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撕了脸皮来说说我本人从事的行业和房地产业相关,和中介打交道的多了,但我算不上业内人士。你说了一大段,主要是在推两点:
1)增加交易,提高杠杆率,可以提高回报
2)新房虽贵,赚的比例也还是高
2.5)新加坡市场比中国有价值
恕我以最恶毒的心思揣测一下,你是房屋中介,做新加坡市场。增加交易,推新房,得利最大的就是房产中介。对于买房者,做这两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1)提高杠杆率,提高回报的最大前提是你得看得准时间,要是在2007,2012压了满仓说不定现在已经破产了。世界上有几人能看的准时间?你还不如推荐短线交易,以房地产这么高的交易成本,进进出出,钱都去谁哪了?
2)拿一个特殊时间节点2013在证明新房比二手房有投资价值。13,14年开发商推新盘定价是相当保守的,当时的take up rate掉很多 (2012 96.9%, 2013 67.2%, 2014 32.3%) google results
This year’s average take-up rate also dropped to 32.3 percent from 67.2 percent in 2013 and 96.9 percent the year before.
而反观二手市场是极度火爆的,拿这个这么特殊时间点来证明新房比二手房有价值。你很成功,不花点时间普通人怎么能知道这个要素?你试试贴一下2009, 2017的比较我们看看。
说到底,买新房中介从开 (more...)
说来说去都是猜测 带偏别人的话。
我说了一定要买新盘嘛?我不是也贴了新盘房价跌50%的案例了嘛?贴出来就是告诉客户新旧都有赚都有赔。
亏损的例子里面,不也有新盘嘛?
这些数据来源于一整套presentation,结论是客户要把握价格而不要在乎地点新旧。你怎么就看成我说新盘比二手划算?
麻烦不好带偏我的话。
你Google一下result就有结论了,还take up rate。这些数据的原始数据来自哪里,怎么计算的?统计方法如何?
而我们统计的是根据政府网站所有交易数据得来的。我统计的是同一个单位买进卖出,非纸面升值。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就像你张嘴就说地价占成本20-30% 而我却要花费20分钟,逐个统计每个楼盘的具体数据。告诉你,你的数据是错的。新加坡很多土地成本占比高于50%
麻烦你不好随便google几个数据就来,专业点。认真做点分析。话说,你是不是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具体的交易数据?具体到门牌号的那种,免费的那种。
另外一个帖子里,你对发展商开发成本,利润由来都不清楚。你又说2013 2014发展商定价很保守,请问结论来自于哪里?二手很火爆,请问怎么看出来的,是交易量嘛?跟哪一年比火爆?你自己统计过嘛。
你让我贴一下2009跟2017。我不介意把2009到2017都贴出来。但是,你好歹给一个交易时间。2009买入,什么时候卖出。我自己做了几个年份,还没有做全。做全了,我就贴出来。另外,只看你要求贴2017就说明你对新加坡市场了解够少的。2017买入的,绝大部分刚刚过SSD。装上疫情,你觉得交易量能有多大?100 200 300个?
关于国内市场。我哪句话说了新加坡市场比国内市场有价值。再来一遍,麻烦你不要带偏带偏带偏带偏带偏我的意思。
关于income tax。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跟客户说income tax。难道我要把我客户都叫出来给我作证?麻烦你不要主观臆想。
我自己根本不在乎你这样的人说什么。我也根本不需要刻意在论坛给自己拉客户。我的客户都是跟了我几年十几年,买了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的老客户。只是还存了对这个论坛的感情,才出来说几句。说点有用,而不是只会宏观无用的指手画脚。或者一杆子打死一片的结论。例如 500万以下房产的低端中介无用。
新盘佣金比二手高,报纸都报道了。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我做了一堆在你看来的“低端房产”的二手交易,从组屋到公寓。我也成交很多新盘。你以为新盘就是带买家进样板房看看模型喝点茶就买了?你以为买家,尤其是这个“高知”论坛的买家都是傻的?看不出便宜贵?
客户利益为先,这个中介的基本要求我问心无愧。很多专业的中介也在坚持着。今天带的客户,买二手房服务的跨度已经有19个月了。我觉得他们没有ready继续等继续看就是了。
我带着一个近百人的中介团队,我替这些中介发声一下。这个市场有3万个注册中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自己遇人不淑,觉得“低端中介”无用。那是你的事情。但是 你自己的对房产的熟悉程度,以及分析水平实在是小儿科了一点。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