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呵呵,哈佛校长的言论有道理么?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47 楼,当前显示第 40 楼 : 从楼主开始阅读 : 本帖树形列表 : 返回上一页
作者:香陵居士 (等级:16 - 好恐怖呀,发帖:22662) 发表:2005-03-12 10:58:58  40楼 
是这样的呀,你以为我现在能说倭语啊? ;)什么时候你有空完整的看一场本地还残存的地方戏曲,比如在神庙附近、或居民区搭台表演的,在道教或佛教诸神明过生日或其他庆典的日子,你就知道我所说的绝对不是已经消失了的东西……两年前我做过一次本地潮剧的实地调查研究,报告中仅说明演戏、看戏行为和表演中的很多要素的仪式意义就写了一万三千多字…… 至于使用英文还是中文的问题,我不觉得刻意设限会带来什么好处,或者真能办得到。嗯,我承认我自己首先是掺杂使用两种语文的;但我想说的是,除非局限讨论的视野,不然有很多语词是没有办法找到准确的对应的。此实乃切身体会。举个例子,英文中没有一个词与中文的“心”准确对应;而英文中的self翻译成中文是“己”也是近代才确定的惯例,而其实是有许多问题的。我建议你可以参考萨伊德“Travelling Theories”的理论,或者最近出版的刘禾的书,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唉,又扯远了,晚安。
具有仪式的某些特征=/=是一种仪式
特殊日子的戏曲受到了影响而沾染了仪式的色彩,甚至成为仪式的一部分,但就凭这点根据说戏曲就是某种仪式,实在是很牵强附会。因为过去民众本身就很迷信,在生活中的行为很多带有仪式影响的痕迹,在特殊日子里的很多民间活动更是带有迷信的色彩(也可以说成具有仪式的意味),比如很多农村的妇女在吃饭前要给神佛上香,极其虔诚地上香。如果能够说戏曲是一种仪式,那么吃饭也可以称为仪式了。另外这种说法也和锁麟囊所表达的内涵有所不同。更主要的它不是戏曲的本质特征,而是后来附加上的。戏曲是从民间小调(比如吹腔腔系是从甘肃东部的“咙咚调”(一种民间小调)派生的,东边由陇入秦,走山西,下江西在到苏,浙等地;西线经秦下鄂、蜀等地,秦腔、川剧、汉剧、晋剧、梆子、宜黄腔、乱弹、锡剧甚至京剧都是其某种变种。)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民歌,原本是以娱乐而非仪式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东西不是你看了某本书后按图索骥地去看一两场戏所能了解的。

另外如果你汉语不够好,不能进行完善地自我表达,那么请全文使用英语。汉语中偶尔夹杂一两个英语单词,就如同米饭里的沙子,让人难以接受。
最新推出专栏《倾听索罗斯》 欢迎大家前来捧场!

Yeah!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本帖共有 47 楼,当前显示第 40 楼,本文还有 N-1 层楼,要不你试试看:点击此处阅读更多 >>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