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散记之一:《飘》与亚特兰大桃树街999号
“如果我没有坚持去Margaret Mitchell House,那这一趟Atlanta简直是白来了!
这是我在2003年3月24日的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我还记得那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刚刚结束加大的Winter Quarter,我和一个朋友(且称T君)结伴去南部旅行。T是新加坡人,从伯克莱历史系毕业后,当时正在斯坦福的历史系读硕士。他一则没有去过亚特兰大,二则要去查尔斯顿查找一张古老的历史地图,而我之前已经说好要去看望一个在Georgia Tech读书的好友,于是我们便结伴同行。我们在亚特兰大造访的最后一处,就是Peachtree Street 999号:《飘》的作者玛格利特米歇尔的故居。
那是一座清雅别致的红砖房子,坐落在Peachtree Street和10th Street交叉的路口。
这座房子约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易其主。玛格利特搬进去时,房主已将整座房子改成10间Apartment,玛格利特便住在屋角Peachtree Street临街的一间里。其实玛格利特的家庭出身相当优裕,但她拒绝用父亲的钱,一辈子也没有拥有过一座自己的house,始终住在Apartment里。在美国,相较于她的出身和成就而言,这是颇少见的。虽然她在这里居住时不过是屋主的10户房客之一,而且默默无名,然而如今整座房子已完全被女作家的盛名所笼罩:房子取名Margaret Mitchell House,内部连同后面附属的一座小房子都被建成关于她、《飘》和《飘》的电影的纪念馆。
玛格利特自小就对表达、写作有极大的兴趣。与她4英尺11英寸的小身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的性格炽热奔放,几乎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她的第一次婚姻,在结婚的同一年结束,因为丈夫虐待成性;然而玛格利特第二次与John Marsh的婚姻却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1925年,夫妇俩搬进Peachtree Street 999号;1926年玛格利特开始写作《飘》,那年她26岁。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而《飘》是1936年出版的,可以说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房子里收藏着一些黑白老照片。玛格利特的父亲据说性格暴躁,而她的母亲则端庄淑贤,在玛格利特小时候就教她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我听着介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飘》里面Scarlett的父母Gerald O’Hara和Ellen O’Hara的形象来。更有意思的是和玛格利特关系很亲近的一位修女Melani——不错,小说中纤弱却拥有纯净无私的爱心、散发着圣女般光芒的Melani,其名就是由此而来。玛格利特在写作《飘》的时候曾特地征询修女的意见,问能不能借她的名字一用,修女答应了,不过提出一个条件:与她同名的人物必须”very good”,必须非常善良、毫无瑕疵,超凡入圣的完美。端详着墙上Melani修女的照片,温和平淡的面容娴静如水,我不禁悄悄地笑了:许多年来Melani都是我在《飘》中最喜爱的女子,这是就其人而言;虽然在文学批评上,我不能不承认Scarlett和Rhett的形象塑造更光彩夺目。
据说《飘》在全球英语印刷的书籍中销量排第二,仅次于《圣经》;不过T君居然没有读过,所以在他辛苦驱车去查尔斯顿的路上,我便津津有味的跟他讲起这个故事,和那些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永远不会褪色的人物——以爱尔兰血统自豪的Gerald O’Hara带着女儿Scarlett瞭望夕阳里棕红色大地的深情的目光,忘我的为人医病的Ellen O’Hara晚年脸上的憔悴,带着点鲜明的庸俗、却又充满真实的魅惑的Scarlett,身体瘦弱、精神上却焕发出圣洁的光芒的Melani,外表mischievous但内心柔软、深情的Rhett Butler,甚至还有那位极有特色的黑人妈妈——在亚特兰大街头,时常能看到如《飘》中那位复活了似的黑人nanny,圆圆的大眼睛、厚实的嘴唇,圆胖的身体,说话还操着一样的口音!我每次遇到都忍不住盯着看,或蹭在边上听她们讲话,自己也甚至恨不得上前搭一两句才好,也总是弄得身边我的朋友很窘。。。
想来我第一次读《飘》已是九年前的事,印象里中文版本有汉语词典那么厚,初二第一次读,初三时忍不住又读了一遍;来新加坡之后看到英文原著,马上就很高兴地抱回去,不过在年终考试之前只啃了一半,后一半只能囫囵吞枣;上大学后倒是将那部传神的电影反复看过数遍,没有时间再重读原著,虽然想来以现在的英文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看起来肯定会更加有味道。而更重要的在于,随着年月增添,我似乎更深刻的明白那些人物,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说完的话……
2004.9
写在聚会之后,关于“人文旅行” :)
这是我在2003年3月24日的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我还记得那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刚刚结束加大的Winter Quarter,我和一个朋友(且称T君)结伴去南部旅行。T是新加坡人,从伯克莱历史系毕业后,当时正在斯坦福的历史系读硕士。他一则没有去过亚特兰大,二则要去查尔斯顿查找一张古老的历史地图,而我之前已经说好要去看望一个在Georgia Tech读书的好友,于是我们便结伴同行。我们在亚特兰大造访的最后一处,就是Peachtree Street 999号:《飘》的作者玛格利特米歇尔的故居。
那是一座清雅别致的红砖房子,坐落在Peachtree Street和10th Street交叉的路口。
这座房子约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易其主。玛格利特搬进去时,房主已将整座房子改成10间Apartment,玛格利特便住在屋角Peachtree Street临街的一间里。其实玛格利特的家庭出身相当优裕,但她拒绝用父亲的钱,一辈子也没有拥有过一座自己的house,始终住在Apartment里。在美国,相较于她的出身和成就而言,这是颇少见的。虽然她在这里居住时不过是屋主的10户房客之一,而且默默无名,然而如今整座房子已完全被女作家的盛名所笼罩:房子取名Margaret Mitchell House,内部连同后面附属的一座小房子都被建成关于她、《飘》和《飘》的电影的纪念馆。
玛格利特自小就对表达、写作有极大的兴趣。与她4英尺11英寸的小身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的性格炽热奔放,几乎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她的第一次婚姻,在结婚的同一年结束,因为丈夫虐待成性;然而玛格利特第二次与John Marsh的婚姻却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1925年,夫妇俩搬进Peachtree Street 999号;1926年玛格利特开始写作《飘》,那年她26岁。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而《飘》是1936年出版的,可以说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房子里收藏着一些黑白老照片。玛格利特的父亲据说性格暴躁,而她的母亲则端庄淑贤,在玛格利特小时候就教她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我听着介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飘》里面Scarlett的父母Gerald O’Hara和Ellen O’Hara的形象来。更有意思的是和玛格利特关系很亲近的一位修女Melani——不错,小说中纤弱却拥有纯净无私的爱心、散发着圣女般光芒的Melani,其名就是由此而来。玛格利特在写作《飘》的时候曾特地征询修女的意见,问能不能借她的名字一用,修女答应了,不过提出一个条件:与她同名的人物必须”very good”,必须非常善良、毫无瑕疵,超凡入圣的完美。端详着墙上Melani修女的照片,温和平淡的面容娴静如水,我不禁悄悄地笑了:许多年来Melani都是我在《飘》中最喜爱的女子,这是就其人而言;虽然在文学批评上,我不能不承认Scarlett和Rhett的形象塑造更光彩夺目。
据说《飘》在全球英语印刷的书籍中销量排第二,仅次于《圣经》;不过T君居然没有读过,所以在他辛苦驱车去查尔斯顿的路上,我便津津有味的跟他讲起这个故事,和那些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永远不会褪色的人物——以爱尔兰血统自豪的Gerald O’Hara带着女儿Scarlett瞭望夕阳里棕红色大地的深情的目光,忘我的为人医病的Ellen O’Hara晚年脸上的憔悴,带着点鲜明的庸俗、却又充满真实的魅惑的Scarlett,身体瘦弱、精神上却焕发出圣洁的光芒的Melani,外表mischievous但内心柔软、深情的Rhett Butler,甚至还有那位极有特色的黑人妈妈——在亚特兰大街头,时常能看到如《飘》中那位复活了似的黑人nanny,圆圆的大眼睛、厚实的嘴唇,圆胖的身体,说话还操着一样的口音!我每次遇到都忍不住盯着看,或蹭在边上听她们讲话,自己也甚至恨不得上前搭一两句才好,也总是弄得身边我的朋友很窘。。。
想来我第一次读《飘》已是九年前的事,印象里中文版本有汉语词典那么厚,初二第一次读,初三时忍不住又读了一遍;来新加坡之后看到英文原著,马上就很高兴地抱回去,不过在年终考试之前只啃了一半,后一半只能囫囵吞枣;上大学后倒是将那部传神的电影反复看过数遍,没有时间再重读原著,虽然想来以现在的英文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看起来肯定会更加有味道。而更重要的在于,随着年月增添,我似乎更深刻的明白那些人物,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说完的话……
2004.9
写在聚会之后,关于“人文旅行”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