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认为身份证号码应隐秘 政府将更新PDPA相关指导原则不再认为身份证号码应隐秘 政府将更新PDPA相关指导原则
李庚洧
发布 /
10 小时前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提醒公众,身份证号码不应当密码使用,就像姓名不应用作密码一样。任何已这么做的人都应立即更改密码。(陈斌勤摄)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随着政府不再把身份证号码当做隐秘的个人信息,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将相应更新个人资料保护法令中有关身份证号码的指导原则,与政府的新政策意图保持一致。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DPC)星期六(12月14日)回应媒体询问时指出,委员会在完成业界和公众咨询之前,不会对现有的指导原则做进一步的修改。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星期五(13日)晚上发布声明指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隐藏部分身份证号码的做法,例如,把“S0123456A”处理为“****456A”,但当局如今认为这样做已没有必要和意义。公共机构因此正在逐步取消这种做法。
委员会回应时提醒公众,身份证号码不应当密码使用,就像姓名不应用作密码一样。任何已这么做的人都应立即更改密码。
身份证号仍受个人资料保护法约束
与其他个人识别码一样,身份证号仍然受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约束,因此机构在索取身份证号时必须获得有效的许可,遵守合理使用的条件并确保数据获保护。
延伸阅读
企管局网络平台可免费查获身份证号 引发个资保护关注
数码部:政府有意宣导执行 身份证号码将取消部分隐蔽可公开使用
委员会之前也向那些因使用身份证号来验证身份,违反保护数据程序的机构采取行动。
个人资料保护法令(PDPA)2014年全面生效,主要规定商家在收集、使用与披露个人资料时,须征求消费者或客户同意。公共部门则不受个人资料保护法令管制。
根据2018年9月1日生效的更新版个人资料保护法令,只有在法律规定下,或有必要证明身份时,商家和业者才能向公众索取身份证号码。违例机构可面对最高100万元罚款。
资深媒体人、《海峡时报》前副总编辑默乐(Bertha Henson)星期四(12日)在脸书贴文中,阐述她在使用企管局Bizfile网站输入一些人的姓名时,搜索结果显示这些人士完整的身份证号码,引起不少公众对个人资料保护的关注。
默乐星期六受访时指出,政府有关身份证号码原来并非隐秘信息的说法,令她感到惊讶。她认为,要转变公众对身份证号的观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得包括改变私人领域的数据管理政策。
“坦白说,我认为由政府来决定我的身份证号是否是秘密,似乎有点专横。这应该由我自己决定。”
退休人士黄碧珠(66岁)星期五查询Bizfile网站时,发现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被公开时感到不安,尤其是在网络诈骗和虚假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
“医院和银行目前都在使用这两个信息识别个人身份,这是否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冒充我的身份了?如果有人掌握我所有的个人信息,并跟我说一些令人害怕的消息,还谎称是政府部门人员,我在慌乱和恐惧之下,很可能会上当受骗。”
专家:或带来网络安全隐患
受访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虽然身份证号码本身不是高度敏感的信息,但如果和其他个人资料结合在一起,就可能带来网络安全隐患。他们希望当局能加强网络安全措施和公众教育,也建议公众对滥用个人信息提高警惕。
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s新加坡安全工程主管阿披舍克(Abhishek Kumar Singh)说,政府把身份证号码当成识别身份的方式,与验证身份的方式区别开来,可减少过度依赖用身份证号进行身份验证的情况。不过,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的时代,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方式,还是能够跟其他信息交叉索引,导致信息被滥用的情况。
他认为,公开使用身份证号或会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网络罪犯可利用身份证号绕过身份验证系统,或创建用于网络钓鱼和社交工程攻击的身份,让身份盗窃、金融欺诈和账户泄露更容易发生。身份证号还可能在暗网上贩卖,用于各种诈骗活动。
公开使用身份证号的做法在其他国家也并不常见。阿披舍克举例说,美国把社会保障号码的使用限制在税收等特定用途;欧盟的数据保护条例则对所有个人数据实施严格的强制保护措施,包括身份识别的方式。
他说:“这些做法反映了全球共识,即公开这些号码会增加身份盗窃、欺诈和数据滥用的风险,强调了加强保护措施的必要。”
网络安全公司安通(UnThreats)董事总经理赖健荣指出,公开身份证号本身不会构成安全风险,除非与其他个人信息相结合,例如全名、年龄、地址、电邮等。全套的个人信息将可带来严重的网络安全风险,并可被加以利用展开恶意活动。
英国伦敦智库战略网络空间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亚太区执行副总裁佘仰明则认为,每个人独有的身份证号,是比姓名更有效的身份识别方式。随着数码服务的普及化,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工具被广泛使用,导致号码更容易被获取,从而提高被恶意利用的风险,这在所难免。
“公众尽可能保护好身份证号的同时,也不能认为它是一个保密的私人信息,尤其是在接到能够报出我们身份证号的来电时。要识别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商家,也应该改进识别和验证客户的流程。”
Keeper Security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办人古乔内(Darren Guccione)建议公众定期检查线上和金融账户、学习如何识别网络钓鱼诈骗的迹象,并为账户开启多重认证等安全措施,来降低风险。企业也须实施更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加强机密信息的权限管理、密码管理机制、加密和屏蔽重要的个人数据等。
立杰律师事务所科技、媒体及电信部门主管拉杰什(Rajesh Screenivasan)认为,各机构目前须要做的是,如何在日常运作时,根据新政策妥善处理身份证号码。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4,奖励楼主12分以及18华新币,时间:2024-12-15 22:00:01。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2,奖励楼主18分以及27华新币,时间:2024-12-16 22:00:01。
[qingni2 (12-15 11:21,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就算IC以后不算个人隐私信息了,花33块钱可以买个人地址,职业相关信息是个什么鬼,是不是再多花点钱都可以买家人信息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solowalker11 (12-15 22:16,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引用 solowalker11:就算IC以后不算个人隐私信息了,花33块钱可以买个人地址,职业相关信息是个什么鬼,是不是再多花点钱都可以买家人信息了)以前ic是公开的,很多公司都用ic区别客户。后来说是隐私,不能用,改为用ic后四位。这次不知道哪根筋又动了,又改回去了。[qingni2 (12-15 22:51,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引用 solowalker11:就算IC以后不算个人隐私信息了,花33块钱可以买个人地址,职业相关信息是个什么鬼,是不是再多花点钱都可以买家人信息了)哈哈哈哈 目撕大发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功夫熊猫 (12-15 23:08,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引用 qingni2:以前ic是公开的,很多公司都用ic区别客户。后来说是隐私,不能用,改为用ic后四位。这次不知道哪根筋又动了,又改回去了。)我觉得IC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为什么可以花钱买比如住址,职业这类的个人隐私,就算IC不是隐私,个人住址这些妥妥的个人隐私吧,花钱就可以买到这么做对吗?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solowalker11 (12-15 23:17,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引用 solowalker11:我觉得IC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为什么可以花钱买比如住址,职业这类的个人隐私,就算IC不是隐私,个人住址这些妥妥的个人隐私吧,花钱...)并不是,只有开公司的人资料可以买到普通人的买不到。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另外,住公寓和私人住宅的资料可以买到,住HDB的买不到。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0:35,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引用 大好人:并不是,只有开公司的人资料可以买到普通人的买不到。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另外,住公寓和私人住宅的资料可以买到,住HDB的买不到。)这个其实是不合适的。这些人的隐私对维护社会稳定其实更重要。否则总理部长的是否应该更公开?
打官司如果需要,应该通过一个特定途径提供,而不是公开渠道,否则很容易被诈骗,或者被用于做坏事。
当年手机刚开始普及的时候,通过法律,默认普通人接受电话广告推销。后来大家不堪其扰,就建立数据库,可以改变默认选择。因为这个数据库对商家开放,后来就是诈骗横行,据说这个数据库起了不小作用。[qingni2 (12-16 10:01,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社论:身份证保密问题不该造成社会困扰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网络平台Bizfile被公众发现可以根据英文姓名查找到个人完整的身份证号码,近日掀起热议,许多民众表达高度关切与困惑,当局决定暂时撤下这项功能,重新检讨并更新平台。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DPC)星期六(12月14日)也指出,在完成业界和公众咨询之前,不会进一步修改现有的指导原则。
根据数码发展及新闻部的解释,政府内部不再认为身份证号码应该属于隐秘的个人信息,也正准备在明年展开宣导工作。Bizfile平台抢先让新功能登场的举动,不但打乱政府原先的规划,也造成后果严重的错误。当局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被动,仓促之间无法对社会进行有条不紊的政策呈现与意见收集,也因为事件的复杂与敏感,难以详尽解说,结果成为话题。数码部为此向社会道歉。
按照政府一贯作风,如果本来规划了一年甚至更长的宣导期和意见收集,应该已经准备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理据,在宣导过程中也能把这几天民间爆发的大部分疑虑逐一解释清楚,包括对个人和企业机构的新规范。
民众对身份证号码不再属于个资和隐私的观念感到错愕,或许也是因为《个人资料保护法令》在2012年分阶段生效后,连续宣导所建立的认知十分深刻。年长读者应该记得,在那之前,填写身份证号码资料在本地原本相当普遍,很多幸运抽奖或访问办公大楼等场合,都会要求填写,甚至包括住址,有人因此认为,后来的个资法把身份证隐私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带来“错误的安全感”。
然而,那个年代的网安问题并不严重,个资法的出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进步。现在网络犯罪猖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应该是法律和企业关注唯恐不及的课题,撤除一项个资保护,会不会带来更多隐忧?或许政府可以利用这个公众意识聚焦的机会,开始逐步释疑。
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隐私的重要部分,已经是社会普遍的认知,也是大部分国家至今奉行的政策,正如媒体访问的一些网安专家指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结合其他资料,就可能带来网安隐患,全球共识是公开这些号码会增加数据滥用的风险,其他资料如生日和住址比身份证号码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疑虑是,过去不成为隐患的个资,在必须高度重视网安的时代,如何获得更好的保护。在这方面,新的政策必须照顾新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让民众充分理解。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如公积金局和私人机构如银行等,早已建立更健全的个资保护措施,在验证时除了需要身份证号码,也包括个人电子政府密码(Singpass)乃至脸部认证和一次性短信密码等双重认证,因此单凭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或许不容易达到滥用目的。但除了严谨的大机构,身份证若不再是隐私,仍然牵涉极广,是否意味着其他机构或企业对个人身份证号码不再须要保密,也可自由索取,任意披露?新政策有怎样的规范,应该在今后的宣导中充分解释,逐步消除困惑。
政策与时并进加以更新是正确的,但身份证保密与否的问题,与社会普遍认知乃至全球共识存在差距,事发突然,引起社会惊愕与疑虑无可厚非。政府下来在开展公众教育的同时,也应倾听企业与民间的心声,特别是网安专业领域人士的意见。只有健全的政策与安全保障,“解除隐私”才不会被视为倒退,也才能改变国人根深蒂固的想法,确保个人懂得保护自己,公私机构能遵循新的法律规范,免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风险。我国有不少年长者一直在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数码世界,还有许多中青年人依靠互联网取得信息、娱乐与购物,大家的网络安全都很重要。[qingni2 (12-16 10:27,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引用 qingni2:这个其实是不合适的。这些人的隐私对维护社会稳定其实更重要。否则总理部长的是否应该更公开?
打官司如果需要,应该通过一个特定途径提...)幼稚了,公众人物,特别是政客必须透明在多数地方呈报拥有几间豪宅都是必须的。
拥有公司的话,别人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公司实控人?所以必须公开,即花钱可以买到一个人拥有的公司,和公司的负责人。
公寓和私人住宅,买卖的时候,买家给定金,怎么知道卖家是实际拥有者还是骗子?所以必须公开,即花钱可以买到一间私人住宅的拥有者。
组屋必须去政府HDB中心交易,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其实跟资本主义小政府思路不符合。但是坡标榜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混合体吧。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10:38,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引用 大好人:幼稚了,公众人物,特别是政客必须透明在多数地方呈报拥有几间豪宅都是必须的。 拥有公司的话,别人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公司实控人?所以必...)隐私和透明不矛盾。你知道现在总理的ic吗?家庭住址知道吗?[qingni2 (12-16 10:40,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引用 qingni2:这个其实是不合适的。这些人的隐私对维护社会稳定其实更重要。否则总理部长的是否应该更公开? 打官司如果需要,应该通过一个特定途径提...)你如果知道总理部长的地址一样可以查到他们的IC.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10:41,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qingni2:隐私和透明不矛盾。你知道现在总理的ic吗?家庭住址知道吗?)欧思礼xx号不知道就傻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10:41,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qingni2:隐私和透明不矛盾。你知道现在总理的ic吗?家庭住址知道吗?)真想知道的话非常容易新加坡的豪宅不超过几百间,查一间几块钱的事。。。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10:43,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qingni2:隐私和透明不矛盾。你知道现在总理的ic吗?家庭住址知道吗?)前总理吴作栋在武吉知马的豪宅有人站岗,新加坡没有人不知道的,
自己不花力气,孤陋寡闻怨不得别人。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大好人 (12-16 10:46,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油管新闻https://youtu.be/XoTtddXBRmk[qingni2 (12-16 16:45, 4 months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