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2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5-01-07 13:37:02  楼主  关注此帖
【桐音别馆】堵上耳朵,这是一部炫目的电影,POTO观后感看完了POTO,坐在本来就空荡荡的影院,看着长长的crew list,我很想知道在POTO电影版规划的时候那些导演,制片人怎么想的?这部电影到底定义为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定义的appreciation观众群到底是Phans还是那些从来没看过POTO的?为什么100分的场景设计;90分的剧本改编;80分的演技;70分的演员面孔;60分的摄影;却配上50分的歌喉。OK,就算导演不打算用音乐来取胜,为什么还要找来Patrick Wilson(PM)这个唯一一个参加过音乐剧POTO的演员来演Raoul这个白开水似的角色,而让一个高音不高音低音不低音的Gerard Butler(GB)来演Phantom这个不要相貌只要嗓音的角色!可惜可叹……差一点就能成为名流千古的电影…… 好吧,我们一分为二来说说这个让Phans either love it or leave it的POTO电影版。 一、视觉的盛宴 舞台剧的一大优势是观众和舞台的物理距离很近,很有现场感;缺点也在距离,视觉距离很远,稍微大一点的hall里面远一点的座位就看不到表情。而且舞台剧在角度,场景布置上都较之电影有劣势,我不得不说电影版在这些优势上做足了文章。 首先用黑白的映像配合影片开始歌剧院陈旧的外景和破败的内景,这很是让我受用的(我本来就喜欢 (more...)
。。。
电影不像电影,歌剧显然不是。。。尤其商业片。

很后悔花了一个下午看之。

不如看两张音配像。。。

随便说说,莫怪莫怪。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5-01-16 14:56:30  2楼 评分:
偶来补丁一下。。顺便排队等一下learn to be lonely。。下次上MSN不知道是哪年了。。(首先不能不说,这句堵上耳朵真是一针见血啊。。!!) 那天看着ending credits里头screenplay是ALW和导演的俩名字一起,就叨咕,怪不得瞅着就奇怪这个东西到底是音乐剧还是电影 - 明显的,两个人一个作为音乐剧卖家一个作为电影卖家的意向在片子里不停打架,从总是在流畅紧凑和平板莫名之间跳来跳去的运镜到不知道是在发展还是在秀场的情节,到80%用唱20%用说的台词,到phantom把Raoul绑起来那一幕三个人明明是在互相对话但是拍成像歌剧一样三个人都对着观众唱歌。。 就像你一开始所说,看到最后也不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定位。。 声音方面我就不提了,楼上楼下专业人士都说了。。IMDB上有人公开说,她把GB的唱段录了下来拿去给一个声乐教授,结论是此人的声音不适合唱歌。。在我看他的主要问题是拼命三郎地想弄出一幅很动情的样子,结果声音和控制都不到位,一点master的感觉都没有,就让人只觉得拿腔作势。。 (不过那首我最喜欢的The Point of No Return舞蹈效果还是搞得不错的说。。) 至于phantom这个角色本身,他是一个非常全能的天才,总之,大概有一点亚森罗平的‘怪盗’或者达芬奇作为一个‘魔术 (more...)
上次我孩子满月,看了您一个帖子。今年考上大学了,才读到您第二篇帖子。激动ing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2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