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三国话题:诸葛亮为何屡次北伐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21 楼,当前显示第 10 楼 : 从楼主开始阅读 : 本帖树形列表 : 返回上一页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3-18 01:42:03  10楼 
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好像西晋亡南渡众名士一般。这一点,可以从蜀国的政治集团倾向看出来,本土集团的李严,谯周等大部分是动武的反对者,但是诸葛亮的几位荆州集团的继任者包括蒋琬和费祎,都或多或少的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屯兵汉中,远离成都政治中心而遥掌国事,伺机而动,费祎更是在前方死于刺客之手。 此外,诸葛亮自比的乐毅,管仲,都是贤臣良将,或辅佐王霸之业,或挽大厦于将倾。从感情上,他本身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出师表》千古一篇,情真意切,绝无虚伪之情。 因此,我认为,诸葛伐魏,有自身的感情因素。 再从形式上来看,所谓三分鼎立,这个鼎是不平衡的。魏的实力甚至超过蜀,吴之和。蜀国最弱。而且魏国腹地广阔,经济发达,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实力凌驾两国之上,蜀采取守势,只是拖延死期而已。 从魏国内部来说,一开始是新王朝刚刚建立,难免有可趁之机;另一方面,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从曹睿开始一直处于互相倾轧的状态,容易在内部击破。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就是利用此点先将司马懿除去。在敌国内部有嫌隙时,会比较有机会。 外交上,形势所逼,蜀吴两国的 (more...)
恩,这些理由都比较有道理,也许


诸葛亮是想采取蚕食政策,不断出兵,力争每次都在土地和人口上
有所收获,增强自身实力,安排自己身后的接班人,也确保他们能
坚定不移的执行这一政策(“你办事,我放心”)。不过诸葛亮自
己寿命不长(蜀国谋臣似乎都短寿,法正,庞统,马良。。。),
后继者又每况愈下,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国力日弱,再三勉强出兵
北伐,就有穷兵黩武的嫌疑了,而且战争的巨大负担也全加在蜀国
老百姓的头上了。

还可以补充一点,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和协调似乎有点问题。马谡此
人只可当参谋,不可带兵(好像叶剑英),刘备提醒过“马谡言过
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结果诸葛亮“违众拔谡”,坏了
大事。魏延杨仪,一文一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在世之时
就有矛盾,诸葛亮不能协调,结果身故之后,造成大乱,一死一废,
对于人才资源不是很丰富的蜀国来说,实在是可惜。诸葛亮勤于政
事,废寝忘食,甚至连手下人犯了错打二十大板的事情也要亲自批
示,司马懿知道了后说,这样下去能活得长吗?这是诸葛亮鞠躬尽
瘁的感人之处,也是作为领导者的失败之处。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 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本帖共有 21 楼,当前显示第 10 楼,本文还有 N-1 层楼,要不你试试看:点击此处阅读更多 >>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