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 一直想说两句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3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原非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1939) 发表:2004-10-13 09:02:25  楼主  关注此帖
【原创文学】猫人 猫 人 题记1:“Descendants Of Eunuch Admiral”。 题记2:“梦蝶”。 题记3: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支离破碎的一天。 3:33am 关于一两个梦及其醒来 他最后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是从吉普车的观后镜。你黄色的身影就在那条微湿的石铺小巷上跑啊跑的。他仿佛听到巷子尽头祖父在唤他。那方言挂在湿漉漉的北风上,悠长悠长。他极尽所能转过头去,脖子发出咯咯的声响。他看见了一个魁梧的老人,一身灰白的长袍,脸上有纵横的岁月痕迹,陷下去是暗绿的阴影,蓄着长而蓬乱的头发和胡子,和长袍一样的颜色,带着一脸温和的笑。老人轻声地叫他的乳名,声音如同一条潮湿的舌头,穿透了长长的巷子,强行伸入他的咽喉,到达他的心里。他想着,兴许这就是祖父。一回过神,却发现那枚观后镜空空地悬在头顶,如同一只失神的眼睛,而你那团黄色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 这个情景在多年以后还一直地出现在他的梦里。重复着,夜复一夜。而且每一次都真实得像前一天的事,以致到后来他都记不起这是否真的发生过。想也想不清楚。 不懂为什么,他相信这是一个恶梦。他并没有被惊醒过。梦的最后就只是那条随车而颠簸的石铺小巷,一直地往后退去,一直地,看不到两端的尽头。就像折断的黄瓜,有两个清新 (more...)
唔. 一直想说两句
但又不知道该具体怎么说。

我还是比较喜欢岛人的风格,细腻的风格用在那个题材里非常之清新柔软,用在这里就嫌繁冗。卡尔维诺的金科玉律之一是简洁,(之后还有繁复但是必须在这个基础上)。

我老怀疑东南亚作家们的文字正如此地,一派密密匝匝,辛苦晦涩的景象,让人有阅读障碍。那天在地铁站看到一幅泼墨山水(姑且这么说它),一整幅都给占满了,像喘不过气来。

开始还以为你这篇也是,后来仔细看了,又觉得没他们那样,仍然是轻和细的。描写很见功夫。只是跳进来了就有些跳不出去。举个例子的话,

"那方言挂在湿漉漉的北风上,悠长悠长。他极尽所能转过头去,脖子发出咯咯的声响。他看见了一个魁梧的老人,一身灰白的长袍,脸上有纵横的岁月痕迹,陷下去是暗绿的阴影,蓄着长而蓬乱的头发和胡子,和长袍一样的颜色,带着一脸温和的笑。老人轻声地叫他的乳名,声音如同一条潮湿的舌头,穿透了长长的巷子,强行伸入他的咽喉,到达他的心里。"

要是我写,大概也是这么"用力"的, 因为把形象事件巨细无遗、栩栩如生地描下来,这简直是某些作者的一项至高享受。然而我在想卡尔维诺如果写的话, 会怎么写呢? 大概是传神几笔吧? 或者,也写这么多,但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节奏会完全不同吧?记得很早以前有人提出要取缔形容词和副词。按他的说法,“温和”,“潮湿”,都不用了。那个意思就是说,与其提供形容词之类,让人据之想象,还不如直接呈现想象本身。但是何其难也。

不过说起来, 奇句好句还是不少的。“头顶的那盏无比巨大的灯,像一只光芒四溢的手掌,强行将他压在床上。”我满喜欢这类手法。

还有这个,“所有的车子开始在街上作几何构图。所有的街灯准时熄灭。所有的鸟一起被惊飞起来。所有的树木都往同一个方向生机勃勃。”,实在仍然是诗人的写作,真正能够飞翔的,大概只有诗歌的感觉了。小说里面有诗,就像山谷里有溪流那样,一下子活泼了。

嗯,读得仍然不够仔细,好处不太说得上来。不能算是什么“评论”,就算是就技术细节和你探讨一下吧。共勉之。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原非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1939) 发表:2004-10-13 09:08:21  2楼
唔. 一直想说两句但又不知道该具体怎么说。 我还是比较喜欢岛人的风格,细腻的风格用在那个题材里非常之清新柔软,用在这里就嫌繁冗。卡尔维诺的金科玉律之一是简洁,(之后还有繁复但是必须在这个基础上)。 我老怀疑东南亚作家们的文字正如此地,一派密密匝匝,辛苦晦涩的景象,让人有阅读障碍。那天在地铁站看到一幅泼墨山水(姑且这么说它),一整幅都给占满了,像喘不过气来。 开始还以为你这篇也是,后来仔细看了,又觉得没他们那样,仍然是轻和细的。描写很见功夫。只是跳进来了就有些跳不出去。举个例子的话, "那方言挂在湿漉漉的北风上,悠长悠长。他极尽所能转过头去,脖子发出咯咯的声响。他看见了一个魁梧的老人,一身灰白的长袍,脸上有纵横的岁月痕迹,陷下去是暗绿的阴影,蓄着长而蓬乱的头发和胡子,和长袍一样的颜色,带着一脸温和的笑。老人轻声地叫他的乳名,声音如同一条潮湿的舌头,穿透了长长的巷子,强行伸入他的咽喉,到达他的心里。" 要是我写,大概也是这么"用力"的, 因为把形象事件巨细无遗、栩栩如生地描下来,这简直是某些作者的一项至高享受。然而我在想卡尔维诺如果写的话, 会怎么写呢? 大概是传神几笔吧? 或者,也写这么多,但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节奏会完全不同吧? (more...)
想起来了
记得很早以前有人提出要取缔形容词和副词:
是在斯蒂芬·金谈写作的书里看见的。这可能是他写恐怖小说的不二法门。呵呵。直接,鲜明。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原非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1939) 发表:2004-10-14 08:45:01  3楼
岛人。。。有点矫情抛开文字的技术细节,其内容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岛人”这个词所具有的凝重的文化内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意境未到。。。吹毛求疵,这是我当初刚看完岛人就有的感觉(这个标题很诱人) 想想余华的《活着》,同样都是描述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对生命与生活的理解高下立判,差很多。 当然,再次重申,这是吹毛求疵。。。
这个呀
我觉得一个人眼中一个"岛人"啊.
起码反映了年轻男孩子来这里的那种心境嘛, 而且反映的很好啊.

文学作品再怎么反映社会, 永远都是作者的那一面小镜子晃出来的. 能截多大面, 反映得多好, 既是本事问题, 也受题材所限.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3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