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关于意识流
所在版块:文学艺术 发贴时间:2003-04-08 02:38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楼主功能: 将帖子顶至版面顶部(150华新币/次)
1.意识流简介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指一些在脑海中自动浮现而不受制約的念头。
意识流是一种文字感觉 在英语法语中 往往可以这样 比如上一句句子结构中有一个音节 一个单词 一个意境 一个人称 一个甚至纯粹的语法结构 下一句顺延 形成一种奇特的思维效果 中文很难做 一般号称意识流的 都是说胡话 很少几乎不能做到思维上的连贯性 连翻译也做不到 所以中文的意识流往往会搞的很难懂 其实你去看那些经典作品 并不晦涩
这一路小说并不是随意写两行字就算的 真要做到很难 要达到写作状态 往往需要把心理压迫到极限 在意识流经典作家中象普鲁斯特长期(几乎终身)卧病 弗吉尼亚吴尔芙精神分裂 乔伊斯喝苦艾吸HASHISHI-------
如此才能让感觉变的敏感之极 对读者来说 象我看普鲁斯特已经多年 可是仍然看不到头 只觉得读的时候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比如有时候看到一个场面 怀疑他怎能听到这个 这个视角从“我”一下子转到“他”怎可以?后来有次发高烧 产生幻觉 听力变的十分敏锐 隔壁人说话历历在耳 才体会到 普鲁斯特这里不是在运用人称转换技巧 他不过是在写实 很多人在仿写的时候不知道这个 常常随意驱笔 起作用的不如说是“有意识” 是有意为之 而非客观记录心理状态——让语言跟随意识流动。
读意识流小说领略作者通过写人物的精神,思绪和心理变化,以及作者通过利用故事情节手法折射出的生活、人生、社会,世界种种,要有一定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同时阅历因素博学多识的文学基础及其他学识因素影响也会造成对联想限制不同成度的异向接受。如果意识流小说使人感受到因思路开阔而丰富了联想,并用个人的欣赏角度跟随作者笔下的人物思绪,去放飞联想自由之路,去坦心无际的神情漫游,那么意识流小说带来的是不尽的乐趣。在丰富多样化文学创作途中探寻独到的领地,在阅读的过程中研究新的人生意蕴,其乐无穷。意识流小说往往产飞跃人生故事情节的联想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接受。


2.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3.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

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出现了严重危机。人们逐渐丧失了本性与价值,开始异化为非人,再加上战争浩劫、经济危机、劳资冲突及各种社会矛盾,本来就不正常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受到强烈的扭曲。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众多文学流派,意识流便是其中之一。意识流作家们的创作深受弗罗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通过“内心独白”方式着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内容就是人的潜意识心理过程,把它们按照原始的状态不加保留地传达给读者,是意识流作家的目的。许多意识流作品的内容都是通过对意识潜意识交错的多层次意识流动的描写,用精神分析式的方法挖掘主人公受到压抑的本能冲动。从这一点说,就与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有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弗氏精神分析的影响,都注重心灵的体验与刻画,都擅长描写人的潜意识、性本能、异变心理,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但同时它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意识流派小说旨在展现人物的内在生活本来面目的完整画卷。在他们看来,人物的社会生活只是投映在这画卷中的片片段段、星星点点,而且还是变了形、走了样的,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们复原,再重新组合,才能获得人物社会生活相对清晰的图景。意识流作家们完全打破时空界限,让各种成分、各种内容呈现不规则状态的流动。可以说,根本无情节轨迹可寻。而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虽然也把笔触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内在生活,但他的立根点却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目的是通过刻画人们精神领域的渴求与冲突,展示社会生活逼真而完整的艺术画卷。并且为了达到这两者的统一,茨威格采用了一种框架式的小说结构,精心设计了两个主人公。他让其中之一扮演着叙述者的角色,他是作品真正的主角,读者受到震憾的也是他的心灵激荡。另外一个扮演着解说者的角色,他是贯穿于作品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由他设计谜面,最后揭开谜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既可以尽情呈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读者探幽发微,如入无人之境;又可以打破时空界限,随时收放自如,井然有序。如《夏天的故事》即采用这种框架结构。“我”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开场引出那位修养有素的老先生,引出一段“夏天的故事”;另一方面在于通过“我”的倾听与分析,最后揭开这场爱情游戏的面纱,还它的真面目。而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让读者随着故事的主人公,那位高雅的老先生一起去经历一场心灵的激荡,去领悟一个不平凡的生活插曲。两个主人公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共同组成茨威格激情小说的灵魂。

  再如《心灵的焦灼》,全篇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个是霍夫米勒上尉的兵营生活,一个是他对埃迪特的同情与照拂。情节便在这两条线索引出的两个场景的交替中向前发展,而上尉心灵由同情、激情到彷徨、焦灼的过程就穿插在情节发展中。这样写的好处就在于既有紧张的故事情节,又有扣人心弦的灵魂剖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因此,与意识流的无情节轨迹可寻相比,茨威格的小说情节紧凑,脉络清晰,符合逻辑进程,心绪的流动也呈现出清晰的轨迹,这是他小说创作的一大显著特征。

  其次,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时,茨威格摒弃了意识流作家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而是突出了蕴丰富于瞬间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动的轨迹,也不是意识流手法中的跳跃性流动,而是突出那种瞬间的丰富性。在他看来,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稍纵即逝的瞬间,而这种瞬间又常常是下意识的活动,因此常常被人忽略。但它却往往是人们心灵世界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最渴求的欲念的闪现。在这特定的瞬间,“人物心灵的窗户完全敞开,内心的奥秘都显露无遗”。因此,茨威格认为充满戏剧性和与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是难得有的,它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基于这种认识,茨威格着力捕捉人物那最富孕育性和生发性的瞬间,用凝炼的白描将其精确完美地表现出来。在他的小说中,“那一时刻”、“那一秒”、“那一瞬间”随处可见。如他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口气用了二十几个“那一时刻”、“那一秒”,把陌生女人无可抑制的潜意识暗藏的情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她那离奇的经历变得可亲可信,读后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如他描写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那个年轻的赌徒,一但赢了钱,在那“一秒种里,他的脸忽然容光焕发,变得年轻、平滑润泽,不见皱纹,眼睛开始有了神采……”,而在输钱的“那一瞬间”,“两只手作出一个分外惊人的动作,它们猛然跳向半空,仿佛要抓住一件看不见的东西,随即跌落下来,落时全不用劲,只凭本身重量,力尽气绝地掉在桌上……”。这段精彩的描述形象地表现出了年轻赌徒瞬间的喜怒哀乐和意识深处不可救药的嗜赌如命,同时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结局。可见瞬间的容量是多么巨大!

  正是借助这种蕴丰富于瞬间的创作手法,茨威格才能成功地展现他笔下人物狂暴激烈的内心活动、变幻莫测的情绪纠葛、波澜迭起的感情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精神矛盾,才能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他的生活经历结合在一起,使心理时空达到和谐的统一,从而产生一种立体的美。可以说,这一点既是其创作手法的显著特征,又是其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举和独特之处。

  此外,作为一位心理分析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极富音乐的流动感,跳跃起伏,有高有低。他把人物心理描写和剖析恰到好处地分布和掺揉到对情节的叙述中,使之既没有通常心理描写所惯有的那种情节凝滞的静态感,又避免了只重情节发展而产生的单一感。他的小说分不清哪是叙述,哪是刻画。在叙述中探索心灵的激荡,在刻画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茨威格的作品就完美无瑕了,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缺少“从事重大构思的能力”,这使他过分集中在个性心理的描写上,而忽略了产生这些心理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得题材范围过于狭窄,这是其创作的一大缺憾。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桐音别馆】关于意识流   (8408 bytes , 785reads )
下面的跟贴删了一些,说几句: 子非鱼   (881 bytes , 184reads )
删啦? 我这几天没来, : ( 歧舌   (0 bytes , 115reads )
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省思   (672 bytes , 163reads )
…… 篱畔秋酣   (58 bytes , 192reads )
sigh, 怎么扯到条条框框上面去了.. 歧舌   (2 bytes , 273reads )
Θ_Φ 篱畔秋酣   (0 bytes , 126reads )
:Ψ   (0 bytes , 140reads )
万类霜天竟自由 省思   (637 bytes , 182reads )
如果我说我很感动的话   (172 bytes , 156reads )
的确,我可以把批评的话说得再婉转一点儿。 篱畔秋酣   (536 bytes , 156reads )
这个跟你写的那篇有什么关系呢   (246 bytes , 166reads )
注意阅读   (632 bytes , 168reads )
这个引文本身就有问题   (343 bytes , 176reads )
弗吉尼亚吴尔芙是不是The Hours中的Virginia Woolf? 知非   (95 bytes , 157reads )
是的 沈喑   (159 bytes , 143reads )
Virginia Woolf   (241 bytes , 184reads )
提个不大相关的问题 香陵居士   (326 bytes , 165reads )
我没听过感觉流这个词,所以肯定是意识流的另一种翻译   (0 bytes , 131reads )
不对啊,不能这么讲。。。   (84 bytes , 126reads )
你没回答我的问题啊 香陵居士   (50 bytes , 121reads )
希望斑竹置顶   (72 bytes , 152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