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散记之一:《飘》与亚特兰大桃树街999号“如果我没有坚持去Margaret Mitchell House,那这一趟Atlanta简直是白来了!
这是我在2003年3月24日的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我还记得那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刚刚结束加大的Winter Quarter,我和一个朋友(且称T君)结伴去南部旅行。T是新加坡人,从伯克莱历史系毕业后,当时正在斯坦福的历史系读硕士。他一则没有去过亚特兰大,二则要去查尔斯顿查找一张古老的历史地图,而我之前已经说好要去看望一个在Georgia Tech读书的好友,于是我们便结伴同行。我们在亚特兰大造访的最后一处,就是Peachtree Street 999号:《飘》的作者玛格利特米歇尔的故居。
那是一座清雅别致的红砖房子,坐落在Peachtree Street和10th Street交叉的路口。
这座房子约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易其主。玛格利特搬进去时,房主已将整座房子改成10间Apartment,玛格利特便住在屋角Peachtree Street临街的一间里。其实玛格利特的家庭出身相当优裕,但她拒绝用父亲的钱,一辈子也没有拥有过一座自己的house,始终住在Apartment里。在美国,相较于她的出身和成就而言,这是颇少见的。虽然她在这里居住时不过是屋主的10户房客之一,而且默默无名,然而如今整座房子已完全被女作家的盛名所笼罩:房子取名Margaret Mitchell House,内部连同后面附属的一座小房子都被建成关于她、《飘》和《飘》的电影的纪念馆。
玛格利特自小就对表达、写作有极大的兴趣。与她4英尺11英寸的小身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的性格炽热奔放,几乎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她的第一次婚姻,在结婚的同一年结束,因为丈夫虐待成性;然而玛格利特第二次与John Marsh的婚姻却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1925年,夫妇俩搬进Peachtree Street 999号;1926年玛格利特开始写作《飘》,那年她26岁。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而《飘》是1936年出版的,可以说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房子里收藏着一些黑白老照片。玛格利特的父亲据说性格暴躁,而她的母亲则端庄淑贤,在玛格利特小时候就教她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我听着介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飘》里面Scarlett的父母Gerald O’Hara和Ellen O’Hara的形象来。更有意思的是和玛格利特关系很亲近的一位修女Melani——不错,小说中纤弱却拥有纯净无私的爱心、散发着圣女般光芒的Melani,其名就是由此而来。玛格利特在写作《飘》的时候曾特地征询修女的意见,问能不能借她的名字一用,修女答应了,不过提出一个条件:与她同名的人物必须”very good”,必须非常善良、毫无瑕疵,超凡入圣的完美。端详着墙上Melani修女的照片,温和平淡的面容娴静如水,我不禁悄悄地笑了:许多年来Melani都是我在《飘》中最喜爱的女子,这是就其人而言;虽然在文学批评上,我不能不承认Scarlett和Rhett的形象塑造更光彩夺目。
据说《飘》在全球英语印刷的书籍中销量排第二,仅次于《圣经》;不过T君居然没有读过,所以在他辛苦驱车去查尔斯顿的路上,我便津津有味的跟他讲起这个故事,和那些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永远不会褪色的人物——以爱尔兰血统自豪的Gerald O’Hara带着女儿Scarlett瞭望夕阳里棕红色大地的深情的目光,忘我的为人医病的Ellen O’Hara晚年脸上的憔悴,带着点鲜明的庸俗、却又充满真实的魅惑的Scarlett,身体瘦弱、精神上却焕发出圣洁的光芒的Melani,外表mischievous但内心柔软、深情的Rhett Butler,甚至还有那位极有特色的黑人妈妈——在亚特兰大街头,时常能看到如《飘》中那位复活了似的黑人nanny,圆圆的大眼睛、厚实的嘴唇,圆胖的身体,说话还操着一样的口音!我每次遇到都忍不住盯着看,或蹭在边上听她们讲话,自己也甚至恨不得上前搭一两句才好,也总是弄得身边我的朋友很窘。。。
想来我第一次读《飘》已是九年前的事,印象里中文版本有汉语词典那么厚,初二第一次读,初三时忍不住又读了一遍;来新加坡之后看到英文原著,马上就很高兴地抱回去,不过在年终考试之前只啃了一半,后一半只能囫囵吞枣;上大学后倒是将那部传神的电影反复看过数遍,没有时间再重读原著,虽然想来以现在的英文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看起来肯定会更加有味道。而更重要的在于,随着年月增添,我似乎更深刻的明白那些人物,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说完的话……
2004.9
写在聚会之后,关于“人文旅行” :)
[沈喑 (9-21 21:0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照片
侧面墙上的金字招牌:The Margaret Mitchell House and Museum
Museum的一面墙,里关于《飘》的电影,Scarlett身边的位置是专门留出来让人站过去合影留念的
Margaret Mitchell House, Peachtree Street 999, Atlanta.(真不好意思,我没料到scan的这张居然是有人的…汗……)
[沈喑 (9-21 21:0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这也算是版聚的一大贡献吧,给我们版吹来了一阵新的风气估计要是在原先,这些文章也多半是出现在“桐音”那边的。
希望沈喑的这个系列可以给大家在日后规划旅途时多一点思考的元素,毕竟旅行不仅仅是和古人或者大自然的接触,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和活生生的当地人打交道,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才是填充在时空之中的东西……[庸人 (9-21 21:3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眼睛成心形。。@_@这样红砖白房顶的可爱房子,偶的梦想哇。。
准备努力赚钱。。!![疯狐狸 (9-21 21:4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姐姐也转到桐音一份罢。。:)[疯狐狸 (9-21 21:4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引用 庸人:这也算是版聚的一大贡献吧,给我们版吹来了一阵新的风气估计要是在原先,这些文章也多半是出现在“桐音”那边的。 希望沈喑的这个系列可...)呵呵,毕竟桐音比较冷清嘛庸人,麻烦你帮我转一下,贴图的code我再打一遍很麻烦,谢谢。 ^___^[沈喑 (9-21 21:5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听沈喑jj这样一讲,才感觉出这些名人故居的生气记得小时候老师经常带去张大千纪念馆,每次都是和小同学们疯玩了事,看来下次再回家,可要仔细看看了!
另外就是帮着改了最后一张图片:P
[鱼片粥 (9-21 22:1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厉害,和你比起来我完全是文盲旅行啊。。。>_<[西蜀霸王 (9-21 22:3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引用 沈喑:照片侧面墙上的金字招牌:The Margaret Mitchell House and Museum ...)不好意思,最后一张照片原来有人,现请看楼上鱼片粥修改后的版本 :)鱼片粥你真是厉害呀,太感谢了!说真的贴那一张之前我踌躇了N久亚。。。 >_<[沈喑 (9-21 22:3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那些永远不会褪色的人我觉得与其说小说的人物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倒不如说margaret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一位女作家。但是,似乎像T君那样没有读过《飘》更不了解margaret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毕竟Atlanta的margaret已经年代久远了。
我也是在初中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当时我就觉得书中的人性格是如此的鲜明,给人印象极深。但是,《飘》的结尾却不能令我接受,于是我便找来了她的续本《斯佳丽》。这个后续的故事,虽然最后让rhett和scalett最终在一起,并且重新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却始终让我觉得乏味。我可以看出后续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去分析《飘》、去引发情节,但是,终究无法写得像原著那样神采飞扬。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慈爱而倔强的老o'hara骑马跳过栏杆的英姿,黑妈妈撩起裙子露出鲜红衬裙时候的笑容,还有斯佳丽在广场上为伤员包扎伤口时候无畏无惧。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这些正是这位永不褪色的margaret用她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来的。
很羡慕沈喑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亲自去margaret故居拜访,真是很有价值的经历。
P.S: 周日没能去参加色版聚会实在遗憾,真的是错过了很多很多。[夜丁香 (9-21 22:4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引用 沈喑:不好意思,最后一张照片原来有人,现请看楼上鱼片粥修改后的版本 :)鱼片粥你真是厉害呀,太感谢了!说真的贴那一张之前我踌躇了N久亚。。...)hehe....举手之劳而已 :D[鱼片粥 (9-22 9:3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