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关于Sir Edward Elgar之随想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4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5-02-24 06:57:34  楼主  关注此帖
【桐音别馆】关于Sir Edward Elgar之随想
忙了一夜之后,给自己一点犒赏。在安静的清晨,决定完整而完全不受干扰的听一遍Sir Edward Elgar 之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过年前听过、不幸加剧了季节性灾难;今夜状况不错,放过这个indulge的机会委实可惜。当然精神仍然足够的话,再来一套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然后轰然倒下,岂不痛快淋漓!

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位我喜爱的作曲家:Elgar 与 Rachmaninov。突然想到昨日晚餐时与W谈起白先勇——他似乎与Elgar颇成一对,就好像早先时我发现Satie与白石之词风亦甚投契:一种蹩脚的试图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方法,不过在没有时间长篇大论之前、这也不失为一条简捷有效的权宜之计。晚餐时与W谈起,料想白被文学史肯定的高峰在《台北人》;然而私以为对他自己而言,其心灵的极致非《孽子》莫属。白与Elgar尚不如姜与Satie之契合,但若以白之《台北人》观照Elgar的作品如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当然No.1最为有名、不过我听No.4亦甚感之), the Crown of India, Imperial March, Pageant of Empire等;再以白之《孽子》观照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inor 和 Enigma Variations等之结合;再以白《蓦然回首》的集子为代表的散文观照Salut d’amour, Mot d’amour, Canto Popolare, My Love Dwelt in a Northern Land, Chanson de martin & Chanson de nuit, Sospiri 等作品——我想我必须止住以附加一点说明,与其视之为一对一的映照,还不如融合的去看。在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配对之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还说得过去……

能说白先勇像Rachmaninov吗?仿佛不能。这样区别就有了,而问题也顿时简单了:下面我需要发现一位可以与Rachmaninov相对应的……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5-02-24 16:38:46  2楼
OX啊基本没看懂。字都认识。 对了,一直想问个问题,我注意到早报上文艺刊长年累月都是那几个面孔在说话,一个城邦国家,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几百万人却只有几张面孔在说话,使得我对他们有着本能的抵触。他们是不是应该多培养些新人出来讲话,就算大餐好吃,每天都要吃的话,也够人受的。。。。你这学文的有何见解?
“以华人为主体”,不错,不过都是讲英文的
所谓每年培养200个华文精英,大概都是搭中国的顺风车之用吧。一月份小六华文课程改革,连撰写公函的部分都被删掉了,估计将来生意联络都升级使用high-tech, multimedia什么的了……what do you think?

在中国,平时不看点书会被认为挺没文化的、挺掉价的;在岛国,阅读可以算作一项特出的嗜好而获得人们的惊叹呢。。。what do you think?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5-02-24 16:57:03  3楼
在鄙島研習漢學,尤其不易呀!
。。。
楼上的和楼下的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5-02-24 22:42:14  4楼
大嫂,是否加一点说明啊比如契合点在哪里,有甚相似之处等等。 这么光罗列名字实在是看得人头大三倍……
好吧。。Let me try...
北大中文论坛上曾有人这样形容白先勇的写作:“如棉花一般,洁白而温暖”——我个人颇可解其意。然而,对于一个没有用心读过白先勇的人,该如何向他解释呢?文字既没有颜色也没有温度,何来所谓“洁白”、“温暖”?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明白食谱、食评的存在之反讽意味:它告诉我们某个特定的个体认为某样食物应该怎样烹调、或者某样食物留给他的感官印象,但作为读者你最终不能决定那样食物是否真的好吃。滋味如何,你根本无从得知。

请你原谅我毫无保留地说一句,当我看到你帖子中“这样光罗列名字”几个字时…………概括言之,一时无语。我甚至怀疑有没有必要赘述说明——如果你读后认为主帖不过是一堆名字、跟任何人分别古狗Elgar与白先勇、再将两者的作品清单copy and paste放在一起并无区别的话。当然对于一个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文字的丛林里探险的人,更应该体谅阅读与表达上的种种岐径——所以我决定再来说明两句。

我相信研究音乐就和解读文学一样有许多种切入与取径;我这里侧重的,是超越载体媒介的特定属性而体会作品的精神特质,这向我们透露其创造者的内在心灵的存在——所谓契合即由此衡量。

白先勇的《台北人》,最显著的特色在于通过今昔对比和个体的生命所勾勒出的时代性与历史感;我选择Elgar若干雄浑之作与之对应;然而为了准确我必须格外强调他或许是最著名的作品,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其雄浑中别有一份悲壮,它是内省的目光、带着回忆的深厚情怀,这与《台北人》整个集子塑造人物群雕的精神特质颇得合契。

至于《孽子》,我个人以为这会是白最珍重的作品,他花十年心血精雕细琢,其认真与专注程度让我们联想起另一部对白影响深刻的巨著——《红楼梦》。《孽子》扉页上题着: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无家可归的浪子(个别字可能有出入)。你听一下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那种急遽迫近的失丧感与长久徘徊不去、浓得化不开的悲情,或许你不会在第一遍读《孽子》时感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白先勇是怎样一位深情脉脉的作者,你必须深深的潜入《孽子》,那么必然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文字之后汹涌在作品精神底层的这种痛楚意识。我同时想特别指出,Elgar的抒情方式在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中是特出的;某些章节或许在如Serenade in A Major中有一些听来耳熟的段落,但总体而言,Elgar最凝重悲哀的感情在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中得到了最集中的抒发。

第三祖列的多属一些小品。这些庸人应该会很有体会。上次他和疯狐狸推荐Salut d'amour给一个刚刚失恋的网友,后来我很疑惑的问,怎么失恋听这样亮色调的曲子呢?很合适吗?——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时定论尚早。准确地说,听Elgar许多曲目许多次之后我才明白,Salut d'amour可以称之为“一个忧郁的生命中的明亮的一刻”。我提到《蓦然回首》这个集子,就〈蓦然回首〉这一篇散文而言,我想与Mot d'amour大概最为契合;换言之你阅读时同时听这首曲子,我想会很有感触的,对于你听到的、和对于你读到的——不过,这必须是真正的阅读。之前你看我的主帖的那种阅读我想不能算吧……关于这三首,即Salut d'amour, Mot s'amour与Canto Popolare,另有一本文集推荐:沈从文《湘行散记》。尤其在阅读〈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那篇时听Salut d'amour、阅读〈鸭窠围的夜〉(特别是最后若干段)时听Canto Popolare……

我相信倘用心一试,读者兼聆听者会发现我所写的这样一篇额外的说明,实如坡人常讲的:extra。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4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