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很少看,更说不出什么好来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8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5 20:55:10  楼主  关注此帖
【桐音别馆】大家圣诞快乐!开个讨论贴,活跃一下气氛近读知堂散文,有《鸟声》一篇,读至“这所谓鸟当然是指那飞鸣自在的东西,不必说鸡鸣咿咿鸭鸣呷呷的家奴,便是熟番似的鸽子之类也算不得数,因为他们都是忘记了四时八节的了。” 不禁心有所感,发得浮生半日呆。 知堂先生的散文,据说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五四以来罕有其匹。我以前是读不进去他的文章的,便读了也说不出好来。现在读他,倒从心里喜欢起来,但依然说不出好。但我想,真的文章如一杯茶,其妙处在品,道一声“好茶”倒已落了第二义了。 不知大家对于新文学,有些什么看法与想法呢?不妨讨论一下。桐音冷清好久了。。。 为了大家有话可说,不妨贴个靶子: 世纪文学60家 排名 作家 专家评分 读者评分 评选结果 1 鲁迅 100 100 100 2 张爱玲 100 97 98.5 3 沈从文 100 96 98 4 老舍 94 94 94 5 茅盾 100 88 94 6 贾平凹 94 92 93 7 巴金 94 90 92 8 曹禺 100 84 92 9 钱钟书 80 99 89.5 10 余华 85 92 88.5 11 汪曾祺 100 76 88 12 徐志摩 85 89 87 12 莫言 94 80 87 14 王安忆 94 77 85.5 15 金庸 70 98 84 15 周作人 94 74 84 17 朱自清 70 74 84 18 郁达夫 78 83 80.5 19 戴望舒 94 66 80 20 史铁生 80 79 79.5 20 北岛 78 81 79. (more...)
很少很少看,更说不出什么好来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也。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也。”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7 10:35:54  2楼
说心里话,那所谓60家,未免貂之不足,狗尾为续。惭愧惭愧。
‘家’太多了,还是应该慎用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0:23:39  3楼
倒想起一个故典来章太炎的学生,国学大师刘文典曾说过这样的话:"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 张辽兄想来也是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的了 :) 刘文典讲红楼梦,"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然后写下"蓼汀花滁"四字,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相较于班主任刘心武的长篇大论,的确是有桃杏之别了。 下次咱们从经史子集挑个话题开贴,张辽兄是必有好桃子与我们分享哪。
惭愧惭愧,本意只在强调前五个字‘很少很少看’而已
其实也看过里面一些人的作品,但也的确没有什么感觉。

个人觉得读书就好比吃饭,好吃的东西大都不健康,健康的东西又大都不好吃。吃东西为了好吃而不顾健康目前而言还问题不大,可就读书而言,我是只求健康,不求好吃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0:28:06  4楼
说得好。有见地。 趄以为,白话诗仿佛哪吒。一,是个怪胎,因诗歌——就我看过的来说,非古旧体诗我看得极少——罕有无韵的,偈子,部分禅诗例外;二,是个灵童,因押韵乃为艺术之考量,而未必押韵则更利于思想精神之表达,故偈子或禅诗未必押韵,所谓不以词害意是也。文字已隔一层,何况韵文乎?因此,若单论以心传心,则此怪胎——新诗——实乃诸体裁之中极佳者。天上掉块砖头砸死十个诗人,写诗的比看诗的多,这未必不是好事儿。正所谓坐片刻不分你我,品一盏各走西东,此之谓也。 而古人之旧体诗词,则似古酒,读之自醉,有陶醉者,有迷醉者,当然也有所谓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之沉醉者也。
说得好(z)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0:41:02  5楼
国学大师的文笔当属于基本功最近看两本书:钱宾四先生《人生十论》和冯芝生先生《人生哲学》。看这神鬼巨匠的著作,颇有此感。
我有一种偏见
哲学家没有不精通历史的;历史学家罕有不善长文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历史>>文学。

“文以载道”,文倘不能载道,而仅被用来满足人们低级需求和欲望,何益之有?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0:42:53  6楼
【桐音别馆】大家圣诞快乐!开个讨论贴,活跃一下气氛近读知堂散文,有《鸟声》一篇,读至“这所谓鸟当然是指那飞鸣自在的东西,不必说鸡鸣咿咿鸭鸣呷呷的家奴,便是熟番似的鸽子之类也算不得数,因为他们都是忘记了四时八节的了。” 不禁心有所感,发得浮生半日呆。 知堂先生的散文,据说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五四以来罕有其匹。我以前是读不进去他的文章的,便读了也说不出好来。现在读他,倒从心里喜欢起来,但依然说不出好。但我想,真的文章如一杯茶,其妙处在品,道一声“好茶”倒已落了第二义了。 不知大家对于新文学,有些什么看法与想法呢?不妨讨论一下。桐音冷清好久了。。。 为了大家有话可说,不妨贴个靶子: 世纪文学60家 排名 作家 专家评分 读者评分 评选结果 1 鲁迅 100 100 100 2 张爱玲 100 97 98.5 3 沈从文 100 96 98 4 老舍 94 94 94 5 茅盾 100 88 94 6 贾平凹 94 92 93 7 巴金 94 90 92 8 曹禺 100 84 92 9 钱钟书 80 99 89.5 10 余华 85 92 88.5 11 汪曾祺 100 76 88 12 徐志摩 85 89 87 12 莫言 94 80 87 14 王安忆 94 77 85.5 15 金庸 70 98 84 15 周作人 94 74 84 17 朱自清 70 74 84 18 郁达夫 78 83 80.5 19 戴望舒 94 66 80 20 史铁生 80 79 79.5 20 北岛 78 81 79. (more...)
可否介绍一下这60家的作品?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4:48:34  7楼
晕倒,忘记标记了,重来参见这样一篇文章 “懂”与“通”是两个概念。哲学家必然懂历史,却未必通历史。 (more...)
此文以前我看过,但我并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愚以为作者对于两钱一冯的比较是一种近似于‘事后诸葛亮’的比较,顺便捎带着发一发自己心中的牢骚而已。冯友兰先生当时是自愿留在大陆的,以当时他的学术地位,学术成就而言,应当是国民党抢运的国宝之一,他有没有后悔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张辽 (等级:12 - 登峰造极,发帖:4471) 发表:2007-12-28 15:07:22  8楼
这个倒是可以讨论一下参见这样一篇文章 “懂”与“通”是两个概念。哲学家必然懂历史,却未必通历史。 (more...)
我以为哲学家必定要站在先辈哲人的肩上
那么他对历史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就得有‘相当的认识’吧?也许他们并不如历史学家那么史料纯熟,也许他们并不专攻历史的某一阶段或者方面,但这些哲学家对于历史的‘思’应当是不逊于,甚至是超过历史学家的。

我所说的‘通’更准确的意思接近于‘相当的认识’,可惜‘相当的认识’似乎也很模糊,可意会不可言传吧;但如果称之为‘懂’的话,又显得程度低了许多,反不如‘通’合适。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8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