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我微薄之力也来推广一下立体象棋
序:近日有朋友重提立体象棋的推广,大家都感到前景不错,困难不少。在这里,借用论坛,再次做个宣传,望今后出强人能够继续推广出去。-- 卷心菜
下文写于2-7-2009
作者:陈连山
中国象棋立体化的构思
新加坡象棋总会前秘书长陈团生先生在上届亚洲象棋赛中曾撰对联:“象局无常恰似人生写照,棋思善用绝非纸上谈兵。”这副对联道出广大象棋爱好者的当思及应为。藏头诗指的当然是中国象棋。那国际象棋(西洋祺)呢?西洋祺是否也变化无常呢?道理应该是同样的。但为什么中国象棋只流行于亚洲几个国家而已,而西洋祺却流行全世界百多个国家。道理在哪里?难道西洋祺比中国象棋更好玩吗?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中国象棋值得推广到国际吗?能与西洋棋一较长短码?试想它们同为32个棋子,西洋棋的兵种是国王、皇后、主教、马、城堡、士兵共六种,棋子分黑白两色行于8x8的64格内。而中国象棋的兵种是将(帅)、士(仕)、象(相)、车(伡)、马(傌)、炮(砲)、卒(兵)七种,用上了14个汉字,分红黑两色,行于9x10的90个交叉点上。论游戏规则,有许多相似之处;论变化,中国象棋行棋范围较大,又有多一种炮是西洋棋所没有的。(据考:中国象棋早在700年前宋朝已定型。当时的砲和现今的火炮飞弹其兵种精神是一致的思维,至今毫不落伍,兵推实战更具变化。)那么,有较宽广的战场,又有较多的兵种,显而易见应当更好玩才对。然而何以它只盛行于华族?归咎是棋具的问题,因为中国象棋是文字棋。换个角度来讲,西洋棋如果也是文字棋,是否会减低了行棋的趣味及美感?反之,文字棋的中国象棋如果开创出一套合适的立体象棋是否能改变现况?(请注意:这里提出的合适的一套是指具备了容易识别,容易学,行棋时手感好,不易倒棋,不易损坏,易于生产,且放大缩小时棋子能不变规格,容易记谱,容易上网,合乎美感,又能隐喻华族传统文化内涵,融诸多条件于一身,再得大众认可共识的棋具。)
提倡立体象棋的概念或许早已有之,但实际付诸行动的人是高信疆先生(台湾的报人、改革者,被誉为平面媒体纸上第一人)1988年曾来新加坡报业中心,举办立体中国象棋大展,展出一百多副各式设计,设计者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艺术家,当时轰动棋界。然而光景也就只昙花一现,二十年了,未见成效。时至今年三月,高信疆先生故去,杜南发先生多次撰文追悼,其中提及高先生的遗憾:未能将立体象棋推上国际。其实,中国也有商家和棋会推动立体象棋,也未见成效。何故?笔者认为这是设计思维方向和推行地点的问题。
首先看设计思维:那些设计棋子的艺术家未必会下棋,所以五花八门的棋子好看而不实用,不易识别,不易生产,不具代表性,致使问题更趋复杂,最终棋具只能成为收藏或摆饰品。
再者推行地点不能只在华人区,如中港台。凡纯华人区都会觉得立体象棋是多余、麻烦或有损中华文化的(有废除文字的罪嫌名),甚至批为媚外行为。而他们不思文字棋确确实实是推广中国象棋的最大障碍。(比方说,印度和缅甸也有文字棋,也很好玩,但得先学会印度文字或缅甸文字才能玩。是否就因此使人觉得多了一层障碍而令人裹足?)
新加坡是最佳的推行起点,因为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国家,且各族和谐相处,政府也大力推动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因此是推广象棋与实践的好地方。笔者认为可以先从非华族学生着手,进而推至西方,回头才影响根深蒂固的华界,这才成就中国象棋真正走到国际层面。
1990年已故总统王鼎昌先生时任第二副总理,在中华总商会为象棋总会所举办的第一届健力士世界杯象棋锦标赛主持开幕。他语重心长的提议:“希望能将象棋早日真正国际化,排除文字棋的推广障碍,研发并统一使用立体象棋……”(当时的象总会长是陈福来先生)。
1992年我有幸设计的一套立体象棋被裕廊东市镇理事会采纳。当年主事者是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先生。那些立体象棋就置立在文礼活动中心,还在户外设立了大棋盘和看台。这套以中国京剧人物为主的棋子,后曾被象总借到马林百列作为户外表演赛。但就在那时候我才觉察到这套棋子的缺点终究脱不开文字:因为人物有正面和背面,加上人物面貌容易混淆,以致帅士相难辨,于是立体的四面又都被加上文字分辩。试想连华人都有辨识的困难,更何况他族人士了,那怎能将此棋推广到国际?
有此认识后,我再用了两年时间设计出第二套立体象棋。本着不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固有的中国印章与印钮的关系加上行棋口诀:《象走田,马走日》的规则,把文字化为图案,再变化为立体且规格的型。《炮》采用象形的飞弹弹头,巧的是中国的飞弹部队被称为二炮,多贴切。《兵、卒》则用三角形指示出兵士只能向前行,过河后才可左右行的趣味。《士》则会意成X,只走斜线在九宫内。《车》的力量最大,且可走横或直线,就保留为方块,不作任何雕凿。最后是《将、帅》则用了个王字代表楚汉相争,楚河汉界,各持一方的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王相争的历史故事,也道出了象棋的渊源。如此一盘易学、易懂、易使用的棋子(自认能包括所有必要条件的)终于成型了。
生产棋子与如何推广就是接下来的问题。诚如象总会长林关浩先生提到棋子生产是一项大投资,因为数量、材质都与成本造价起着直接关系。而没有大量生产棋具又如何推广?如何办立体象棋赛?这环环相扣的问题皆有待解决,无怪乎棋界宿老黄少龙先生在碧山棋会五周年特刊中撰文提出要办好棋赛有六条要件,其中之一就是商家的财力支持。
2005年我曾向言穆江大师提问有关立体象棋发展的看法。他回答:“这问题我也曾问过象棋大师胡荣华。胡大师说中国象棋立体化是必然之路。”在本届象总常年大会中,林关浩主席也强调胡大师此言绝非信口之言,必有其理。我们何不在此时此地的新加坡,在最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早迈出一步?如能有所作为,其意义何等重大!愿与有识之士共勉之。
下文写于2-7-2009
作者:陈连山
中国象棋立体化的构思
新加坡象棋总会前秘书长陈团生先生在上届亚洲象棋赛中曾撰对联:“象局无常恰似人生写照,棋思善用绝非纸上谈兵。”这副对联道出广大象棋爱好者的当思及应为。藏头诗指的当然是中国象棋。那国际象棋(西洋祺)呢?西洋祺是否也变化无常呢?道理应该是同样的。但为什么中国象棋只流行于亚洲几个国家而已,而西洋祺却流行全世界百多个国家。道理在哪里?难道西洋祺比中国象棋更好玩吗?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中国象棋值得推广到国际吗?能与西洋棋一较长短码?试想它们同为32个棋子,西洋棋的兵种是国王、皇后、主教、马、城堡、士兵共六种,棋子分黑白两色行于8x8的64格内。而中国象棋的兵种是将(帅)、士(仕)、象(相)、车(伡)、马(傌)、炮(砲)、卒(兵)七种,用上了14个汉字,分红黑两色,行于9x10的90个交叉点上。论游戏规则,有许多相似之处;论变化,中国象棋行棋范围较大,又有多一种炮是西洋棋所没有的。(据考:中国象棋早在700年前宋朝已定型。当时的砲和现今的火炮飞弹其兵种精神是一致的思维,至今毫不落伍,兵推实战更具变化。)那么,有较宽广的战场,又有较多的兵种,显而易见应当更好玩才对。然而何以它只盛行于华族?归咎是棋具的问题,因为中国象棋是文字棋。换个角度来讲,西洋棋如果也是文字棋,是否会减低了行棋的趣味及美感?反之,文字棋的中国象棋如果开创出一套合适的立体象棋是否能改变现况?(请注意:这里提出的合适的一套是指具备了容易识别,容易学,行棋时手感好,不易倒棋,不易损坏,易于生产,且放大缩小时棋子能不变规格,容易记谱,容易上网,合乎美感,又能隐喻华族传统文化内涵,融诸多条件于一身,再得大众认可共识的棋具。)
提倡立体象棋的概念或许早已有之,但实际付诸行动的人是高信疆先生(台湾的报人、改革者,被誉为平面媒体纸上第一人)1988年曾来新加坡报业中心,举办立体中国象棋大展,展出一百多副各式设计,设计者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艺术家,当时轰动棋界。然而光景也就只昙花一现,二十年了,未见成效。时至今年三月,高信疆先生故去,杜南发先生多次撰文追悼,其中提及高先生的遗憾:未能将立体象棋推上国际。其实,中国也有商家和棋会推动立体象棋,也未见成效。何故?笔者认为这是设计思维方向和推行地点的问题。
首先看设计思维:那些设计棋子的艺术家未必会下棋,所以五花八门的棋子好看而不实用,不易识别,不易生产,不具代表性,致使问题更趋复杂,最终棋具只能成为收藏或摆饰品。
再者推行地点不能只在华人区,如中港台。凡纯华人区都会觉得立体象棋是多余、麻烦或有损中华文化的(有废除文字的罪嫌名),甚至批为媚外行为。而他们不思文字棋确确实实是推广中国象棋的最大障碍。(比方说,印度和缅甸也有文字棋,也很好玩,但得先学会印度文字或缅甸文字才能玩。是否就因此使人觉得多了一层障碍而令人裹足?)
新加坡是最佳的推行起点,因为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国家,且各族和谐相处,政府也大力推动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因此是推广象棋与实践的好地方。笔者认为可以先从非华族学生着手,进而推至西方,回头才影响根深蒂固的华界,这才成就中国象棋真正走到国际层面。
1990年已故总统王鼎昌先生时任第二副总理,在中华总商会为象棋总会所举办的第一届健力士世界杯象棋锦标赛主持开幕。他语重心长的提议:“希望能将象棋早日真正国际化,排除文字棋的推广障碍,研发并统一使用立体象棋……”(当时的象总会长是陈福来先生)。
1992年我有幸设计的一套立体象棋被裕廊东市镇理事会采纳。当年主事者是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先生。那些立体象棋就置立在文礼活动中心,还在户外设立了大棋盘和看台。这套以中国京剧人物为主的棋子,后曾被象总借到马林百列作为户外表演赛。但就在那时候我才觉察到这套棋子的缺点终究脱不开文字:因为人物有正面和背面,加上人物面貌容易混淆,以致帅士相难辨,于是立体的四面又都被加上文字分辩。试想连华人都有辨识的困难,更何况他族人士了,那怎能将此棋推广到国际?
有此认识后,我再用了两年时间设计出第二套立体象棋。本着不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固有的中国印章与印钮的关系加上行棋口诀:《象走田,马走日》的规则,把文字化为图案,再变化为立体且规格的型。《炮》采用象形的飞弹弹头,巧的是中国的飞弹部队被称为二炮,多贴切。《兵、卒》则用三角形指示出兵士只能向前行,过河后才可左右行的趣味。《士》则会意成X,只走斜线在九宫内。《车》的力量最大,且可走横或直线,就保留为方块,不作任何雕凿。最后是《将、帅》则用了个王字代表楚汉相争,楚河汉界,各持一方的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王相争的历史故事,也道出了象棋的渊源。如此一盘易学、易懂、易使用的棋子(自认能包括所有必要条件的)终于成型了。
生产棋子与如何推广就是接下来的问题。诚如象总会长林关浩先生提到棋子生产是一项大投资,因为数量、材质都与成本造价起着直接关系。而没有大量生产棋具又如何推广?如何办立体象棋赛?这环环相扣的问题皆有待解决,无怪乎棋界宿老黄少龙先生在碧山棋会五周年特刊中撰文提出要办好棋赛有六条要件,其中之一就是商家的财力支持。
2005年我曾向言穆江大师提问有关立体象棋发展的看法。他回答:“这问题我也曾问过象棋大师胡荣华。胡大师说中国象棋立体化是必然之路。”在本届象总常年大会中,林关浩主席也强调胡大师此言绝非信口之言,必有其理。我们何不在此时此地的新加坡,在最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早迈出一步?如能有所作为,其意义何等重大!愿与有识之士共勉之。
冰封万市何惧寒
旧事前尘化云烟
唯有菜香扑鼻来
有了菜,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