具备上述两类音乐的特点。例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有严肃的主题,激越的旋律;它属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但它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中华广大民众心中,它是一把永远吹响的号角。我们都理解它,热爱它。确切地说,它应属于通俗的严肃音乐。
另外的,上述划分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文化、欣赏水平和对音乐感受力的差异而决定的。例如海顿和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在西方各国,当属于通俗音乐范畴,而在我国将它列入严肃音乐也许更恰当一些。上述划分的相对性,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音乐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是近数百年来的潮流。尤其近几十年来,各种现代化的媒体对音乐的传播以及音乐工作者们为音乐的普及所做出的持久不懈的努力,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它使得古典音乐走出封建宫廷和贵族沙龙之后,逐渐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听众。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通过影视的传播和唱片磁带的普及,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阳春白雪”变成了雅俗共赏的“下里巴人”。
说到这里,可能我的意图应该差不多能表述清楚了,当我们抛开“雅乐”、“俗乐”表层的对立关系后,就会发现两者在深层面上的诸多联系,对立只是一种相对和表面的。民间俗乐,为宫廷“雅乐”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沃土,许多宫廷“雅乐”正是在民间俗乐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修饰而完成的。在其本质上,“雅乐”和“俗乐”只是一种场合及效用的转换,并随着这种转换在风格、品味上有所改变罢了。从根源上说,“雅”、“俗”关系正是在这种不断相互交融、互相吸取、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的。人们的“雅”、“俗”观念,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观念意识的不断更新变化,以及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审美理想的改变而使褒雅,贬俗的音乐审美态度也在不断的演化、更新,古代音乐的“雅”、“俗”关系己失
去了传统格局的文化依托。
回到《巴黎圣母院》与《猫》,这两部歌舞剧作品,应当称为是当代通俗音乐的典范了,但是,其表现的无论从内容抑或取材,无疑都是及其严肃的,那么对这样的“雅与俗”我们应当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我觉得,这正是通过通俗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严肃的音乐主题,正是对严肃音乐“人文精神”的另一种方式的传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严肃的通俗音乐”。

二、 作结——感于音乐,与严肃与通俗无关

我总认为听音乐应该选择午夜。因为只有午夜的安谧才能营造出音乐的纯真氛围
,而白天只能充耳不闻地听随处飘荡的嘈杂的流行音乐。准确地说,我也爱听那些直抒胸臆的现代通俗歌曲。但真正能够浸润并改造灵魂的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在你倾心谛听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跟着那节奏起伏与游移。也只有那时刻,方能找到真正超越于凡庸杂乱的生活平面,而将自己真实而完整地托付给音乐。
因此总想伟大的音乐会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瞬间的心灵震颤与升华,不是暂时地逃避现实的残酷的打压,而是给生活本身甚或是未来的理想世界注入了与痛苦决裂,与苦难抗争的勇气,它像那一束束耀眼灿烂的阳光一样,时时刻刻在照耀着我们前行,引领着我们义无反顾地一步一步迈向既定的方向。音乐,无论是严肃的抑或通俗的,只要是你心灵深处那冥冥中想要的,无异于心灵中永恒的阳光。

[ (4-15 17:0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我想问几个关于古典音乐问题看完了你说的以后,觉得了解了不少东西,但是仅限于了解而不是理解。我想问的是如何能够审出“古典音乐”的美来。“譬如贝多芬著名的《欢颂》、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虽然这些作品都饱含着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终无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振奋之感。“,振奋感倒是有,不过我听新世纪,我听摇滚,听雷鬼音乐也会有振奋感。还有,到底怎么或者说从哪里入手才能理解它里面所包含的“饱含着高尚而深沉的哲理”呢?第二,"但真正能够浸润并改造灵魂的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在你倾心谛听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跟着那节奏起伏与游移。"我的问题就是我做不到“在你倾心谛听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跟着那节奏起伏与游移”,而新世纪音乐却能给我这个感觉。第三,把一件名作如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和另外一首很普通的古典音乐放在一起比较,假设从没有人说《第四交响曲》如何如何好,那怎么能说服我《第四交响曲》是如何伟大如何不平凡呢?

当然,我承认对于艺术的理解需要阅历与熏陶,也许听得多了慢慢就会悟出其中的滋味来,但是我现在想听的是一个过来人一个深知其中真髓的人能够画龙点睛的告诉我一些道理,就像北大艺术系教授朱青生在世纪大讲堂里对于现代艺术的讲解,还有徐庆平对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和印象派画派的描述。对于我这个非专业的人来说,当时听了是非常的感动的。

还是觉得艺术作品需要亲临其境去体会那种无法言语的美丽与震撼。就像徐庆平教授所说的,
“印象派,它在绘画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形象、一个颜色,它在这个颜色上面造成了突破,而这个造成突破的画家就是莫奈。莫奈他找到了绘画上面的一个新的道路,就是表现阳光,表现阳光所造成的颜色的变化,他这个最著名的一张作品,叫做《花园中的妇女》,《花园中的妇女》是表现几位巴黎的女孩子,穿着白色的衣裙,上面带点点的,在阳光底下、在花园里面打着伞在那儿休息、在那儿散步这样一个景象,那么这张画为什么能够造成突破呢?他是完全在露天画的,这个画中的女孩子就是以他的夫人卡米埃做模特,打着伞或者是穿着衣服在里面,站在花园里面,周围的环境,草、树全部是实地写生,就在阳光下写生,他为这个挖了一条沟,一张很大的画布放在这个沟里面,可以上下的挪动。我看这张画的时候还是在卢浮宫的印象派馆里面,你进这个馆以后,你的眼睛不由自主的就得跟着它走,那张画在那儿,所有旁边的前面的画全部黯然失色,尽管印象派的画在所有的画里是最亮的,但是跟这张画一比的话,就全部黯然失色了,就吸引你要走到它面前去,很大的一张画。“
我在想,如果仅仅是看书上的照片或者插图,又怎么可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呢。
[Qingger (4-16 13:2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引用 Qingger:我想问几个关于古典音乐问题看完了你说的以后,觉得了解了不少东西,但是仅限于了解而不是理解。我想问的是如何能够审出“古典音乐”的美...)NEWAGE 的歌好像把你送到一个 毫无人烟的地方,让你的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即而恐惧。。。。。。[sami (4-17 12:2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可不可以讲,一般来说
1。严肃音乐是听得人少的,通俗音乐听得人多
2。严肃音乐是中上流社会的,通俗音乐不是
3。严肃音乐流传时间长,通俗音乐流传时间短
4。严肃音乐中跑调就不好了,通俗音乐跑调可能还更红
5。严肃音乐可以被改成通俗音乐,通俗音乐少被改成严肃音乐
6。。。to be continued

remarks: 以上疏于统计概念,并不是指每首特定的音乐。
[省思 (4-17 13:1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引用 省思:可不可以讲,一般来说 1。严肃音乐是听得人少的,通俗音乐听得人多 2。严肃音乐是中上流社会的,通俗音乐不是 3。严肃音乐流传时间长,通...)大量古典音乐作品的素材都来源于民间,可以说是来自通俗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俄罗斯民间舞曲的旋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要素材也都是来自越剧。40年前,上海人人都能哼几句“小别重逢梁山伯,倒叫我,三分欢喜七分愁”,其通俗不言而喻。


舒曼、舒伯特在他们的时代被斥为“写小曲”的,却被我们奉为经典。

海顿的一百多部交响曲倒有不少不怎么“严肃”的,“惊愕”更是揶揄多于音乐。

当代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通俗性和快餐性。和麦当劳一样,流行音乐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3、5分钟内被消费掉,用餐巾抹一抹嘴就可以离开。好的曲子当然以后还会听,但是能让人细细揣摩回味的就不多了。至于能左右一个人的情绪,险些导致悒郁症发作的,究竟是个别。(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自古就有,中西皆有。只不过现在更多地被认同了。)并且,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和快餐性并不妨碍个中精品的艺术性。能经时间考验而得以流传的,便是经典。

而严肃与否,作者心中自然有数,与音乐体裁无甚关系,更无需我们去给他们贴上“严肃”或“非严肃”的标签。
我们欣赏的是音乐本身,不是那张“标签”,更不是想把那标签顺便贴在自己身上。
[寻壑经丘 (4-17 15:4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Y)[寻壑经丘 (4-17 15:4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引用 Qingger:我想问几个关于古典音乐问题看完了你说的以后,觉得了解了不少东西,但是仅限于了解而不是理解。我想问的是如何能够审出“古典音乐”的美...)我不强求自己去欣赏小孩的诗,而是接着看我能欣赏的东西。正在等待机缘。也许只要一瞬间的火花,态度就会完全改变。。。

觉得对音乐也是这样。
[寻壑经丘 (4-17 16:0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引用 sami:NEWAGE 的歌好像把你送到一个 毫无人烟的地方,让你的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即而恐惧。。。。。。)我也很喜欢newage呀,握手。[子非鱼 (4-17 22:2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始页  [1]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