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嘿嘿,翻了一篇旧文章出来~~大家看看吧
<<始页  [1]  末页>> 

嘿嘿,翻了一篇旧文章出来~~大家看看吧这是当年华星(那时候还是个杂志呢)的一个骆姓朋友来找我约稿写的,大概是98、99年
的事儿吧。



武侯祠随笔


虽然本地的电视台天天播报成都的天气情况,不过当我的一些新加坡朋友问我家乡何处
时,我从不指望“四川成都”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能唤起他们对这个地方曾有过什么印象

“那你一定听说过《三国演义》吧?”
“啊,是的。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
“成都就是当时蜀国的都城。”
“啊,知道了。”
于是乎,这一段短短的对话便反反复复的在我的安排下发生了,我也为家乡成都能与三
国文化有如此的渊源而渐渐骄傲起来。
提起这段渊源,就不得不多谈谈成都的武侯祠。
顾名思义,武侯祠,自然是供奉纪念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的地方。外人难免有此结论,然
而事实却不是仅仅如此。如今的武侯祠的大门匾额上清清楚楚写的是“汉昭烈庙”,是汉
昭烈皇帝刘备的祠堂, 而汉昭烈庙的后半部分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侯祠。这种“君臣同庙
而祀”违背封建纲常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说来颇费
口舌,简而言之,历史上的武侯祠与汉昭烈庙本不在一处,后来或因战火毁坏,或因年久
坍塌,这两座祠庙几经重建迁移,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武侯祠的香火都胜于刘备庙,诸葛
亮实在有功高盖主之嫌,这种景象又实在是违背封建礼仪。清朝康熙年间,两庙得以合并
重建,有一种不太严肃的说法是汉昭烈庙在前,武侯祠在后,这样是为了让人们在拜祭诸
葛亮之时,至少也须踏过刘备的门槛。庙中的刘备殿地基虽高,刘备金身虽大,可百姓们
一直称之为武侯祠,而且延续至今。从那时起,武侯祠的规模已大致形成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义美名已流传千古,而他与刘备的相互信任可以说是封
建君臣合作的典范,白帝城托孤是为世人所颂扬君贤臣忠的佳话。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
发现绝不乏诸如此类的精彩篇章,为何独有这一段历经千年而光辉依旧。这不能不归功与
陈寿和罗贯中了。《三国志》为中国古代四大良史之一生动的记录了当时的历史,
而《三国演义》则使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成为被众人欣赏的文学艺术,流传于世。千百年
来,人们念念不忘三国,不仅将传之于街头巷尾酒馆茶肆,也使它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
形成了历史文化韵味十足的三国文化,成了中华文化整体不可缺的一部份。
如今的武侯祠在建国後几经修冶已焕然一新,成为集旅游、文化和研究于一体的名胜。
园中古木林立,郁郁葱葱,红砖碧瓦隐于其中,亭台桥榭错落园中,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松柏常青。此园即有一番山林野趣,也有极浓的文化氛围,是成都市内的第一个好去处。
正如前面所说的武侯祠的前半部份是刘备庙,在供奉刘备的正殿之前,有文臣武将廊,
供奉着刘备当年帐下的名臣大将,这里是武侯祠故事最多,最饶有趣味的地方。除了关羽
、张飞外,文臣有庞统、简雍、吕凯、董和、陈震、蒋琬、董允、杨洪、马良等;武将有
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向宠等。人物纷纭,足见当时刘备
手下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对于众多的蜀国人物,在这里我只想谈谈马超和魏延。
马超字孟起,出身世代名家,是汉朝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超英武过人,《三国演
义》里对他的形容是:“手持长枪,生得面如敷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
马超一生恶战数场,有信、步之勇,然而马超也并非一介武夫,从《三国志》对马超的介
绍中可见其良好的军事素质,在《山阳公记》中,有一段较详细的记载:“初,曹公早在
蒲板,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尽。’遂
(韩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
,吾无葬地也。”此处足见马超之智,然而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却历尽磨难,一生坎坷
。我曾读过一便篇文章,其中提及马超在投降刘备后,虽身居高位,但终因曾为一方诸侯
而深受疑嫉,毫无实权。读后,我深以为然,刘备虽被捧为古之贤君,然而毕竟也是个人
间的政治家罢了,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三国志》中,我们不难发现
在马超投奔刘备后的十余年中并没有什么争战或建树的记录。而在《三国演义》中,马超
在投降刘备后,只曾与张飞一起夺取了汉中。在此后,马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刘备彝
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在罗贯中的安排下进行了在历史上实属子虚乌有的“安居平五路”
,马超因为在羌族中颇有威望而被指派去安抚少数民族的反叛。然后第二次马超在《三国
演义》中出现时,已经诸葛亮在南征云南途中,马超之弟马岱送粮至,诸葛亮提及马超的
死讯。可见马超在跟随刘备的十余年中,确实没有什么功绩。这和马超以前的赫赫战功相
比,实在是暗淡了许多。
马超更大的个人悲剧则在于他的家族的大不幸。马超因为不满曹操的军事挑衅而反叛,
而实际上是曹操有意激起他的反叛然后以国家的名义来征讨他。其父马腾被杀,马超在潼
关战败后,回西凉继续割据一方。然而部下多有反叛,腹背受敌,仅引其弟讨经汉中投奔
张鲁,而在西凉的家属则全被杀害。马超带马岱投降刘备后,张鲁不久也被曹操所降,曹
操竟将马超的妻子赏给了手下,把马超的儿子送给了张鲁,随即为张鲁所杀。此时马超已
是受尽了人间莫大的痛苦折磨,马超在临死时所写的遗书被记录在《三国志》的第三十六
卷中(《蜀书六》),信中写道:“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
微守血食之脉,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一生的坎坷与不幸跃然纸上触目惊心,令人
深深地同情。
魏延,字文长,是蜀国早期的重要将领,曾深为刘备重用。在刘备由荆州入取巴蜀之时
,魏延一路过关斩将,战功卓著。作刘备平定益州后,张飞也击溃曹军而夺取汉中。汉中
是益州北面屏障,所以汉中太守一职则显得十分重要。当时刘备大胆提拔年轻将领魏延。
当魏延获此职时向刘备说:“若曹操率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
王吞之。”(《三国志》第四十卷)这是何等的豪壮。魏延果然不负所托,多次击败曹军,
确保了汉中的安全。然而刘备死后,魏延则再也没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诸葛亮爱其勇武
,但只是将其当作一员可以冲锋陷阵的武将罢了,曾经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直袭
长安”的奇计。魏延深感自己不为这位只善政治调度,不善奇谋诡计的诸葛丞相所器重,
心中不免懊丧。诸葛亮死后,魏延连串的行动失误使他稀里糊涂地被扣上一顶谋反的罪名
,被杨仪指使的马岱所杀。这实属一桩冤案,魏延成了一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武侯祠中
从未立过魏延这位功勋显赫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之身,想来如果刘
备地下有知,也会为魏延鸣不平的。
历史总是留给人以遗憾的。看看这委婉曲折的三国故事吧,如果关羽当时并未大意失荆
州,丢了身家性命;如果刘备不是意气用事,损兵折将于彝陵之战,将蜀国的强大变成了
昙花一现……喜剧也只是一阵笑声罢了,随风即逝,悲剧才能永铭心间,给人无限感慨嗟
叹。这是悲剧的魅力所在,这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追忆唐朝的繁华岁月,却已被冰冷
的历史压得粉碎,只有这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才能使我们得以瞻观一眼世事的本来
面目,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孤寂与凄凉,让我们同享那淡淡的忧伤。
在刘备殿的左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坟墓并不大墓碑也十分的矮小,远谈不上
什么帝王的气概。刘备墓修得如此之简陋,与刘备死时兵薄将寡,四面受敌,国力疲惫的
背景是分不开的。一世英雄,也已是一拱黄土,当年追随他的名臣大将,也不知魂归何处
,只望有幸随风而至,君臣叙叙旧日英雄往事了。
在刘备殿之后,是武侯祠,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后两者都在
邓艾入蜀之时战死于绵竹,同蜀国一起被封进了历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
成其贤如圣,其智如鬼,可以左右天地的奇人。然而历史中的诸葛亮自然与此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诸葛亮精于政治,在蜀国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的拥戴,然而却并十分不善用兵策
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宏愿,数次伐魏,但终因智穷力
弱,收效甚微,蜀国也因此更加疲弱。研究表明。在三国时期,魏国有人口两百多万,常
备兵力十余万,吴国有人口五十多万,常备兵力五至六万,而蜀国只有人口四十余万,常
备兵力四至五万,而且当时生产力较发达的地区仍是中国北方。蜀国仅在成都平原一带生
产力较发达,其它地方多是交通不便、蒙昧荒蛮之地。国力悬殊,蜀国又乏将才,关羽被
杀,黄权在彝陵之战时进退无路,投降了曹魏,蜀中已无上将。与之相敌的魏主曹丕虽不
甚聪明,但远胜于刘禅,而且有曹操留下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丰厚政治遗产。诸
葛亮死后,粗有文武的姜维更是穷兵黩武,蜀国民怨四起,而且姜维取消了魏延设立的防
守汉中的正确方针,使魏军有机可乘,直接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虽短于军事,不过其高尚的人格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却更被人们广
为称赞。诸葛亮死后,他的祠堂还未修起,则士民祭于街头巷尾,蛮夷祭于荒野,来怀念
这位功勋卓著、品格高尚的丞相。后来一位官员访问一位巴蜀遗民,问当年诸葛丞相如何
,那老人说,生时不觉有甚特别,死后才发现无人能及。巴蜀人民对诸葛亮的怀念与尊敬
,并未因为岁月流逝而衰减,宋代苏轼在了解当时的巴蜀民风后写道:“武侯来西国,千
年爱未衰。”陆游诗曰:“我昔驻车筹笔驿(四川广元境内),孔明千载尚如生。”诸葛亮
的贤良与才干,可见一斑。
说不完的三国故事,其魅力吸引了古今无数的名人墨客来武侯祠领略其中的神韵。他们
或低吟于此,或畅谈其间,也留下一些诗文笔墨供後人观瞻。
武侯祠的匾额形成了此地间又一处可供品思玩味的事物。这里简介一二。
刘备殿上有匾额曰:“业绍高光”。指的是刘备的事业继承了汉高组刘邦和光武帝刘秀
的功绩。笔法遒劲有力,为清人完颜崇实所书。
诸葛亮殿有一幅小联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在训诫其子瞻时所说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缩语。此语提出的个人修养标准被世人广泛采
用。
武侯祠里最有意思的一幅对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
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含了极深刻的智慧与寓意。这幅对联的
作者清人赵藩写此联的本意是劝诫当时的四川官员不要实行苛政,要以民心为重。对联的
前半句指的是诸葛亮在南征云南的过程中,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正确方针。
诸葛亮虽善于用兵,但并非一味好战,《道德经》上所讲:“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
器,不得已而用之”。下联的意思是不审时度世所采取的政策过宽或过严都是错误的,治
蜀是需要深思的,暗中引用诸葛亮在治理巴蜀少数民族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
,才最终较好地把握了宽严的尺度的世实。作者巧妙地把握了武侯祠的历史背景与清朝当
时的四川政局的联系,才写出来如此精彩的一附对联。
上次回家,随著那迷迷的细雨,我又去看了看那阔别已久的武侯祠。一切依旧,那苍松
古柏依旧,成都没有名山大川,刻石以记录那旧日迷漫的尘烟;成都也没有亘古不化的冰
川,铭记那昔时的惆怅往事,只有这郁郁葱葱的苍松古柏,仰看云生云灭,低首人聚人散
。我们的目光,大不见宇宙,小不见尘埃,古不知史前,后不知未来,只是寄情于这苍松
古柏,希望它能把那美妙苍凉的故事娓娓道来,醉我心怀。
漫步园中,你会发现,你比以往更爱绿色,无论是小草还是青松。因为这时你会觉得,
爱这绿色,即爱生命。
末了,作为一名成都人,欢迎诸位去成都看看,去武侯祠看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somebodySee (9-17 21:2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原来在成都,住家离武侯祠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但自从懂事就再也没去过了,现在还挺想念的。[帅温柔 (9-17 21:5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引用 帅温柔:原来在成都,住家离武侯祠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但自从懂事就再也没去过了,现在还挺想念的。)想当年,偶还在武侯祠当过一段时间的解说兼导游的……现在却几乎记不起来里面是怎么一回事了……回家有机会再去看看[woshiyizhiyang (9-18 0:2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始页  [1]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