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看的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1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冷艳锯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14) 发表:2003-03-17 22:05:56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三国话题:诸葛亮为何屡次北伐 提出一个我思考已久的疑问。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一共五次 兵出祁山北伐:第一次成绩最大,下了三郡,结果马谡在街亭为张 邰所破,无功而返;第二次被曹真挡住,粮尽而反;第三次平了武 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又是粮尽而返;第五次在五丈原屯田,试图 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几个月后病逝,蜀兵遂退。三国演义上渲染的 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史实;而且诸葛亮也并非每次都被司马懿所 阻;不过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实尽了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三国之中国力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为何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屡次兴兵攻打最强大的魏国呢?当时的实际 情况是:一、魏国占据整个北方,经曹操、曹丕两代经营,根基已 稳,匡扶汉室的口号已经没有多大的政治吸引力;二、北方地广人 多,经济发达,无论是人民数量还是军队数量,蜀与魏相比都处于 绝对劣势;三、魏在关中一带军力雄厚,防线牢靠;蜀兵远道而来, 运粮困难,魏根本无需出战,只须等蜀兵粮尽就可退敌;四、蜀国 力贫弱,根本无力负担战争的巨大开支,只有提高赋税,当初诸葛 亮平定南蛮,但他去世之后南人复反,主要就是收税过于沉重。 五、与吴国的联盟并不牢靠,吴无意北进, (more...)
我是这样看的
二、蜀国小力微,易遭侵略,不如以守代攻,以不断的攻势换来本土
的平安,这样还可以使本国的君臣始终保持警惕,不致居安忘危。

应该是以攻代守吧。

我觉得诸葛亮不断兵出祁山主要原因是由于诸葛亮许诺于刘备,并且对汉室衷心耿耿,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知道,蜀国人才凋零,如果在他手上不能兴复汉室,打回中原,击败曹军,那汉室以后就更没有希望恢复了。六出祁山正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

至于以守代攻的说法,我不是很赞成。蜀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蜀国不出击,只要诸葛亮在,魏国想要打进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蜀国完全可以自保,而蜀国人民可以休养生息,操练兵甲。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等诸葛亮逝世后,蜀国无人可以领兵与魏国抗衡,蜀国以后只能任人宰割。这样,他诸葛亮在历史中的地位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就算不考虑这个,诸葛亮位居亚父,跟随刘备多年,在刘备逝世之后,不思进取,朝中大臣也会对他表示怀疑,认为他不尽心尽力侍奉后主,不思进取,违背了当初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誓言。在刘璋父子统治下的蜀国,虽然说不上兵强马壮,但是百姓生活还是比较富庶的,不需要诸葛亮等人的大治。从内政治理方面,诸葛亮也没有大展拳脚的地方。所以,诸葛亮必须兵出祁山来证明自己的衷心,证明自己的才能。

其实从六次兵出祁山来看,诸葛亮还是有机会拿下长安的。第一次的失误不说,后面有一次是由于刘禅中计,听信小人谗言,将前方获得胜利的诸葛亮召回,使之前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加上东吴的懦弱,没有办法在东线给魏国带来威胁,诸葛亮始终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

诸葛亮出祁山的目地是长安。如果拿下长安,则进可攻,退可守,选择的余地很大,还可以做长期的打算,对魏国的威胁非常大。可惜的是他一直未能达到他的目的。虽然本人在很多三国游戏中帮助诸葛亮成功的出祁山,夺长安。可他老人家是无法看到的了。不过他的丰功伟绩还是被后人牢牢的记在心里。三国没有他,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三国没有他出祁山,也就没有后来的三晋五代十国了。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1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