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倒是跟你相反我觉得曲子是强项,词是弱项--虽然也不是很弱,因为原剧给了个很坚实的基础。只是我个人对于一些词都不是很满意。
但是曲子,我觉得在华语音乐剧当中算是比较突出,层次非常多,而不是你认为的少。我喜欢的正是它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音乐的重复交叉使用。
比如,《我是老九》一曲,包含了全剧的很多旋律。“木偶戏是游乐园,千变万化傻了眼,想演谁就随便挑选”一曲,旋律正是师傅的主题。“为了给,父亲年老,这辈子有一点小回报”,旋律正是父亲的主题。结尾的曲子是《寄托》的主旋律等等。
再比如,《寄托》(我和两个姐姐)、《飞得比我高》(我和父亲)当中重复出现的笛子声,正是老九的主题。此主题也出现在《剪断操线的木偶》的前奏,也出现在最后《小鸟死了》的背景--老九说“有个男孩,在森林,听到歌谣”……
我觉得这样的重复,不是单一,反而加深了剧的力量与关联。
更隐秘地,老九三次赴考的主旋律(“pressure、压力、引力和动力……”)在《剪断操线的木偶》的结尾老九控诉的部分顺畅地出现--“像个 木偶 被操线操纵,在做 什么 自己也不懂”,这样的呼应我感到非常震撼。
你说相同的旋律很多,但是全剧只有二十二首歌,不同的旋律就有大约十数个,这样� (more...)
哦。。。看来是我的耳力太差了
是的,里面的和声处理还是很好。非常有音乐剧的感觉。是有层次感。配器也不算差。 但就像他的内容一样,太多幕都是为了一个点, 就是,家人在老九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 有几段,都是为了一个主题。 让我觉得太多了。已经饱和了。 其次,总是感觉头重脚轻,总是觉得家人对老九的期望的表现,占了七成,而为什么老九喜欢木偶戏,怎么样的喜爱,却两成都没有, 抗争太少。我反而在听老九的爸爸要靠抽鸦片来提神的时候,觉得老九应该少想一点自己, 让家人更加快了一些。。在自我跟家人的期望之间,根本都不平衡。老九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渴望, 或者,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迷茫。冲突上面,不能让人感觉到那种势均力敌。
回到曲目上来,旋律的线条,我还是很欣赏的,尤其是开始的时候。我期待更多一些,尤其是到高潮的时候,在情绪上的变化,而由于内容上,矛盾并不是势均力敌,让人觉得,由始至终, 没有转折,没有高潮。在老九逃跑的时候, 我期待的是一种不同节奏,不同感情方式的表达方式的东西,也许,转调会好一些, 然而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一次次的重复,相同相似的结构,相同相似的调式。虽然我们应该追求整部音乐剧的基调的统一,但那并不意味着不要有变化。在这里,我觉得音乐对于剧情的转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舞台的布景,也无从让我感到明媚, 或者阴暗,除了在考试的时候,其他时候,都是亮亮的。单一布景,视觉效果上没有刺激。 象征性的道具,做得也太简单,太象征性质了, 感觉缺少细腻的处理。虽然,我还是挺欣赏有些细节上的处理。但鉴于我看到的是最差的一场,也没有太多可说的。
晚上有空再多说一点,但重点地我都说了。
回到曲目上来,旋律的线条,我还是很欣赏的,尤其是开始的时候。我期待更多一些,尤其是到高潮的时候,在情绪上的变化,而由于内容上,矛盾并不是势均力敌,让人觉得,由始至终, 没有转折,没有高潮。在老九逃跑的时候, 我期待的是一种不同节奏,不同感情方式的表达方式的东西,也许,转调会好一些, 然而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一次次的重复,相同相似的结构,相同相似的调式。虽然我们应该追求整部音乐剧的基调的统一,但那并不意味着不要有变化。在这里,我觉得音乐对于剧情的转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舞台的布景,也无从让我感到明媚, 或者阴暗,除了在考试的时候,其他时候,都是亮亮的。单一布景,视觉效果上没有刺激。 象征性的道具,做得也太简单,太象征性质了, 感觉缺少细腻的处理。虽然,我还是挺欣赏有些细节上的处理。但鉴于我看到的是最差的一场,也没有太多可说的。
晚上有空再多说一点,但重点地我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